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磊
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是指云南地區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作為各族人民生產生活的結晶,民族民間工藝品在傳承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而且承載著民族的精神內涵,更是其智慧創造和創新能力的生動體現。2015年,云南肩負起 “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 的使命。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央結合云南發展特點和發展目標,為云南量身打造的任務。由此,快速增長的進出口貿易態勢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走向東南亞提供了機遇,也為區域內民族文化交流和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提供了便利。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作為一種凝結了民族智慧、手工技藝、審美情趣、民間習俗和 “非遺” 文化魅力的產品,不僅在云南省內和國內大受歡迎,還通過諸多跨境民族傳播到國外,尤其是東南亞各國。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牢牢抓住有利發展機遇,及時梳理出民族民間工藝品在區域內的發展情況,總結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發展的經驗教訓,探索出該類產品走向東南亞的有效路徑,這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2014年,按照建設民族文化強省的戰略部署,云南省創造性地將民族民間工藝品劃分為 “金、木、土、石、布” 五個大類,確立了五位一體的產業發展體系。其中, “金”主要是指以金銀、銅器和錫鐵為主的金屬器,重點生產區域和代表產品為昆明、會澤和個舊等地的斑銅、烏銅走銀等;“木” 主要是指以竹子、紅木、黃梨木等為主的木雕、根雕、竹編、木制樂器和漆器等,重點生產區域在瑞麗、河口、劍川和開遠等地;“土” 體系以陶瓷泥塑為主要代表,以建水紫陶、傣族慢輪制陶和藏族陶器、華寧和易門陶器為主要產品,兼顧磚雕、窯燒等項目;“石” 則以珠寶玉石、大理石和奇石為主要原料,開發玉雕類、石雕類和彩色寶石類產品,重點生產區域位于三江流域、劍川、永仁和騰沖等地;“布” 產業集中在少數民族聚居區,以大理、楚雄、德宏、西雙版納、文山、紅河和普洱等地少數民族為依托,以白族、彝族、傣族、哈尼族和壯族等民族的刺繡、扎染、蠟染和織錦為主要產品,著力打造 “云繡” “云錦”“傣錦” 等品牌。
同年印發的 《云南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發展規劃 (2014—2020年)》 中結合云南實際,進一步明確了產業發展的思路是體系化、科技化和規模化,發展目標是培育一定數量的民族民間工藝示范村、龍頭企業、知名品牌和銷售示范街區,并從政府引導、決策支持、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和融資機制完善等方面為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的發展提供保障。一大批產品種類多、產值高、效益好的工藝品生產銷售企業正在迅速崛起,產品銷往亞洲和美洲等國家。其中,刺繡類和根雕類產品成為東南亞國家相對比較受歡迎的工藝品類型。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在出口獲得增長的同時,也拉動了省內勞動就業,促進了旅游業、零售業和其他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逐漸成為區域支柱產業之一。預計在 “十四五” 期間,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市場體系和產品類型將更加健全和豐富,科技附加值得到提升,成為云南文化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門類之一。
整體來說,東南亞國家文化相近,風土人情和氣候條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民間工藝品的種類也大同小異。但各國在 “一村一品” 開發過程中又都找準了自身特色,推出有代表性的產品。我們以部分國家的特色產品為例,以點帶面進行說明,力求管中窺豹,理清當下東南亞國家工藝品行業的發展情況。
精益求精——越南漆器。古時越南是中國的附屬國,近代又成為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因此越南的文化藝術深受中國和西方國家的影響,既傳統又現代,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異域格調。從外在形式上來看,越南的工藝品,尤其是漆器比較注重色彩構成,往往對比強烈;紋樣特征明顯,有十足的空間立體感。越南漆器較好解決了生漆致人手腫的通病,且采用手指涂抹來代替刷漆,成為繼中國和日本之后的最主要的漆器生產加工國。由于越南盛產木材和水產,加上越南本地的硬木質地輕盈、堅固耐用,配以蚌殼、珠母的鑲嵌和裝飾更是為漆器錦上添花。
