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牙孜·白克其
摘要:本文基于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世界性命運”觀點,闡釋農民與藝術的關系、中國民間藝術的基本特征,針對現代化進程下農民畫在構型、內容與形式、作品風格上產生的變化進行具體分析,并聚焦“復雜嵌合體”與“另類民俗志”兩個維度探討農民畫未來的轉型發展方向,以期為民間藝術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領悟者;民間藝術;農民畫;守護者
藝術理論研究學者郎紹君針對農民畫的定義作出闡釋,他認為農民畫“是在官方意識形態和精英文化指導下,由農民承借民間藝術而來的”。農民作為農民畫與民間藝術的連接體,在傳承與發展民間藝術中實現深度接入,如何審視三者關系成為近現代藝術理論研究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世界性命運”視角下農民與藝術關系界定
(一)農民與藝術的關系
長期以來大眾對于民間藝術概念的界定存在認知模糊的現象,片面認為農民與藝術間的關聯性僅建立在功能主義視角,將藝術視為農民祭祀的工具。而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對此持有不同觀點,海德格爾從哲學領域出發,以農民賴以生活的農舍作為觀察核心,立足于“具體”的農舍視角領悟其所置身于的宏大“世界性命運”,將“具體”的實物及其衍生出的意識形態視為人類存在的命運形態,看作時間、空間與所有存在的實物、事物的“聚集”[1]。當農民真正沉浸在“世界性命運”范疇之內時,其本質是在“緣在”中的,即已經知曉、領悟這種藝術。而作為現代人的其他主體,面對農民與藝術的關系應當保持一定距離,避免因過度接近、干涉而破壞這種經年累積形成的藝術形態。
(二)中國民間藝術的特征
通過審視我國民間藝術的特征可以發現,傳統藝術論中提出“言為心聲”這一觀點,將其與現代繪畫描摹眼前所見的特征進行比較,民間藝術的特征在于創作動機發源于農民畫家的內心所想,凝結著農民的愛好、興趣與意志,其繪畫創作的最終目標是“填滿”,在有限時空內追求最大限度的完整表達。從藝術意向視角來看,民間藝術創作的意向多來源于心靈與想象,如山西剪紙借助蝙蝠、梅花鹿等動物傳達出具有祝福寓意的意向,廣西銅鼓上刻有宗教、祭祀等場景,并且這些意向并非局限于同一層次,具有“本源沖突”的特征[2]。從造型藝術視角來看,民間藝術在將多種意向進行排列組合時,創造出“S”形這一獨特形態,其中傳承了中國古代的陰陽八卦觀念,也成為我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基礎與發源,寄予了相生相克、沖突共存的含義。海德格爾認為“世界性”、“大地”的“本源沖突”實則發生在作品中,這種作品即民間藝術的表現形態之一,農民作為“世界性命運”中的守護者、參與者、領悟者,主要依靠民間藝術領悟這種沖突的永恒存在性。
二、現代化進程下農民畫的轉變及其發展方向
(一)領悟薄弱形勢下農民畫產生的主要變化
在現代化進程中,政治意識形態與商品經濟發展促使農民在“世界性命運”中的守護者身份產生變化,在1980年代至今的全球化藝術生產潮流裹挾下,農民對于“世界性命運”的領悟能力逐漸被削弱,致使農民畫開始呈現出一定變化。
1.整體構型層面
自1990年代以來,在政治與精神文化的雙重干涉下,現代農民畫作品在構型特征上逐漸背離民間藝術,在意向鋪排方式上不再使用“S”形構型、講求“本源沖突”,各類意向的構型較為瑣碎分散、缺乏主體語言,導致農民畫作品中無法體現出農民對于“世界性命運”的感受。
2.內容與形式層面
受精英文化的影響,新時代農民畫仍無法擺脫準宗教氛圍的束縛,繪畫作品的創作主題多為美好、祝愿等帶有宗教信仰色彩的寓意,創作內容多刻畫出糧食豐收、牲畜滿圈等畫面,但較少涉及到環境污染、“空心村”、留守兒童等現實話題,這種主流領域自上而下的賞鑒態度造成農民畫在內容、形式上漸趨保守的局面,無法傳達出農民在寬闊尺度上對于新時代、新問題的個體認知。
3.作品風格層面
中國傳統藝術論主張“言為心聲”,強調藝術作品是創作者心理的表達,這一特征促使農民畫傳達出樸素動人的觀賞效果。然而近年來農民畫更加貼近現代繪畫藝術的寫實風格,將“計劃生育”、“反腐倡廉”等標語融合在作品中,一定程度上有損農民畫的整體意境與表達效果,致使農民畫作品失去寬闊的尺度。農民作為藝術創作主體,其對于“世界性命運”的領悟力正逐漸流失。
(二)基于守護者視角的農民畫發展方向轉型
1.“復雜嵌合體”
農民畫作為普羅藝術中的特殊案例,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現代化發展等因素的共同推動下,已成為多元意識形態的“復雜嵌合體”。在當前城鎮化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應將農民畫作為鄉愁的寄托,在藝術視域內進行深刻揭示,避免將其轉化為遮蔽、美化的現實。
2.“另類民俗志”
農民作為與大地長久相伴的特殊角色,相較于其他階層能夠更加直觀、深刻地領悟到“世界性命運”的宏大整體感,而在當代社會視域下如何看待農民的守護者角色身份,成為人類學領域的研究難題。在此可借鑒西方人類學家格爾茨提出的“深描”理論,采用“觀察——融入——辯論”的民族志寫作方式推動農民畫創作方式的變革。將農民畫視為一種“另類民俗志”,能夠為當代人觀察農民群體生活、欣賞農民畫作品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通過了解農民畫中記錄的農民日常經營活動、社會關系、民間風俗習等發展演變歷程,能夠使受眾更加直觀體會農民對“世界性命運”的反饋與變化,為農民畫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鑒價值。
三、結論
總體來看,農民之所以對于“世界性命運”具有良好的領悟能力,主要取決于農民與大地間的“緣在”關系,也是這種生活方式進一步拓寬了農民在民間藝術領域的領悟寬度。因此還需以哲學、人類學與藝術視角切入農民畫的鑒賞與品評過程中,審視農民畫作為“復雜嵌合體”和“另類民俗志”的特征屬性。
參考文獻
[1]井長海,石歌.畫在民間:論農民畫的藝術屬性[J].濰坊學院學報,2019,(01):56-60.
[2]陳智平.民間繪畫藝術傳承與發展的啟示——以萬安農民畫和墨西哥壁畫為例[J].藝術科技,2019,(11):13-14.
(新疆哈密市伊吾縣文化館?新疆?哈密?83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