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娟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將幼兒藝術學習與發展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子領域。《指南》還指出,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應關注藝術學科內容與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相契合;選擇那些具有文化內涵,又符合幼兒自身特定的生活經驗、愿望與情趣的作品,尤其讓幼兒關注周圍自然環境和生活中的事物的欣賞與感受。我園地處惠安縣洛陽江畔,有聞名中外的石雕產業,一塊普通的石頭到了石雕工藝大師手上,就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工藝作品,如:石獅子、石觀音像等,洛陽還有著名的石雕建筑洛陽橋、蔡襄雕像、閩臺緣的浮雕龍柱等。我們遵循“玩中學,做中學”的原則,引導幼兒了解惠安石雕的類型,走訪家鄉的石雕建筑,對家鄉的石雕感到自豪,萌發熱愛家鄉的情感。本活動旨在嘗試運用點連成線,線連成面的影雕方法雕刻小船,體驗參與影雕制作的樂趣。
活動片斷
一、視頻導入,激發興趣
師:小朋友們都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欣賞過影雕作品,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視頻,我們一起來看看影雕到底是怎么制作的?
師:我們剛剛一起看了視頻了,誰來說一說影雕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幼:用金剛錐在石頭上點出來的。
師:你眼睛真亮,看到了制作影雕的工具!有誰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嗎?
幼:先用鉛筆畫出要做的圖案,然后再雕。
師小結:小朋友們都觀察得很認真,原來制作影雕要先確定我們要雕刻的圖案,墊上復寫紙,用鉛筆描摹出輪廓再用爽身粉粉擦拭,最后再用金剛錐雕刻。
二、示范講解,強調方法
1.出示工具。
師:這是什么?平時我們用它來做什么呢?
幼:制作影雕的金剛錐。
2.講解方法。
師:今天我們要用這個金剛錐把美麗的小船雕刻在我們的石材上。我們要怎么使用這個工具呢?
幼:一手握住,另外一手撐著。
師:要怎樣才能在石材上點出一顆顆整齊的小圓點呢?
幼1:用手用力敲。
師:是的,這樣才能看得到小圓點。
幼2:眼睛要看著我們雕出來的點。
師:為什么呢?
幼3:這樣才能雕成一條線。
師:通過一個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后再點出很多條線組成一個平面。
三、提出要求,指出要點
師:剛剛小朋友說出了制作影雕的小方法:力度越大點就越深,深的話就越粗;細的點要輕輕地鑿下去;金剛錐移動的距離越小點就越密。
四、幼兒雕刻,教師指導
師:在制作的時候還要注意金剛錐的安全使用。現在請你們選擇一艘你喜歡的小船請到我們的石材上吧。
幼兒自由雕刻小船。教師指導幼兒運用點連成線,線連成面的方法進行雕刻。
五、欣賞作品,分享交流
師:你們覺得誰雕刻的小船最美?為什么?
活動延伸:將幼兒已完成的作品展示在展示柜中,請未完成的幼兒在區域時間繼續雕刻。
活動反思:
1.貫徹《指南》精神,讓幼兒在感受與欣賞的基礎上進行表現與創造。
《指南》中將幼兒藝術學習與發展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與創造兩個子領域。同時指出: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應關注藝術學科內容與幼兒已有生活經驗相契合;選擇那些具有文化內涵,又符合幼兒自身特定的生活經驗、愿望與情趣的作品,尤其讓幼兒關注周圍自然環境和生活中的事物的欣賞與感受。本活動選取幼兒家鄉中的隨處可見的影雕這一活動,通過欣賞、感受,并通過實際操作進行 大膽表現,符合《指南》精神。
2.家園配合,為幼兒提供充足的知識經驗準備。
在活動前請幼兒去參觀石雕廠,觀看工人制作影雕,了解影雕的制作過程,同時,利用集中活動的時間開展認識影雕的科學活動,引導幼兒初步認識影雕的制作方法。欣賞不同類型的影雕作品感受影雕的藝術魅力。通過分發有關影雕知識的調查問卷,讓家長與幼兒共同學習,了解影雕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提高家長與幼兒對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進而激發幼兒想要學習參與影雕制作的興趣,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而經驗準備,保證了活動的順利開展。
3.遵循“玩中學,做中學”原則。
活動以視頻導入,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及興趣。在制作影雕時,幼兒驚喜于鉛筆與復寫紙在石材上出現的神奇效果,專注于通過控制自己的力度而出現不同針點大小的嘗試上。在活動中經常能聽到幼兒發出的“哇,好神奇”的精彩時刻,在幼兒的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中充分體現“玩中學,做中學”的理念。
4.鍛煉了幼兒的堅持、專注力等學習品質。
在雕刻過程中,幼兒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小船上,他們激動于金剛錐與石材碰撞出的藝術效果,安靜地雕刻自己最喜歡的圖案。在活動中,培養了幼兒堅持性、耐心、專心、細心等良好的學習品質,充分展示他們自己的生命活力。感知創作影雕的樂趣,并從中體驗傳承影雕文化的使命感與成就感。
(泉州臺商投資區第一實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