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興紅


“我在家門口既照看了村里的這片山林,照顧了家里土地,還能掙到工資,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國家對我們貧困戶的扶貧政策好啊”小銀木鄉色都口村村民甫日爾發樸實的話語透露出歡欣。38歲的甫日爾發2018年被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是管護本村1100畝林草地的8名生態護林(草)員之一,每年完成管護任務后能為家里帶來6000元的純收入。
洛解村村民金此吉家通過實施退耕還林等林業工程種植有7.8畝青花椒林,已進入盛產期。除每年可享受國家2028元退耕還林補貼外,采摘的青花椒還能為全家帶來39000余元收入。
2014年以來,金陽縣林業和草原局全面圍繞縣委、縣政府“生態立縣”發展戰略,按照“發展生產脫貧一批和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總體要求,把生態扶貧工作落實到千家萬戶。以創新思維,大力推行“低山青花椒套種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種花魔芋、高山華山松套種牧草”的“林+芋+畜”立體集約發展模式,逐步構建出以青花椒、核桃、華山松“三棵樹”為重要支柱“三帶林業”產業體系,不斷夯實脫貧攻堅的產業基礎。多年來金陽縣投入到生態扶貧產業建設項目資金超2億元,惠及貧困戶16148戶,貧困人口87957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均直接補助收益達1.22萬元,是農民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之一。2020年林草局投入資金達6500多萬元,分別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公益林補助及人工林建設)生態護林員選聘、金陽縣“三棵樹”病蟲害防治、“1+X”產業提質增效、草畜平衡獎補和草原禁牧、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全面鞏固前一輪退耕還林地面積0.6385萬畝,兌現資金170多萬元;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地造林1萬畝;完成公益林建設人工造林0.5萬畝,兌現集體和個人公益林資金1400余萬元;選聘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態護林(草)員2373人;完成5個鄉鎮11個貧困村的低產低效核桃12000畝進行嫁接改良,6000畝青花椒進行提質增效及水系配套;投資1000萬元,治理項目區巖溶土地面積40平方公里。

紅聯鄉青花椒林

退耕還林2000年造華山松成林

采摘青花椒
通過實施生態扶貧戰略,截止到2020年,全縣花椒、核桃、華山松“三棵樹”種植面積202.21萬畝,掛果面積75.1萬畝、產量5.1717萬噸、產值17.3136億元,其中青花椒面積102.09萬畝,掛果面積50萬畝、年均產量1.1892萬噸、產值11.6736億元。全縣34個鄉(鎮)中已有28個鄉鎮53000多戶椒農16萬人種植青花椒,青花椒成為金陽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金陽青花椒生長在海拔800—2000米的空氣清新、無污染的立體氣候環境中,造就了獨特的品質,其麻味、香味、顏色等是其它地方的青花椒無法比擬的,它以其色澤碧綠、顆粒碩大、香麻味純正、濃厚、富含維生素及黃硐、鎂、鐵、鋅、硒等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及多種不飽和脂肪酸而聞名。四川省特產協會授予金陽縣為“四川省青花椒之鄉”的稱號,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花卉食品專業委員會授予金陽縣“中國青花椒第一縣”和“中國青花椒之都”譽名。2014年“金陽青花椒”商標在全省21萬多件商標中以第十四位的成績榮獲“首屆消費者最喜愛的100件四川商標”。同時“金陽青花椒”證明商標經過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以(2013)第165號認定為“四川省著名商標”,2016年獲得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范區”和“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2017年金陽縣獲得“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并登上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欄目。
通過充分發揮脫貧攻堅專業合作社立體林業示范基地建設“聚寶盆”的作用。金陽縣在扎蘭姑村脫貧攻堅專業合作社新造華山松1300畝,實施林下種養結合,增強林地提質增效的作用;在新寨子村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核桃立體林業增收示范基地建設,核桃林下套種“春薯秋菜”增收示范基地378余畝,“果、薯、蔬”結合,起到林地提質、果農增收;在馬依足村青花椒林下套種魔芋立體林業增收示范基地461余畝,突出標準化、科技化田管模式,突出“果、芋”結合。貧困戶在合作社通過勞務和分紅獲得了不錯的收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金陽是最直接的體現。金陽青花椒不光綠了金陽的山水、保護了生態、美化了環境,更是增加了農戶的收入,實現了生態、經濟雙贏。金陽縣林草扶貧,使群眾走上了“林上有果摘、林下有芋挖、林間有畜養、包里有錢裝”的奔康之路。目前,金陽縣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已然全面實現脫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奮起直追,早日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