回歸自然——泰國手雕原木。清邁作為泰國工藝品的集散地,向來以種類繁多、質量有保證著稱。和越南有所不同,泰國的木制品大多以柚木和芒果木為原料,其木質細膩、紋理清晰,加上手工雕琢,每件工藝品都呈現出獨特的造型。在產品打造上,泰國手雕原木更注重設計思路和物盡其用,即根據原材料的特點進行造型設計和產品用途設計,并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元素。經過工藝人的打磨、著色,其產品的外表并沒有因為原材料的單一顯得簡陋,反而在豐富圖案的襯托下更有自然氣息和生活氣息,成為居家裝飾的不二選擇。
魅在古樸——老撾紡織品。老撾的旅游業并沒有像泰國和越南那樣發達,由于戰亂影響,國家經濟一度處于崩潰邊緣。好在老撾人用自己的剛毅和淳樸重建家園,文化產業和制造業也慢慢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近年來,老撾的手工棉布和絲綢以其獨特的生產制作方式聞名于西方國家,成為走俏一時的裝飾品。在老撾,棉布和絲綢仍以沿襲百年的木制紡輪和織布機為主要工具進行手工生產。經緯之間,看似隨心的紋路,凝結著老撾人逍遙自在的生活觀念。在手織的基礎上,記錄和反映老撾山地部落生活方式的刺繡也逐漸走進大眾視野。
朝拜千年——柬埔寨木制佛像。柬埔寨的木制品以宗教題材為主。這主要得益于其國內佛教的影響。從印度來的佛教經過當地統治者和民俗文化的修改與潤色,現已成為符合大眾審美和期望的形象。不同于印度佛像的嚴厲和中國佛像的慈祥,柬埔寨的佛像帶有明顯高棉人方面大耳和嘴唇豐厚的特征,眼神空靈,大多沒有瞳孔,但似乎能看穿一切。柬埔寨盛產烏木和柚木,其質地堅硬,在當地人的雕琢下,看似平淡無奇的木材有了靈魂,抑或是原本藏于其中的精神內核自己浮現出來,變成形態神色各異的佛像。當然,柬埔寨的木雕并非只有宗教題材,一些生活用品,如筷架、木雕版、筷子等也十分常見。
田園雅趣——菲律賓藤家具。有 “千島之國” 之稱的菲律賓自古以來就善于用藤編織成各種座椅、門窗和容器,藤家具出口到世界各地。在設計和工藝上,菲律賓的藤家具多采用本地特產的瑪瑙藤,這種藤輕柔堅固,顏色較為明亮,細密的花紋下展現出家具的奢華。新派藤制家具較多使用天然長成的藤條和藤束,略加修飾就可以作為臺燈或衣架使用。除了家具外,藤還可以做成首飾。藤手鐲是常見的首飾之一,以雕花銅接頭為裝飾,在菲律賓的手工藝店鋪里非常暢銷。除了藤家具以外,還有一些土制品和紡織品也充滿了菲律賓的熱帶風情。
從各國的代表性產品中可以看出,東南亞國家手工藝品的類型大都集中在紡織品、木制品和金屬類制品上,原材料種類相近,但在具體產品的打造上又會結合民族和國家的特色,或獨樹一幟,或互補,共同造就了豐富多彩的民間工藝品市場。
東盟各國之間的手工藝品交易呈現出更加緊密的合作趨勢和穩步增長態勢。在國家戰略推動下,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雙邊貿易額不斷突破,“中國-東盟自貿區有力地推動了雙邊經貿關系的長期穩定快速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間互利互惠、合作共贏的良好范例。2002年,當中國-東盟自貿區剛剛啟動時,雙邊貿易額為548億美元,到2018年,雙邊貿易額已高達5878億美元,16年間增長了近11倍。其雙向投資從2003年的33.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58億美元,增長近5倍。目前,中國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東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伙伴。”①商務部國際司:《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 〈議定書〉 全面生效》,國家商務部官網:http://asean.mofcom.gov.cn/arti- cle/jmxw/201912/20191202918613.shtml,2019-10-23。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發展克服了壓力挑戰,保持良好勢頭,這是極其難得的。
總體來看,中國和泰國在手工藝品的多邊貿易中占有比較優勢;越南和緬甸一些產品的出口穩步追趕;東南亞國家依靠自然資源獲得的優勢比較明顯,人力資源優勢和技能、科技優勢尚不突出;未來中國在手工藝品對外貿易中有可能占據主導地位。需要指出的是,在現代市場經濟背景下,民族民間工藝品在不同的國家之間實現商品自由貿易是一種物質需求和精神滿足雙重選擇的必然結果,是文化交流的突出構成部分。
