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作為新藝術運動維也納分離學派的領軍人物,他打破了藝術與實用美學的界限,將不同藝術元素和綜合材料結合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克林姆特的作品帶給人們怎樣的心靈慰藉?通過對克里姆特作品的形式語言、藝術風格特征、裝飾性繪畫元素以及創新內涵、實踐精神等深入了解能夠打破我原有僵化的創作思維。
關鍵詞:藝術特征;裝飾性元素
第1章 克林姆特繪畫藝術特征概述
克里姆特的畫風并非一成不變,在他創作生涯的中后期也受到過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的感染,雖然各個時期的繪畫畫風迥異但相同的是他對女性心理細致入微的探究,對構圖、材料、元素、表現技法以及對畫面唯美的效果的追求是不變的。下列分為三個部分展開敘述,并舉例分析各個時期克里姆特具有代表性的畫作中的女性,圍繞他們讓大家清晰了解到各個時期克里姆特繪畫的區別。
1.1 早期古典主義時期風格(1882-1897)
文章上述提及克里姆特早期經過學院系統訓練,最初也必須經歷嚴苛且密集的古典石膏臨摹和人體素描訓練。離開學校之后,克里姆特與另一名同樣擁有卓越繪畫能力的同學弗朗茲·馬茨奇共同創辦了一間工作室,后來他的弟弟恩斯特也加入其中,三人共同努力完成了很多成功案例譬如繪制壁畫、設計陶盤、替人繪制肖像甚至為為耳科醫生繪制過精密的醫療說明圖紙1,慢慢積累經驗和信心實現了工作企業化并給自己起了個名號叫“藝術家公司”(Company of Artists)。為維也納布爾克劇院與達奧米娜劇場繪制多幅裝飾壁畫,雖然克林姆特早期繪畫風格擺脫不了學生時代接受的傳統古典的、學院派的訓練標記,但是他擅長創新地運用裝飾圖式并且他早期作品的畫面中已然透露出一些他中晚期的裝飾風格。1890年所創作的《鋼琴家約瑟夫·貝姆波爾畫像》,從畫面中可以觀察到克林姆特運用古典寫實技巧將約瑟夫·貝姆波爾的表情及其細微神態刻畫得非常傳神,但是人物的背景卻是運用平涂技法將其完全平面化并用裝飾手法勾勒了一些八芒星、豎琴和部分古希臘建筑和人物等,克林姆特將“寫實”和“平面裝飾”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完美結合,展現出一種獨特的裝飾性繪畫氣質。1886年至1888年所繪制在維也納布爾克劇院天井的《達奧秘娜的劇場》,整體畫面優雅柔和,少女曼妙的曲線身姿巧妙地和恢弘地古典建筑融為一體相互依托,線條細膩而嚴整可以看出采用寫實手法體現出對傳統古典主義的懷念。作品《寓言》畫面中彌漫著濃郁地古典主義氣息,女性與動物均衡穩定的分布于畫面構圖之上。三維空間畫面明暗效果強烈、著色莊重,以嚴謹寫實技法來描繪畫面。
1.2 中期裝飾象征主義時期風格(1897-1910)
克里姆特雖身為舊學院派的一代大師逐漸對傳統毫無開創性的學院派感到厭煩。1897年克里姆特不滿于維也納“藝術家合作社”(Kunstler hausgenossenschaft)的保守與狹隘觀念,從這個成名的藝術家圈子中脫離開組建了“分離派”(Secession)。此時克里姆特對于藝術的觀念已發生了轉變,他深信大多數奧地利藝術品過于狹隘原因在于藝術家合作社,不應該為了保護本國的藝術家市場而拒絕向公眾展示外來的藝術作品使得廣大群眾無法真正全面了解西方藝術的進程狀況。
