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琪 張文 白浩 華東交通大學
《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1》課程是產品設計專業一門重要而基礎的課程,主要介紹并要求學生掌握Photoshop和Illustrator軟件的操作,讓同學們獲得一些產品的效果表現的技巧和方法,幫助他們完成產品效果圖的表現,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應用Photoshop和Illustrator解決實際設計問題的能力。
以往的教學中,老師演示然后學生操作,通常演示環節在多媒體教室進行,學生通過屏幕學習,學生容易上課開小差甚至打瞌睡,上課效果差,學生處于被動學習。有時候內容講完了,腦子也忘記了;而操作力練習屬于“依葫蘆畫瓢”,學生只要“背”下操作就好,不需要花心思動腦。
作為產品設計的第一門計算機輔助設計,上好本門課必然可為之后的其他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打好基礎。本門課程在教學安排上基本上針對95后大一新生,當今社會是一個充滿科技的社會,學生們對待計算機、手機等電子設備那是充滿熱情,像美圖秀秀、美顏相機這種平面類的圖像軟件也并不陌生,有少數同學對本門課程的photoshop和Illustrator軟件在高中已經接觸并認識,有一定基礎;有的同學卻對電腦的認識還停留在起始階段,無制圖常識。兩者直接相差懸殊。但大部分同學屬于接觸過簡單的手機平面類處理軟件這個模糊制圖階段。教師如何組織教學讓三種學生都能更有效地學習,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何讓學生真正的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和技巧運用到實際問題中,并解決問題。而不是單板的只會按部就班,不懂靈活應用。
愛默生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本課信心的建立有利于大一學生日后其他軟件課程的學習,而本課信心的建立來自于興趣和成功的操作。信心的樹立往往關鍵點在于第一堂課。我們可以抓住學生對待第一節課的好奇與渴望的特點,通過接近生活的有趣案例、以及成功成熟的設計圖片來吸引學生們的興趣,調動起他們的主觀能動性。
在該課程總體學習目標的框架上,細分為小目標,把小目標再細化為一個個小案例,同時把基礎的命令以有趣案例形式講授,以簡至繁,層層遞進,教學與操作相互交替進行,這樣學生才容易在實操中獲得成功,促進信心的建立,另外這種方式特別適合初步學習階段,因為可以及時根據學生的操作情況及時調整課程進度以及方案。
教學改革離不開學校的教學設備改革。把多媒體教室與電腦操作室合并后,無需集中所有內容講述后再上機操作,這樣才能實現教學與操作相互交替、融匯貫穿。實現聯機教學,可真實反映學生的實操能力。但現如今手機是生活必備產品,“雨課堂”APP、中國MOOC等網絡教學模式的融入,也對該課程有了進一步的挑戰和機遇,通過線上重復觀看基礎網絡教學案例,而把更多時間留給實踐和創新,科技與課堂這將是一直以來并且長期探討的課題。
“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淮南子 ”。本課程面對的是大一的新生,正是讓他們形成良好的課堂秩序的絕佳時機,課程的第一課就要“立規”,表明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而這些部分要考慮到學生的各方面的綜合因素,不僅考慮到課堂學習效果、還要考慮學生課后練習以及再創造的能力;因此總成績由平時成績40%+考試成績60%組成;其中平時成績組成及權重為:考勤30%+課程作業50%+學習態度20%;
平時成績更多是培養學生扎實基礎,并鼓勵課堂互動,建立互動獎勵機制,主動提出問題或主動回答問題的同學在學習態度分中給予一定加分,帶動學生積極性,并以此帶動其他學生參與感。加分的分數以學期末根據全體加分數目之和取平均值,最高分不超過滿分100分;有獎有罰,玩手機、遲到早退等違反課堂紀律行為是扣分的重點內容。但只要之后上課認真,積極回答問題等可以把失去的分數加回來。
建立有效的獎罰機制是對老師的一個考驗,需要做到時刻記錄、公平公正對待、并且在最終計算成績的時候可能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但有效的獎罰機制可以讓學生透明的公平公開的知道自己的優缺點,對待學生公平公正。
及時有效的課堂反饋,如何做到?除了老師觀察學生的操作來判斷課程效果外,還可以借用心理壓力在課前給學生一定緊張感,如:告訴學生在練習過后安排抽查,被抽查的同學需要上講臺演示,緊張感讓他們聽的時候更認真。然后視情況點學生上臺操作。操作普遍較好的前提下可以略過進入下一章節,或者可以點一些基礎弱的學生上臺,讓他們增強信心。操作普遍較弱的前提下,挑選一些操作比較好的學生上臺演示,這樣幫助其他同學再次學習和鞏固,并再根據大家的學習情況調整學習進度以及教學安排。
在當代一直強調“因材施教”的教育背景下,學生們的層次不一問題看上去是我們的弱勢,但是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靈活變通。本課課堂中需要學生大量的實際電腦操作,根據內容合理安排基礎扎實的同學指導基礎薄弱的同學,既能夠鞏固比較好的學生基礎,又能讓班級整體水平盡快統一。同時也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學習氛圍對學生的專業學習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本課選擇了一本圍繞計算機產品表現的綜合性教材,在教學中也不會局限于這一本教材,而是以教材為綱,查閱多本參考書,插入更多貼近生活的有趣案例。把產品的效果表現和一般操作融匯貫通。而且為了避免“照本宣科”,書上的案例不作為主要講解內容,而是作為習題,讓大家自己練習,鞏固知識點和培養大家的自學能力。
而在作業的布置中要避免“德西效應”,調動學生內驅力,且合理安排“前后呼應”有延續性的作業內容,并比如會在鋼筆工具的內容中,為了鍛煉學生的勾線能力,讓他們去尋找自己喜歡的車型圖片,練習該車的線描圖并要求學生存檔;在后面講到圖層效果的時候,把線稿拿出來繼續完成該車原圖片的效果圖。最終完成時,學生的成就感不斷上揚。
“對于一個藝術愛來說,如果能夠打破常規,完全自由進行創作,其成績往往會是驚人的。——卓別林”。
前文提到的“規矩”是為了建立良好的基礎,而產品設計專業是一個創造力的專業。需要“觀物取象”,既是認識過程,又是創造過程。打破常規的創意加上扎實的基礎,才可用到實處。
合理使用任務驅動法,將當前的一些設計競賽或者設計項目加入到課程作業中,參與“實戰”,可以讓這些大一新生了解產品設計當前的發展趨勢、以及產品設計的整個流程,幫助他們獲得實際經驗,提高學習熱情。幫助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提高實際解決設計問題的能力。并鼓勵學生去課外書中的查找解決方式、鼓勵學生原創設計,雖然大一新生的全面綜合能力有待提高,但創意大膽無局限,從結果看每個同學能夠將腦海中的創意利用所學知識給予二維的形象表達,并得到項目主辦方的夸獎。
總結,教育在進行,改革總是在發展中繼續改革,全面提高各學科的教學質量,我們應該不斷思考、更加重視相關的創新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