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魏魏
摘要:終身監禁制度寫入刑法后,引起了社會以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同時對其的褒貶以及爭論也從未停止。從該項制度在我國司法領域的實際適用來看,關于終身監禁制度的實際案例較少,并未普遍適用。終身監禁制度的實證研究,一方面將為理論和立法領域提供更多的完善依據,另一方面也將為該項制度在我國的司法領域的實踐提供更多的經驗和參考。
關鍵詞:終身監禁;監禁制度;貪污受賄罪
1.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的性屬性界定
世界各國對于終身監禁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從其字面意義上理解,即將罪犯關押至其死亡,用法言法語來解釋,即將罪犯關押在一個固定的場所,無限期的剝奪其人身自由。[1]盡管在稱謂上有所差異,但經過二百多年的發展,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已在法律層面確立了終身監禁制度,當前,終身監禁作為一種刑罰種類在國際刑罰體系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2]
我國《刑法修正案(九)》第四十四條第四款規定:“犯第一款罪,有第三項規定情形被判處死刑緩期執行的,人民法院根據犯罪情節等情況可以同時決定在其死刑緩期執行二年期滿依法減為無期徒刑后,終身監禁,不得減刑、假釋。”可以看出,立法者將終身監禁的起始點規定在依法減為無期徒刑之后,并賦予了法官對該項制度實施的自由裁量權,這表明終身監禁并非一項獨立的刑種。但終身監禁制度的性質究竟為何,國內刑法學者對此所持意見尚有很大的爭論。就筆者而言,更為認同張明楷教授關于終身制度性質的判斷:《刑法》第383條規定的“終身監禁”,只不過是“不得減刑、假釋”的同位語。[3]
2.基于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現有案例的實證分析
2.1貪污受賄罪刑事量刑的法律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條和第三百八十六條的規定,貪污受賄罪的量刑標準的相關情形有犯罪數額、悔罪情況、退贓情況、損害結果發生情況、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損失情況、以及其他較重情節;
根據刑法總則的規定,涉及貪污受賄犯罪的法定量刑情節包括:有重大立功表現、中止犯、未遂犯、有立功表現的、從犯、自首、自首且犯罪較輕、索賄等;涉及貪污犯罪的酌定量刑情節包括:積極退贓或拒不退贓、坦白交代罪行、認罪態度、民意影響等。[4]
2.2終身監禁案件犯罪人的主體特征
筆者選擇了目前公開的7個適用終身監禁的案例,對其犯罪人的主體特征進行分析,以便對上述案件進行分析。在此研究之中,犯罪人的主體特征是指根據現有公開資料所顯示的能夠體現該案例中犯罪人獨特身份的特征,主要包括犯罪人年齡結構、性別結構、文化程度、身份結構、職務性質、政治面貌等。經過對7例案例中犯罪人的統計,并對相關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如下:
在年齡結構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總體上為50年代及以上,其中40年代的犯罪人占比28.6%,50年代的犯罪人占比71.4%,終身監禁犯罪人的年齡結構整體較高。在性別結構方面,終身監禁犯罪的均為男性,占比100%,性別結構體現出失衡狀態,傾向于男性。在文化程度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本科學歷占比43%,碩士研究生占比43%,博士研究生占比14%,終身監禁犯罪人的均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在身份結構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在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的占比為71.4%,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占比為28.6%,公務員和參公管理人員占比較高,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占比相對較少。在職務性質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中領導職務占比為100%,非領導職務占比為0,職務性質結構體現出絕對傾斜狀態,完全由領導職務占據。在政治面貌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中黨員占比為100%,非的黨員的占比為0,體現出了絕對傾斜的狀態。