1897-1910,可以說這是一個從古典主義到表現主義過渡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里的許多作品也令克里姆特名聲大噪,運用材料語言最為成熟的時期,也漸漸探索出成型的繪畫風格。克里姆特在此時期常常運用古典的主題,在藝術作品中蘊含一些古典的暗示。從克里姆特知名的一些作品中可管窺他的繪畫技法開始發生變化,更為簡潔明了的裝飾表現手法、將畫面背景人物服飾的平面化,并且采用多樣化的材質來進行創作。例如他最具盛名的一幅畫《吻》就能淋漓盡致的展現出克里姆特黃金裝飾時代的轉型過程。除了使用大量的金制品裝飾之外,還運用珠寶、瀝粉、玻璃、寶石、箔片、琺瑯等對對作品進行裝飾,才使得他的作品呈現出別具一格的裝飾視覺效果。克里姆特在中期完美的將寫實風格與裝飾技法融合在一起,作品中注入自己獨特的個人情感觀念與哲學理念,最終嬗變成個人風格的鼎盛時期。
1.3 晚期表現主義時期風格(1910-1918)
克里姆特晚期創作時期相比較之前最大變化是加入了大量的東方元素,深受中國、日本等東方藝術的影響。克里姆特收藏了大量的東方文玩物品,如中國畫、日本木刻、日本盔甲和面具、日本戲袍和服等,對這些東方收藏品的癡迷深刻影響了克里姆特的溝通、裝飾圖案、作品主題。典型的是克里姆特在1907年創作的《阿黛爾夫人像l》,1912年創作的《阿黛爾夫人像ll》不再是之前一味追求唯美繁瑣的裝飾,而是背景 采用中國傳統紅綠色彩的相撞使得人物形象鮮明凸顯出阿黛爾夫人哀而不傷濃郁的憂郁氣質,與東方藝術元素組合在一起反而顯現出人物獨特美感更加耐人尋味。研究這幅畫的學者多數認為它具有東方琺瑯風格,但仔細辨別從地上毛毯的圖案以及墻上的背景壁畫可以明確與明清織秀氛圍更加接近。這些元素在《瑪利亞·貝亞的肖像》中就更加顯露,瑪利亞·貝亞身穿維也納工坊的時裝,在她身后是中國民間傳統故事“蕭何追韓信”,基于這些年對于東方元素的熟練運用,克里姆特在這幅畫中展開了他最大膽的一次中國民間刺繡風格的創作。甚至畫面喧囂之下,細看畫中筆觸大小與細節、色彩的使用發現背景細致入微的描繪稍有喧賓奪主之嫌,幾乎搶占了人物肖像的風頭,克里姆特以中國彩繪或者說刺繡人物“楊家將”為背景,更加襯托出瑪利亞·貝亞女士剛強堅韌。《某婦人的肖像》創作于克里姆特的晚期,是留于畫室中未完成的作品。從畫面上看出克里姆特在末期對作品裝飾性與寫實主義、平面性與存在感的反復斟酌的思考痕跡。線條強勁有力卷曲、糾結、纏繞、交錯復雜充斥整個畫面,雖然是未完成的作品卻沒有殘缺感的遺憾反而有一股意境已到筆未到的力量彌漫整個畫面。或許克里姆特也是借由模特去面對繪畫性的世界觀,向這個混亂繁雜的時代表白。
第 2 章 克林姆特繪畫及新藝術運動影響
盡管克里姆特在政治和經濟已經取得輝煌的成就,但他很早就敏銳察覺到青年一代的反抗并拋棄了一直飽受熏陶的古典現實主義和物理現實主義擔任起新藝術主義的領軍人物。1897年,克里姆特帶領視覺領域里的反抗者們建立了一個年輕藝術家的小組—分離學派,同舊學院派劃清界限。分離派并不只是一群急切想要否定一切傳統的革命者,而是想要帶領人們去站在別的維度去思考、欣賞藝術,又另一種視角看待世界。分離派另一條宗旨就是幫助人們了解現代人的真面目,發掘他內心展現力。新藝術運動傳播范圍較廣插畫書籍、產品、家具家紡、首飾、服裝、平面設計等等甚至滲入婦女的時髦裝扮中,影響著歐洲與美國群眾欣賞趣味持續十余年,是一次影響久遠的“裝飾藝術”的運動,更是設計史上一次至關重要的形式主義運動。
參考文獻
[1]何政廣. 《世界名畫家全集/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里姆特》[M]. 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 2019: 68-90.
作者簡介: 徐麗玥(1997.6—),女,漢族,籍貫:江蘇省鹽城市人,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19 級在讀研究生,美術專碩,美術專業,版畫方向。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徐州?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