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濤 晏麗平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中醫院 上高336400)
小兒病毒性肺炎是指由病毒感染所致的肺實質和(或)肺間質部分急性炎癥,患兒發病后可出現缺氧和感染癥狀,臨床體征主要表現為發熱、氣促、喘息、咳嗽、肺部濕性啰音等,影像學(如X 線、胸部CT 等)檢查顯示胸部存在異常影像改變,為小兒時期最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疾病之一,2 歲以內兒童多發[1]。每年因病毒性肺炎住院的患兒數不勝數,是我國幼兒死亡的常見原因,在一定程度上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負擔及精神壓力,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該病容易引起呼吸功能不全、酸堿平衡失調及電解質紊亂等并發癥,隨著疾病進展至重癥期,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消化系統等可受累繼而引發心力衰竭、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腸麻痹等相關嚴重并發癥,因此,給予及時有效的救治,可以挽救患兒生命,改善疾病預后[2]。本研究旨在比較干擾素霧化+熱毒寧注射液治療方案與單用干擾素霧化對病毒性肺炎患兒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 2019 年 2 月 ~2020 年 2 月我院收治的病毒性肺炎住院患兒134 例,分成A 組和 B 組,各 67 例。A 組男 37 例,女 30 例,年齡 6 個月 ~2 歲,平均(1.35±0.65)歲,發病時間 22~36 h,平均(30.14±1.56)h,體質量 7~15 kg,平均(11.45±2.13)kg;B 組男 38 例,女 29 例,年齡 7 個月 ~2 歲,平均(1.42±0.37) 歲,發病時間 20~38 h,平均(31.08±1.48)h,體質量 8~14 kg,平均(11.52±1.68)kg。兩組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參考《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8 版)[1]中肺炎的臨床診斷標準,所有患兒均出現發熱、咳嗽、氣促、喘息、肺部濕性啰音等癥狀及體征,胸部影像學檢查顯示有肺部炎癥改變;未擅自應用其他治療性藥物;征得患兒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合并心、肝、腎、其他器官及系統慢性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予抗感染、化痰、霧化等常規治療。B 組單純使用重組人干擾素α2b 注射液(國藥準字S20030030)霧化治療,重組人干擾素 α2b 注射液,每次 10 萬 ~20 萬 IU/kg,霧化吸入,每日 2 次,5~7 d 為一個療程。A 組在 B 組基礎上聯合熱毒寧注射液(國藥準字Z20050217)治療,熱毒寧注射液劑量為0.6 ml/kg,稀釋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 溶液中,靜脈滴注,連續使用1 周。
1.4 觀察指標 詳細記錄住院期間兩組患兒癥狀明顯改善的天數,并進一步分析臨床療效。臨床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兒規律治療1 周內發熱、氣促、喘息等癥狀完全消失,聽診肺部濕性啰音消失;有效,患兒規律治療1 周內體溫恢復正常持續3 d 以上,且無再次發熱,咳嗽、氣促、喘息等癥狀有所改善,聽診肺部濕性啰音減少;無效,患兒規律治療1周內相關臨床癥狀及體征均未見明顯改善,甚至加重。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A 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5.52%,高于B 組的85.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與B 組相比,A 組發熱、咳嗽、氣促、喘息、肺部啰音消失等相關癥狀及體征改善時間均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組別 n 發熱時間 咳嗽時間 肺部啰音消失時間氣促、喘息改善時間A 組B 組67 67 t P 2.05±0.41 2.72±0.58 7.72<0.05 3.12±0.62 4.28±0.77 9.60<0.05 4.68±0.71 5.42±0.83 5.55<0.05 2.27±0.54 3.24±0.66 9.31<0.05