2.3終身監禁犯罪人的量刑情節
經過對樣本的歸納可知,可能影響其量刑結果的相關因素主要有:犯罪金額、是否積極退贓、認罪悔罪情況、是否有自首情節、是否有坦白情節、是否有立功表現、配合調查情況、是否有索賄情況、社會影響是否惡劣、是否具有其他相關罪行、犯罪時長等。筆者經過對上述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統計,并對相關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結論如下:
終身監禁的犯罪人在從重處罰情節和從輕、減輕情節方面占比都相對較高;兩者對比而言,終身監禁犯罪人從輕、減輕情節比例失衡程度相對于從重情節較為明顯,但二者失衡差距不大。具體來看,在從重情節方面,索賄情節結構較為平衡,具有索賄情節的占比42.9%,不具有索賄情節的占比57.1%;其中結構失衡最為明顯的是社會影響方面,上述樣本案件在法院判決中均體現為“特別惡劣”;另外,上述樣本案件具有其他罪行的案件占比71.4%,不具有其他罪行的案件占比28.6%;在犯罪時長方面,犯罪時長持續5年以上的占比100%,其中5至15年的占比85.7%,15年以上的占比14.3%,時長整體體現出較長的狀態。在從輕、減輕情節方面,樣本案例中終身監禁犯罪人在積極退贓、認罪悔罪和配合調查方面變現都非常良好,三者占比均為100%,表現出絕對傾斜狀態。在自首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自首較少,從占比來看,自首的犯罪人只有14.3%;在坦白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在歸案后,絕大部分會主動交代自己的罪行,在量化占比中表現為85.7%;在立功表現方面,終身監禁犯罪在歸案后大多具有立功表現,占比57.1%。在犯罪人的貪污或受賄金額方面,終身監禁犯罪人涉案金額明顯特別巨大,總體上均在2億元以上,其中2至5億元占比85.7%,5億元以上占比14.3%。從犯罪人犯罪行為是否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來看,均表現為對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占比100%。
3.終身監禁犯罪人量化數據實證研究分析
從上述樣本分析結果以及相關法律規定來看,被決定執行終身監禁的犯罪人所涉犯罪金額明顯高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所規定的“特別巨大”為三百萬的近百倍甚至上百倍。其次,上述樣本案例中犯罪人均具有“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的情節。結合上述情況,樣本案例當中的犯罪人完全符合判處“處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并處沒收財產”情況。再者,從上述樣本案例判決書中關于社會影響的表述來看,均表現為“社會影響特別惡劣”。關于應當判處的刑法方面,均體現為“應當判處死刑”。綜合上述樣本案例的數據以及相關法院判決來看,犯罪人所涉犯罪金額“特別巨大”、“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以及“特別惡劣的社會影響”是犯罪人被判處死刑的主要決定因素,同時也是法定量刑依據。再者,結合其他變量因素來看,上述案例的犯罪人均具有認罪悔罪和積極退贓的情況,且上述情況均在判決書中體現為“可不立即執行”的判決理由。另外,結合犯罪人自首情節、坦白情節、立功表現情況等可能對犯罪人予以從輕、減輕處罰的情節予以考量,上述從輕、減輕的量刑情節也均作為“可不立即執行”死刑的判決理由。綜上所述,在上述樣本案例中,決定影響終身監禁犯罪人在被決定執行終身監禁的主要決定因素是犯罪人被判處決定死刑的先決條件,即為犯罪人的“特別巨大”金額、“對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特別重大損失”以及“特別惡劣的社會影響”。另外,法院在對其從輕、減輕情節進行考量后,雖然作出了從輕、減輕的處罰,但尚未達到無期徒刑的程度,而是作出的死刑緩期執行的處罰。上述樣本案件的判決書中在決定執行終身監禁的表述中,均存在“根據犯罪事實和情節”表述,因此筆者推斷此表述中的“情節”應當為上文中影響犯罪人從重處罰情節。
參考文獻
[1]王丹.我國終身監禁制度研究[D].吉林:吉林大學,2019:第6頁.
[2]馬克昌.刑罰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第126頁.
[3]鞏登飛.我國終身監禁制度適用中的問題與完善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9:第5頁.
[4]張明楷.終身監禁的性質與適用[J].現代法學,2017,39(03):第81頁.
(四川大學?四川?成都?61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