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貿易聯系和文化交流熱度一直都很旺盛,文化相近和相親對彼此的貿易聯系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從長遠看,中國和東南亞的經貿聯系將保持很高的發展水準,尤其是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更加凸顯了中國和東盟各國貿易發展的重要性,東盟各國迫切希望與中國建立更親密的經貿聯系。 “2002年,當中國-東盟自貿區剛剛啟動時,雙邊貿易額為548億美元,到2018年,雙邊貿易額已高達5878億美元,16年間增長了近11倍。雙向投資從2003年的33.7億美元增長到2018年的158億美元,增長近5倍。”②商務部國際司:《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 〈議定書〉 全面生效》,國家商務部官網:http://asean.mofcom.gov.cn/article/jmxw/201912/20191202918613.shtml,2019-10-23。云南處在和東南亞各國經濟開放合作的前沿,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將隨著 《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RCEP)的簽署迎來更廣闊的發展機遇。
在中國與鄰國建立合作關系的過程中,文化因素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文化習俗和資源類型相似的情況下,文化上的相通能夠打破溝通和傳播等多方面的限制和制約,形成文化親緣性市場。現階段,中國-東盟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和中國-東盟博覽會的開展,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文化產品的增加值和流通速度大大提高,文化產業合作的廣度、深度和規模都有了實質性的提升。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平臺在漸少合作障礙、提供發展新動力、搭建順暢溝通渠道、加強學習和借鑒等方面為中國文化產業走向東南亞鋪平了道路,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東盟各國的展銷有望迎來 “井噴期”。
在東盟十國中,云南與緬甸、越南和老撾三國接壤,而瀾滄江 (境外稱 “湄公河”)作為一條國際性河流,又天然地串聯起了中國、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越南六個國家,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GMS)機制中,云南省占有極為關鍵的地位;云南與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柬埔寨四國臨近,且國境線上口岸分布密集,是中國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有重要的戰略作用。隨著 “一帶一路” 倡議在東南亞各國得到積極響應,云南省與東南亞國家的經貿聯系日益緊密,彼此之間的友好聯系和經貿往來正呈現出高速升溫的態勢。
云南省政府在多個領域為區域內貿易提供有力支撐,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泛亞鐵路、昆曼公路、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等成為云南與東南亞國家物流的樞紐;人才培養方面,云南財經大學的東盟學院、云南民族大學的南亞學院和云南大學的GMS研究中心、云南社科院東南亞研究所等在學術交流和專業人才塑造方面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旅游合作方面,云南省積極利用旅游資源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吸引東南亞游客;商務會展方面,昆交會、世博會、南博會已經在東南亞國家形成一定影響力,東南亞國家多次作為南博會的主賓國參與其中。2019年8月30日中國 (云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這標志著云南對外開放進入了 “新時代”。顯而易見,云南具有的綜合性比較優勢正日益發揮出疊加效應,這必然為開拓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國際市場創造積極條件。
云南地處祖國邊疆,布依族、壯族、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等16個跨境民族廣泛分布于云南和緬甸、老撾、越南的邊界線上。在長期的溝通互動中,跨境民族以其相似的文化模式為云南省與東南亞國家的交流提供了連接的渠道。各種貿易和文化往來因此得到了發展。跨境貿易的一個很重要依托就是跨境民族,在跨境民族身上,“邊境線” 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中國為跨境民族交往出臺了很多便利政策,有時候僅憑借 “邊境通行證” 就可以自由往來,這大大促進了兩地人員和貿易往來,邊境貿易的繁榮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銷售提供了無限商機。
