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開讓 申隆
(廣東省陽江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陽江529500)
重癥腦出血是急診科、神經外科常見病,具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點,好發于中老年人群。病情兇險,發病半年內死亡率高達60%,幸存者中70%以上遺留神經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1~2]。手術可以盡早清除顱內血腫減輕血腫,占位效應,防止腦組織繼發性損傷,提高患者生存率。臨床手術方式較多,包括傳統大骨瓣開顱術、CT 定位下血腫清除術、腦室穿刺外引流術、穿刺抽吸引流術等,目前尚無統一的手術方案。傳統開顱手術可徹底止血,但是創傷性大、患者應激反應強烈,殘死率高。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在早期清除血腫同時提高了手術安全性,其臨床價值受到臨床廣泛關注[3]。本研究旨在探討重癥腦出血患者采用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 年 10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106 例重癥腦出血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3 例。研究組男30 例,女23 例;年齡 42~69 歲,平均(52.8±2.7)歲;體質指數 21~27 kg/m2,平均(23.4±1.2)kg/m2;出血部位:基底節 37例,腦葉 11 例,小腦 5 例。對照組男 30 例,女 23 例;年齡 42~66 歲,平均(52.6±2.7)歲;體質指數 21~28 kg/m2,平均(23.6±1.1)kg/m2;出血部位:基底節 37例,腦葉11 例,小腦5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經CT 檢查確診,均為單側血腫;格拉斯哥昏迷(GCS)評分低于12 分;患者在發病24 h 內接受手術治療;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血腫進入腦室;凝血功能障礙;嚴重實質性臟器損傷;顱內出血病史;有腦疝形成。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對照組行大骨瓣開顱術。全麻后取仰臥位,做蹄形切口,開顱翻開骨瓣后將腦膜切開,顯露島葉后切開導葉皮質約2 cm,清除血腫,觀察有無出血情況,有出血者止血后縫合腦膜,連接引流管后對肌骨瓣進行復位固定,最后縫合頭皮、清洗切口、包扎。研究組行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CT 檢查腦血腫大小、位置,對血腫部位進行標記,確定穿刺點。腦葉出血者要避開大血管、主要功能區穿刺,顱錐器對顱骨鉆孔,連接一次性使用顱腦外引流器,將引流軟管置入血腫處,觀察到達滿意位置后對血腫進行抽吸,首次抽吸量為血腫量的30%~40%。生理鹽水沖洗血腫腔后連接三通閥,放置引流管,注入尿激酶3 萬~5 萬U+生理鹽水5 ml 溶解殘余血腫。引流管夾閉4 h 后繼續開放引流,CT 復查血腫清除情況,血腫消失、無新鮮血液流出時將引流管拔除。術后給予營養支持、鎮痛、抗感染等常規對癥治療,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
1.3 觀察指標 隨訪6 個月,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住院時間、意識恢復時間、手術時間、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并發癥發生情況(下肢深靜脈血栓、肺部或顱內感染、再出血、硬腦膜下積液)。
1.4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腦功能正常、意識清楚,肢體肌力>Ⅲ級;有效:NIHSS 評分減少30%~90%,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肢體肌力<Ⅲ級;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顯效+有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研究組住院時間、術后意識恢復時間、手術時間、NIH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恢復情況比較()
NIHSS 評分(分)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手術時間(min)術后意識恢復時間(h)住院時間(d)53 53 t P 50.9±16.6 77.8±26.1 6.331 2 0.000 1 6.8±1.1 12.2±2.3 15.419 7 0.000 1 14.1±2.4 27.4±4.6 18.661 7 0.000 1 9.3±1.8 12.8±2.4 8.493 5 0.000 1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腦出血主要與腦動脈硬化、顱內血管畸形有關,好發于高血壓、中老年人群[4]。重癥腦出血患者出血量大,出血部位主要位于基底節部,腦血管破裂導致大面積出血。腦出血20~30 min 后積血并形成血腫,3~5 d 后形成腦水腫,引起神經壞死、代謝紊亂、腦組織損傷。血腫占位效應會壓迫周圍腦組織,導致顱內壓增高、灌注壓降低,腦組織缺血缺氧[5]。同時會釋放基質金屬蛋白酶、凝血酶原、補體系統、氧自由基、炎癥介質,加重周圍水腫,引起繼發性神經損傷,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外科手術可迅速解除血腫壓迫、繼發性損害,減輕血腫壓迫對周圍組織、神經的損傷,降低殘死率[6]。手術方式、手術時機的選擇因人而異,目前臨床針對重癥腦出血患者建議實施超早期手術,在發病6 h內手術可及時清除血腫,防止發生惡性循環。血腫范圍越大占位效應越明顯,中線移位范圍大,增加了腦疝風險,死亡率高。傳統開顱手術可迅速降低顱內壓、清除血腫,但是出血量大、耗時長、創傷大[7]。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無需開顱,部分患者可局部麻醉,創傷性小,減少了對血管、腦組織、神經的損傷,有基礎疾病的老年患者也耐受且耗時短,無需二次手術,在密閉空間內操作降低顱內感染發生率[8~10]。術前CT 診斷與術中CT 定位操作簡單,可對穿刺點、穿刺角度進行精準定位,調整引流管頭端,提高血腫清除率。減輕血腫對周圍組織的壓迫,降低顱內壓,保護神經組織。觀察有無新鮮出血癥狀,及時采取止血措施。術后給予抑酸藥、營養神經藥、降顱內壓藥,減輕炎癥反應,清除氧自由基,降低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水平,改善腦水腫現象。配合早期功能鍛煉加快功能恢復,降低硬腦膜下積液、再出血等并發癥發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住院時間、術后意識恢復時間、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加快術后意識恢復,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本研究還證實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開顱手術,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效果更顯著。綜上所述,微創穿刺抽吸引流術創傷性小,對血腫清除率高,患者意識及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改善了重癥腦出血患者的預后。手術效果與手術時機、出血量、腦血腫液化量有關,術后注入足量尿激酶可有效減壓,提高血腫清除率,促進術后恢復,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