許可,章惺惺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浙江 溫州 325000
患者男性,61歲,農民。血糖升高10余年,控制不佳1年住院?;颊?0余年前體檢發現血糖升高,無口干、多飲、多尿,無手足麻木、視物模糊,無手抖心慌,無饑渴消瘦等不適,在當地醫院診斷為“糖尿病”,開始口服降糖藥治療,具體不詳。3年前至當地醫院復查FPG13 mmol/L,加用來得時(具體劑量不詳)降糖治療4 d自行停用,改為格列美脲4 mg聯合二甲雙胍250 mg,tid降糖,后因發現血糖升高10余年,發熱4 d,至我院住院,無口干、多飲、多尿,無視物模糊,無消瘦、好轉出院后改降糖方案為門冬胰島素餐前早18 IU、餐前中13 IU、晚餐前10 IU,地特胰島素14 IU,伏格列波糖0.2 mg,tid降糖,我院門診隨訪。1年前血糖控制不佳(具體數值不詳),無惡心嘔吐,無頭暈頭痛等不適,為求進一步治療,擬“2型糖尿病伴血糖糖控制不佳,高血壓”收住入院。起病以來,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胃納佳,睡眠安,大便黃軟,小便如上述,近1年消瘦5 kg。既往高血壓病史7年,收縮壓最高達190 mm Hg,舒張壓最高達110 mm Hg,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2.5 mg,qd降壓,未監測血壓。患者有飲酒史40年,750 mL/d;吸煙史3年,12支/d;家族史無特殊。
體格檢查:神清,血壓140/88 mm Hg,身高169 cm,體重65 kg,體質指數(BMI)22.76 kg/m2。腰圍84 cm,臀圍89 cm,心肺腹查體未見異常,雙下肢無浮腫,雙側足背動脈搏動正常,兩下肢病理征(-)。
實驗室檢查:糖化血紅蛋白(HbA1c)9.4%。血脂四項:甘油三酯1.65 mmol/L,總膽固醇3.65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2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1.59 mmol/L;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ase,ALT)24 U/L,谷草轉氨酶(AST)25 U/L;白蛋白39.1 g/L,估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77.1[mL/(min·1.73 m2)]。胰島功能檢查見表1。

表1 胰島功能檢查結果
輔助檢查:右下肢踝臂指數(ankle brachial index,ABI)1.07,左下肢ABI 0.99。下肢感覺神經震動感覺閾值(VPT)檢查:<15 v,患者深感感覺良好,發生神經性潰瘍為低風險。糖尿病神經功能缺損:DSPN,疑似存在周圍神經病變。眼底拍照,左右眼底見黃白色硬性滲出和出血斑,為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中度非增值期。心臟彩超示左房增大,左室舒張功能輕度減退。
入院診斷:2型糖尿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雙下肢動脈粥樣硬化,雙頸動脈硬化,冠脈鈣化;骨量減少。
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給予胰島素泵(賴脯胰島素)強化降糖,左氨氯地平片降壓,阿托伐他汀鈣片降脂穩定班塊,羥苯磺酸鈣膠囊改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對癥支持治療?;颊咦≡浩陂g自我血糖監測及降糖方案見表2。患者出院后繼續門冬胰島素30,早晚餐前各15 U注射,口服雙胍500 mg,tid,阿卡波糖50 mg,晚餐前服用。
糖尿病的治療是志在長期的血糖穩定和達標,并不苛求每一個時間點的血糖處于正常。這也是新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的要求[1]。隨著糖尿病病情的進展,根據患者血糖、胰島功能、依從性來制定方案,一旦確定長遠目標,就應該堅持不懈地靈活、細微調整用藥,本病例治療過程體現了“志遠行近,行而不輟”的思想。
該患者病史10余年,平時癥狀并不突出,只是最近消瘦;治療未曾中斷,但未監測血糖。最近一次入院的治療方案是“三短一長”,外加阿卡波糖,入院后改為胰島素泵,出院前改為門冬胰島素30 bid,外加阿卡波糖+二甲雙胍。該患者治療的成功經驗與不足在于:

表2 住院期間血糖監測結果及降糖方案 mmol/L
(1)使用胰島素準時、準確。大劑量胰島素療效不佳時需要反思。該患者使用門冬胰島素每日三次(18 IU、13 IU、10 IU)+地特胰島素,血糖依然控制不佳。胰島素用量達55 IU/d,尤其餐前達到18 IU,餐后血糖升幅達到10 mmol/L,這值得反思。是否患者真的體內缺乏胰島素?從胰島素與C肽釋放試驗,發現患者的胰島功能尚可;因此,不需要再加量胰島素,而應該調整胰島素種類,需改善胰島素抵抗(加用二甲雙胍);(2)患者有空腹血糖高(8.3 mmol/L),從病史看,患者很少低血糖發生,應該使用含有基礎胰島素+餐時胰島素的預混胰島素制劑;(3)門冬胰島素30減少了胰島素用量和注射次數。無論是餐時,還是基礎胰島素,都減少了胰島素用量;(4)突出依從性。門冬胰島素30要遠比胰島素泵和“三短一長”方便?;颊叩穆殬I是農民,煙酒不戒,未經常監測血糖,多次注射未必能執行正確。本次入院前在“三短一長”基礎上依然有高血糖,使用胰島素泵強化治療短期控糖,后期治療改用門冬胰島素30出院帶藥,加上降壓藥、降脂藥、羥苯磺酸鈣等聯用,患者的用藥頻次、種類還是偏多,需要控制用藥次數,使用門冬胰島素30從每日4次減少到每日2次,增加患者依從性;(5)不足之處:入院后發現清晨高血糖,應該增加夜間2點血糖值,排除somogyi效應;未囑咐患者戒煙、限酒、加強運動。患者發現微血管病變(眼底),但是忽略腎病篩查(尿白蛋白測定);神經病變也應短期加用維生素B12治療。入院時血壓控制不佳(140/88 mm Hg),入院、出院時降壓藥并未調整,建議換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或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
2020年1月頒布的美國糖尿病學會指南已經將“改變生活管理”改為“促進行為改變”[2]。突出患者為中心的思想,胰島素治療尤其需要患者配合。醫生結合患者的胰島素抵抗和胰島功能,而不是堆砌用量、選用多種胰島素制劑,應該用易于接受的給藥方式,讓患者樂于用胰島素。這樣才能長期堅持治療,實現長期的血糖達標。
志遠行近,行而不輟。糖尿病的控糖是長期血糖達標,預混胰島素可方便提供靈活的方案,但需細微調整,靈活拿捏,方能長期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