在談到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走向東南亞各國的時候,我們必須是講經濟效益和市場利益的,獲取必要的經濟收益才能維持貿易的動力,所以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對外貿易也必須滿足互利共贏的要求。而跨境民族自然而然地扮演了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對外貿易的 “關鍵角色”。首先,跨境民族地區是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重要的銷售市場,跨境民族是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使用群體,工藝產品從邊境線進出,經過跨境民族的 “手用”和 “口傳”,形成了一種 “口碑”,形成了一種 “時尚”,滿足了東南亞人民互利共贏的訴求;然后,其自然而然地由跨境民族地區外溢,擴大了產品的對外輻射范圍和銷售市場。由此可見,跨境民族是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走出去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總的來說,云南與東南亞各國門戶的開放成為文化交流和資源共享的理想平臺,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對外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前景普遍看好。云南當以此為契機,把握利用好優勢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和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上大展拳腳。
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工藝傳承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盡管各級地方政府都把扶持 “非遺” 傳承人作為重要工作來抓,但是后繼乏人的困境一直是 “老大難”問題,這也嚴重制約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可持續發展。以鶴慶新華村的銀器工藝為例,大多數年輕人都不太愿意學習。一方面是因為年輕人的生計壓力小,更重要的是因為至少三年的學徒階段收入低且十分辛苦。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華村手藝最好的手藝人在四五十歲左右,小于四十歲的手藝人還不足以支撐新華銀器這個品牌,老一輩退出以后傳統工藝難以得到有效銜接。也有年輕人為了提高待遇參與到工藝學習的隊伍中來,但其根本目的是另立門戶賺大錢,對銀器的歷史文化根本不感興趣,也無意于傳承民族文化,因此出現幾個月就自認為能夠學成出師的現象。很多年輕學徒只顧眼前利益,而忽略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在于工藝的提升和傳承。另一方面雖然也有外來人口愿意學習新華銀器的手工技藝,但本地的老匠人卻不愿意傳授核心工藝,祖傳絕活有面臨失傳的風險。筆者在對大理劍川木雕的走訪調研中,也發現了同樣的問題。可見,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問題已經到了必須根本性解決的時候了,這需要政府作為,需要市場手段,兩者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精準破題。
首先,當手工制作遇上機器制作時,手工制作效率低下、質量層差不齊、生產周期長的弱點被暴露無遺。在劍川獅河村,2009年陸續有人用雕花機來代替手工雕刻并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以往兩天才能完成的掛屏,機器一天就可以做出六塊。但機器雕刻也并不是沒有缺點,在提高了效率的同時,也讓產品缺少了層次的豐富和感情的細膩,木雕工匠虛實結合的技法和創作靈感被抹殺。其次,當傳統生產材料遇上新型生產材料時,傳統生產材料美感不足、成本高昂、產量低等弱點逐步顯現。在大理周城,扎染使用的染色劑一直以板藍根為主,直到20世紀90年代瑞士和德國的進口染色劑進入以后才有所改變。時至今日,化學染料已經占據了周城扎染的半壁江山,板藍根的種植難覓蹤影。由于化學染料性能穩定,顏色豐富,很好地解決了傳統染色劑容易掉色且顏色單一的問題,因此周城扎染依舊遠銷海外,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對于傳統扎染工藝的記憶正在慢慢消失。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最初是用手工搖動的轉輪,現在則普及了電動轉輪,成了 “快輪制陶”,雖然原理是一樣的,但電動化以后制作出的傣族陶器成品已經缺少了民族特有的厚重感和質樸感。對于民族民間傳統手工藝發展來說,全手工是最大的特色,卻又成了最大的 “障礙”,由于全手工效率低下,面對工業機械化大生產,往往造成 “產能不足” 的狀況,無法擴大再生產就難以拓展大市場。
