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朝鮮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化遺產的農樂舞,具有輕快的律動和獨特的長短節拍,受到世人的矚目。其情節簡單、技巧性強,尤其以農樂舞的“絕活”——象帽舞最具特色。象帽舞融聲音、身體、象帽為一體使農樂舞更加散放異彩,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的最高興奮點和華彩的技巧。以朝鮮族象帽為研究對象,揭示象帽的由來與變遷、種類與基本結構,糾正對朝鮮族象帽民俗文化的認識偏差,以期對深入研究象帽舞的傳承與發展有所裨益。
關鍵詞:朝鮮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化遺產;象帽舞;發展與變遷
中國民族民俗音樂舞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內容。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民族民俗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共同創造、發展了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中國朝鮮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化是朝鮮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歌舞、生活習俗、娛樂活動。中國朝鮮族農樂舞是朝鮮族民俗民間舞蹈之一,俗稱“農樂”。農樂是一種融音樂、舞蹈、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族民間藝術,曲調多來自朝鮮族傳統民歌,是朝鮮族農耕生活的反應,源于古代的祭祀儀式和狩獵活動,后來發展為農事勞動中的自娛性集體舞蹈。
一、象帽的語源與標記
象帽舞可以稱之為農樂的核心,是農樂的“花”, 它是中國朝鮮族綜合性表演藝術。象帽舞作為一種傳統的娛樂形式,它歷史悠久,其舞姿活潑優雅,節奏歡快,反映了朝鮮族人民在勞動、生活中的高興的心情和活潑大方的朝鮮族民族氣質,是我國朝鮮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過程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文化遺產。相傳它是由古代朝鮮族人民在耕作時,把大象的毛綁在帽尖上左右搖擺用來驅趕野獸的侵擾演變而來;但也有的人說它起源于古代朝鮮人在抓取野獸等食物后,甩動象帽以示慶賀的一種表達形式。
“農樂舞”成為帶有廣泛的群眾性和地方性的民族藝術。中國朝鮮族遷入東北后,并世代相傳發揚光大。而象帽舞是農樂舞中的最高表現形式,象帽舞是一種演奏、演唱、舞蹈為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它表現出整個農樂舞當中的最高難度技巧,體現出最高的興奮點,并散發出濃郁的朝鮮族民族情趣,所以堪稱農樂舞當中的最高境界。
象帽舞中象帽據說是在農樂里戴在頭上的一種裝飾,在舊時兵卒戴的防寒笠蓋頂上布置竹子和珠子等。在它的頂頭上戴上白色羽毛或貼上紙條。
象帽單詞的用法有兩種情況:一是一般在農樂里戴在頭上的帽子叫“帽” ,他上面帶著的叫“象帽”這是正確的表達形式。但實際上帽子叫帽,他的裝飾叫“象”來區分應用,由帽子和裝飾統一寫成“象帽”。二是中國朝鮮族在很多情況下理解為象帽是農樂里帶在頭上的帽子和裝飾。甚至把象帽認為只是帶在頭上的帽子來識別。這種把象帽用漢字來標記的時候寫為“象帽”,是缺乏對象帽的歷史認知而出現的錯誤標記。
因此,“象帽”用漢字來標記的時候應該標記為“象毛”,這才是正確的表達。
二、象帽的由來與變遷
對于象帽的由來有人說是以前軍事中士兵們用的“前笠”流傳過來的。在歷史記載中所看到的高句麗的武士們普遍帶上了節風的帽子,帽子是黑色的邊框,前部貼著白色的屏障兩邊是系著繩子而形成獨特形態的頭巾。節風是頭巾上面插上羽毛裝飾用的樣子。當然,高句麗武士們使用過的羽毛裝飾是和今天的象帽樣子有所不同的,但帽子上面系上裝飾物這一點是具有共性的,還有兩者都是把羽毛作為裝飾材料來使用的,這部分也相同。
如此,用鳥的羽毛來裝飾頭部的風俗起源于“狩獵”活動,后來逐漸變化為顯示炫耀勇猛的象征物。以后經常把它作為士兵的裝飾物來使用。如用羽毛裝飾成了軍隊中槍、旗標、馬鞍、頭盔、站笠等,而且為了區分上下間的等級差別在顏色和材料上用了異樣的色彩。
還有一種說法象帽是軍事指揮手段。據說戰爭時指揮官指揮士兵,使用象帽進行布陣。象帽的羽毛向左點頭就用“—”的隊形排隊,向右點頭就用“口”的隊形包圍著,向前點頭就用“六花”的隊形排隊增加了,向后點頭就形成“曲”字的隊形,向四方點頭就形成了“○”的隊形。就這樣隨著指揮官象帽的移動士兵“陣”的形態發生變化。
三、象帽的種類與基本結構
象帽是根據象帽的末端上系的物體形狀大體分為系尾花的象帽和系彩色帶的彩帶象帽兩種。尾花是一般利用鳥的羽毛或利用紙制作出白色的花樣,從而根據他的模樣又分為僵硬的象帽和浦象帽。僵硬的象帽是把象帽硬硬地立起來制作的,尾花的直徑約達30~40厘米。這么大的尾花凹陷后再打開的時候,那樣子很是華麗優美。
象帽舞的種類較多,舞技也多彩多樣,分別為“長象帽”、“中象帽”、“短象帽”、“線象帽”、“羽象帽”、“浦象帽”、“火花象帽”。長、中、短象帽因其彩帶的長短不同而得名,短者僅1米多,長者多達12米,目前最長者已有28米;人們經常說的“十二腳象帽”就是“線象帽”,它是用窗戶紙割成的長紙條綁在用牛皮編成的象帽棍上,跳舞時會結合許多雜技形式,如彎腰甩動、單手扶地畫圓圈甩動、就地蹲跳和在地上滾翻移動等等。
四、結語
從古至今我國朝鮮民族一直堅持了固有的本民族特色,如民族風格、民族風情、民族生活習慣及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同時與其他民族一起相互學習提高本民族的音樂文化藝術,以適應具有我國特色的新型民族生活方式。
象帽的演變,逐漸成為朝鮮族居民的娛樂活動。使用象帽為主要道具興高采烈地展開象帽舞,展現了象帽舞的情感表演形式,是以一種樂器演奏和身體的律動、象帽、舞蹈為渾然一體的綜合性表演藝術。朝鮮族象帽舞作為人類無形文化遺產,它有著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存延續力,是朝鮮族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為朝鮮族的安身立命提供了不可取代的和諧精神。弘揚朝鮮族優良傳統文化,為我國朝鮮族傳統音樂舞蹈文化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1]千壽山,金鐘國著.中國朝鮮族風俗[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6.
[2]金東勛,金昌浩.朝鮮族文化[M].長春:吉林省教育出版社,1990.
[3]樸永光.朝鮮族舞蹈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4]金鐘國.中國特色朝鮮族文化研究[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1.
[5]馬云霞.民俗舞蹈技術技巧[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9.
[6]劉曉真.中國世界舞蹈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金順福(1971-),朝鮮族,女,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理論與少數民族音樂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9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重點規劃項目“新時代背景下黑龍江朝鮮族傳統音樂現狀與發展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A004)
(黑龍江民族職業學院?黑龍江?哈爾濱?15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