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麗娟
教學目標:
1、認識“暮江、瑟瑟”等詞語并能借助注釋理解詞語意思。
2、有感情朗讀《暮江吟》《雪梅》并會背誦兩首古詩。
3、能借助注釋和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提取詞句,展開想象,感受美景。
教學重點:
1、有感情朗讀《暮江吟》《雪梅》并會背誦兩首古詩。
2、能借助注釋和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提取詞句,展開想象,感受美景。
教學難點:
能借助注釋和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能提取詞句,展開想象,感受美景。
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源?激趣導入
1.(播放視頻)請仔細看,這描繪的會是哪首古詩的景色呢?是呀,一首優美的古詩就是一幅優美的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貼:一詩一畫?一畫一詩)
2.欣賞圖畫,猜古詩。
3.導入新課: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暮江吟》,走進《雪梅》去細細品味,古詩里那看似平常的景物,又有一番怎樣的風韻呢。(板書詩題)
【設計意圖:課前三分鐘,對一堂課來說尤為重要。課堂伊始,教師采用觀看視頻,欣賞圖片的方式,讓學生猜古詩,好玩有趣,為接下來學習新詩奠定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氛圍。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自主尋源?明白學法
(一)檢查預習情況,教給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詞語的方法。
1. 你們預習了課文,誰把古詩讀給大家聽。
(抽3生分別讀三首古詩)
2.那詞語學得怎么樣?誰來讀。
(出示詞語,相機指導借助注釋理解詞語的方法)
3.看來借助注釋是理解詞語的好辦法。你能借助注釋說出這四個詞語的意思嗎?(出示:肯降、騷人、評章、閣筆)
4.在古代,古人寫的“閣”就同我們現在寫的提手旁的“擱”,在這里讀ge。這樣的字在古詩中還有很多,我們把它叫做通假字,在《暮江吟》里真珠的真就同王子旁的珍,他們也是一組通假字。誰來讀這4個詞語。
5.把這4個詞語放回詩句,你能試著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
(出示: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
6.讓我們帶著對詞語的理解齊讀詞語。(全班齊讀)
【設計意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課前預習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它能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課堂的聽課效果。此環節表面上是在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實際上是在借檢查預習教給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詞語,初步感知古詩的方法。】
(二)感受漢字獨特的文化魅力,指導“暮”字的書寫。
1.出示甲骨文“暮”,了解“暮”的意思。
2.出示“暮”字的演變過程,感受漢字獨特的文化魅力。
3.指導“暮”的書寫。
【設計意圖:漢字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創造出來的,每一個漢字的構成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據。新課標指出:在教學中,應關注漢字蘊含的文化信息。因此,在教學“暮”字時,我借助了“暮”字的行義進行教學,通過“暮”的演變進行字理教學,使抽象的漢字變得生動形象。】
(三)共學《暮江吟》,共研學法
1.引導學生多種形式讀詩,把詩讀通讀順,讀出節奏。
2.再讀古詩,勾劃詩中景物。
根據學生的回答,解讀景物,感受“鋪”字的準確精妙。
3.引導學生抓住景物,想象《暮江吟》的畫面,感受美景。
師小結:孩子們,《暮江吟》這首古詩,我們是通過怎樣的學習方法來理解和學習的?(引導學生說出學習古詩的方法)下面,我們就試著用這樣的方法來合作學習《雪梅》。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的引路人。本環節教師引導孩子共學本課的第一首古詩《暮江吟》,“扶”著學生采用“讀詩——尋景——想象”的學習方法自主探究,從而達到品讀解詩的學習目的。】
三、合作探源?會用學法
(一)出示自主學習要求
1.讀詩——《雪梅》。
2.尋景,勾劃景物。
3.想象:《雪梅》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4.賞詩:理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意思。
引導學生按學習要求學習并完成自主學習單。
(二)出示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內分享交流自學收獲。
2.合作完成《雪梅》合作學習單。
引導學生在組長的帶領下交流分享自己的學習收獲,不懂的地方問一問并合作完成《雪梅》合作學習單。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同學之間的合作互助活動,是一種目標導向活動,它突出了“以人為本”的主體地位。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建立學習的自信心,在習得寫景古詩的學習方法后,給學生提供學習工具——學習單,讓學生用方法合作學習,目標明確,從根本上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地位。】
四、展評釋源?小組匯報
1.小組匯報學習成果。
2.再看著圖理解“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意思。
3.明白道理:孩子們,其實,我們就和梅花白雪一樣,有著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但只要我們學會取長補短、相互合作,我們也能成為最美的風景。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在相互交流中進行思維碰撞。既幫助學生突破了教學難點,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拓展開源?遷移學習
過渡語:孩子們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就會用今天學到的方法來學習《雪梅》,真厲害。這篇課文里還有一首古詩,題目是什么?(板書詩題)那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是什么?讓我們再來回顧一次。
結束語:孩子們,中國古詩詞,中華之經典。今后,讓我們用更多的時間走進它們,讓這些經典詠流傳!
【設計意圖: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以本課為生長點,引導學生將視野由課內轉向課外,有效拓展學習時空,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重慶市江津區實驗小學校?402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