從整體上來看,云南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是豐富的,工藝品類型也是多樣的,但其藝人普遍缺少產品開發意識、市場營銷意識和品牌化意識。泰國手工藝品之所以能夠在西方國家大行其道,主要在于其市場化和品牌化手段的成熟。以泰國傳統服飾和家居裝飾類產品為例,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通常會對產品進行改造,使之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需求。但這些改造并不是徹頭徹尾地摒棄本民族文化,而是在保留其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進行的產品外在的改變。云南想要從中突圍,就必須加強自身的市場化意識和品牌化意識。此外,云南省工藝品行業的龍頭企業和代表性企業數量較少,規模以上工藝品企業屈指可數,產業集中度不高,難以形成規模效應。隨著 “互聯網+” 的興起,線上銷售超越了實體店銷售,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發展迎來了全新市場生態,但是當前云南互聯網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線上營銷理念滯后,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銷售也缺乏像“一部手機游云南” 這樣的統一的大平臺,在線上營銷領域云南與東部電商發達省區相比差距明顯,這也限制了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牌的打造。
在國際立法上,世界貿易組織體系的《知識產權協定》 (Agreement on Trade-Related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縮寫為TRIPS)使得國際貿易與知識產權保護有了實質性的關聯,明確了知識產權的保護對象和保護類型,延長了保護期限,與現有國際知識產權保護公約進行了很好的配合。TRIPS在處理侵權商品、打擊仿冒商品和解決相關爭議方面作出了相關規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 《1970年公約》 則明確了 “文化財產” 的定義和范圍,認為文化財產包括“手工完成的圖畫……雕刻的原件……藝術品原件”,其締約的根本目的是防止文化產品的非法進出口和所有權轉移而造成文化遺產遺失。在國內立法上,與民族民間工藝品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律主要有 《專利法》 《商標法》 《文物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等,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遠遠不能滿足對外文化貿易的需求,更不能實現與國際規則的銜接,加上民間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不足,導致很多傳統工藝被國內其他地區和國際上其他國家搶先注冊商標或專利。在行政執法方面,多頭管理的局面長期存在,各部門缺乏有效溝通,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區別不清,導致侵害知識產權的現象十分嚴重,也影響了中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享有的地位和形象。
泰國 “一村一品” 項目 (One Tambon One Product,簡稱OTOP) 借鑒了日本的經驗,于2001年開始實施。在具體做法上,泰國政府為每個村莊設立基金,鼓勵當地居民發揮自身優勢,向國家報送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品。每年政府從報送產品中按照評定標準分出星級,三星以上的產品可以免費參加全國性的展銷會,頂尖產品可以代表泰國到國外進行展出。“一村一品” 項目直接調動了農村地區手工藝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了政府在文化推廣方面的優勢,把農民從田間地頭的勞作中解放出來,只需要關心產品創意和設計制造,不需要在市場營銷上投入時間和精力。近年來,越南政府通過金融扶持等政策使農村手工業得到迅速發展,不僅讓專業村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一席之地,還初步形成了農戶企業聯營、村落—企業—市場掛鉤的經營網絡。總的來說,泰國和越南在手工藝品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上基于自身特色有明確的導向性,有強勁的后發優勢,對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行業的國內外發展造成一定沖擊。
從以上內容中可以看出,作為文化產業中重要的門類之一,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在走向東南亞的過程中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在平臺搭建上仍以國家為主導,且部分國家和地區的后發優勢正在顯現,但國際爭端的存在成為區域內文化交流與合作的不確定因素。二是在具體項目的合作交流上以當地政府為主,以龍頭企業為先鋒,但產品開發和市場運作的模式尚未成熟和普及。三是文化資源豐富,但民間文化交流較少,在國際文化產業貿易上 “走出去” 的意識和經驗不足,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待加強。因此,在探索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走向東南亞路徑的過程中,要從消除或減少貿易障礙、擴大保障體系實施的范圍、完善產品體系建設、樹立文化自信、加大文化開放與交流力度等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第一,要通過立法保護中國文化產品市場,強調文化產品中的 “中國內容”。