小兒病毒性肺炎常見的病原體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人類偏肺病毒,而鼻病毒、EB 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麻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腸道病毒也可引起肺炎,以間質性肺炎、淋巴細胞浸潤為主,大量病毒侵襲可誘導炎癥介質大量釋放,刺激呼吸道平滑肌,引起痙攣,繼而引發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病情進展相對較為迅速,有一定的短期內病死率,小部分患兒可出現病情反復甚至遷延難愈[3]。該病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多因上呼吸道感染向肺部蔓延,病變程度與病毒毒力及患兒機體免疫功能狀態密切相關。在啟動適應性免疫反應和抗病毒反應中先天免疫反應起著重要作用,適應性免疫反應通過阻斷病毒復制,抑制新病毒細胞的產生,繼而利于感染性病毒細胞的消除,達到清除病毒的作用[4]。兒童年齡較小,免疫系統尚不完善,機體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較弱。因此,適當增強機體免疫力在治療疾病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病毒性肺炎的治療主要有抗病毒治療。干擾素具有免疫調節和廣譜抗病毒的雙重作用,是機體病毒感染刺激下產生的一類抗病毒糖蛋白物質,參與阻滯病毒的各個病理過程,在防止持續性病毒感染或病毒再感染中具有顯著作用。干擾素有IFN-α、β和γ,其中α- 干擾素在《兒童2019 冠狀病毒病(COVID-19)診療指南(第 2 版)》[5]中也推薦使用。如霧化吸入重組人α2b 干擾素注射液,普通型每次10 萬 ~20 萬 IU/kg,重型每次 20 萬 ~40 萬 IU/kg,每日2 次,5~7 d 為一個療程。α-干擾素具有廣譜抗病毒作用,可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細胞增殖,通過與病毒表面受體結合,誘導多種抗病毒蛋白產生,抑制機體病毒增殖,同時增強淋巴細胞對靶細胞的細胞毒性、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及天然殺傷性細胞的功能。但單一用藥綜合長期療效相對欠佳。
小兒病毒性肺炎在中醫學中屬“肺炎、喘嗽”范疇,病機在于外感風邪,風邪外襲,寒溫失調,侵犯肺衛,肺氣郁閉,致清肅之令不佳,風邪多夾熱或夾寒。小兒病毒性肺炎以風熱為多見,以發熱、氣促、咳嗽、痰壅等癥狀為主,治療上應以宣肺平喘、清熱化痰為主法。因該病易于化熱,故應予清熱劑,而熱毒寧注射液的主要作用是疏風解表、清熱解毒。本品含有金銀花、青蒿、梔子等。青蒿可以清熱解表,用于解暑退熱,治療瘧疾,同時具有免疫抑制和細胞免疫促進的作用;金銀花有清熱解毒、對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于多種致病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梔子的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瀉火除煩,具有抗感染、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對多種致病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以上三種藥物均具有抗病毒、清熱解毒、抗菌等作用,能夠有效抑制病毒。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熱毒寧還可有效抑制發熱介質,阻斷超敏變態反應,清除氧自由基,調節免疫。青蒿的主要成分為倍半萜內酯、黃酮類、蒿酮等,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和提高免疫功能的功效,同時可促進細胞免疫;金銀花的主要成分為綠原酸、環烯醚萜苷,能夠抗病原微生物,對很多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梔子的主要成分為熊果酸、梔子苷,有鎮靜、降溫、抗感染、抗微生物之功效,同時可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腦膜炎奈瑟菌等。研究顯示,熱毒寧注射液不僅可直接滅活各種致病病毒、阻止其繁殖,還可阻斷靶細胞,使其免受細菌感染;同時可快速降低患兒體溫,有效緩解因感染引起的發熱、咳嗽、氣促及喘憋等癥狀,療程短、見效快,且安全性較高[6~7]。干擾素與熱毒寧兩種藥物均可抑制病毒復制,調節細胞免疫,聯合用藥具有協同作用,不但可進一步增強抗病毒療效,抑制病毒在體內增殖,還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及時有效控制疾病進展,早期聯用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干擾素霧化聯合熱毒寧治療小兒病毒性肺炎的效果明顯要優于單用干擾素霧化的效果,聯合用藥可以增強臨床療效,縮短患兒住院時間,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