完善對外文化貿易法律體系,鼓勵文化產業發展,保護知識產權不受侵害。總的來說,對內要加快文化產業、文化遺產和知識產權方面的立法,配合建立單行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對外要在遵守國際規則的前提下,積極進行國際文化貿易和知識產權保護規則的使用。具體來看,考慮到國家文化安全需要,也為了文化傳承能夠順利進行、知識產權能夠得到保障,從 “質” 和 “量” 上制定一些約束性條款是十分必要的;同時在法律制定過程中通過激勵機制的引入和政策的適當傾斜來保護知識產權,鼓勵中國企業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在國家立法的激勵下,云南省可以結合云南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考慮超前立法問題,在權利內容上,考慮人身權和財產權,前者能夠保護知識產權權益,后者能夠防止他人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在保護模式上,考慮實施行政保護和民事保護結合,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報和界定進行規定,以此來全方位、多角度保護知識產權,促進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行業乃至文化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第二,積極簽訂雙邊和多邊協議,促進國內文化產業 “走出去”。2019年8月22日所有東盟國家都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 《議定書》 的國內核準程序,當年10月22日升級 《議定書》對所有協定成員全面生效。升級 《議定書》 的全面生效,將進一步釋放自貿區實施的紅利,讓自貿協定的優惠政策真正惠及自貿區所有協定成員國的企業和人民,也必將有力地推動雙方經貿合作再上新臺階。“一帶一路” 倡議被東南亞各國普遍歡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不斷發展完善,中國政府和東南亞國家的關系愈加緊密,這時候中國政府也有必要針對文化產業“走出去” 和東南亞各國建立更緊密的友好聯系。
第三,中央政府在資金、政策方面給予云南省 “輻射中心” 建設更大傾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云南經濟發展取得了歷史性的成績,尤其是2019年前三季度云南GDP增速高達9.1%,位居全國首位。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從經濟總量上看,云南仍然屬于欠發達地區,和東部發達省份相比差距巨大。云南的發展,仍然需要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尤其是資金上和政策上需要給予重點扶持。
第一,打好 “三張牌”,借助輻射中心建設延伸產業鏈。云南省的經濟結構已經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但是仍然需要把產業轉型升級作為重點任務來抓。云南的 “三張牌” 循綠色生態型的產業轉型思路,而云南民族民間傳統的工藝品生產制作恰恰最能體現 “綠色生態” 這一屬性,整個經濟產業向環境友好發展,有利于增長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生長勢能。伴隨著 “三張牌” 的升級打造,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變革。前面已經講過,云南正在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這對于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在南亞、東南亞的市場銷路是有極大促進作用的,而且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鼓勵本省更多的民族民間工藝品企業在東南亞各國出資或合資設廠,在國外就地取材,擴大再生產,并以東南亞為新起點,把工藝品銷往全世界。
第二,健全人才保障體系,解決民族民間工藝品行業人才缺口問題。首先云南省要高度重視傳統手工藝人才梯隊青黃不接的問題。重點培養傳統技藝接班人,做好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在社會和教育系統中的傳播工作,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注重社區本土化傳播,打造家庭式、師徒制、村寨類型的傳統工藝傳播渠道,只有不脫離本土和本村寨的傳承才能源遠流長;遵循 “就地開展” 的原則,納入傳承行列的手藝人當在原生的民俗情境中開展技能學習,同時要重視和聽取少數民族手工藝人的意見和建議,加強核心技藝和精神內核的傳承和培養。其次要培養現代化的對外文化貿易人才。從事民族民間工藝品的對外貿易,不僅要對產品本身有深刻的理解,還要有相對完整的文化知識體系并能夠及時進行更新;要熟悉國外欲營銷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背景,對市場有敏銳的洞察力,能夠根據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行情的變化及時調整營銷策略乃至反饋爭取微調產品內容。在人才培養的具體措施上,要改變以往論資排輩的陋習,秉承 “以人為本” 的理念,充分挖掘一批思想政治過硬、職業精神過強的專業人才;創新人事管理體制,從以往人才培訓工作中解放出來,重點進行人力資源開發,建立起文化貿易人才的蓄水池;依托大型骨干企業、職業院校和高等院校,以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為核心培育復合型人才,推動項目教學和實戰型教學,打造云南本土特色鮮明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對外貿易人才。
第三,云南省政府要加大對民族民間工藝品業的投資和支持力度。云南省在打造“三張牌” 時提出形成幾個新的千億元產業,對于民族民間工藝品業來說,形成新的千億元產業還不現實,但是形成一個新的百億級產業完全可以作為新的行動目標。規模的問題不解決,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就總是處于“小打小鬧” 的階段而不能 “長大成人”。因此,擴大云南民族民間工藝生產規模是當務之急,而僅僅依靠各地州政府和企業自身,顯然很難完成這一使命。因此從省級層面加大對民族民間工藝品企業的支持力度就顯得極為重要。一種思路是省政府通過資金或者政策扶持優秀工藝品企業的大項目,通過大項目帶動產業大發展;另一種思路是云南省政府成立省屬民族民間工藝品投資公司,通過整合全省有一定規模、品牌和市場的工藝品企業,培育一個百億級的大品牌,形成全省甚至全國知名的龍頭企業或上市公司。產業規模的問題解決了,人才的問題也會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第一,明確目標定位,整合傳統優勢和現代化資源,順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傳統生產方式和原材料是手工藝品的靈魂和魅力所在,也是其生命力的象征。但不可否認的是現代化設備和新型材料的使用很好地彌補了手工的缺陷,也讓產品更加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企業在面向市場的過程中要對手工藝品的市場定位和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有明確的概念,進行區別營銷和針對性生產。純手工類產品必須堅持原有風格和傳統生產工藝,半手工類工藝品則可以結合機器生產進行改良,以此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收入。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民族符號和民族文化元素不能丟,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是民族民間工藝品生機和活力的根本所在。云南本土的民族民間工藝品往往有著濃厚的民族歷史底蘊,但是在市場文化上還很欠缺。企業在市場營銷上要結合產品本身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為消費者找到文化歸屬感和情感寄托,在對工藝品的文化屬性進行深度開發的基礎上,形成文化附加值。
第二,打造知名品牌,完善產業鏈建設。品牌打造方面,一是開創云南特色民族民間手工藝品創意產業。在對民族藝術和產品系統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再創造和經濟價值的深度開發,以此來體現民族藝術在當代的價值。二是搭建對外文化名牌戰略。在文化資源向文化產品轉化的過程中,打造其云南精品和云南模式。三是推出一批以工藝品展覽、工藝研討會、文化貿易展為代表的名牌工程,作為對外宣傳和營銷的橋梁與紐帶。四是積極發揮在東南亞地區可以起到文化形象大使作用的名人效用,使之成為進入國際文化市場的生動名片。產業鏈建設方面,一是轉變工藝品產品的定位,不僅要使之滿足本民族生產生活的需求,還要使之符合市場預期,滿足消費者對美和實用的需求。二是對產業鏈資源進行整合與共享。建立政府—企業—農戶的多向溝通機制,與關聯企業開展多領域廣泛合作,實現資源、知識和信息的優化配置。三是發展新型文化業態,突出科技創新、數字文化等新產業。打破原本只能實地體驗和購買的局限,實現由傳統零售向新零售的轉變。
第三,擴大云南民族民間手工藝產業規模。首先需要引進一批高素質的企業管理人才和擅長資本融資的人才,通過提升管理水平和多方籌措資金,維持民族民間工藝品企業的高效率、可持續運營,為擴大再生產和創新研發、市場營銷提供有力支撐;同時,企業要樹立長遠戰略目標,準確把握市場最新產品需求,積極投入和實施大項目,打造民族民間工藝品行業的知名品牌,使得這些品牌像 “云煙”“云三七”“云南白藥” 一樣聲名遠播;最后,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業要形成合力,企業之間可以在政府引導下建立民族民間工藝品企業家聯合會,設立行業標準和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同時也可以 “集體出海” 打造走出去發展的團隊聯合體,這對于沖擊東南亞市場甚至是國際市場都具有重大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