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冠麗
(河南省人民醫院血管外科 鄭州450000)
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機體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靜脈內凝結,進而形成血栓,多發于下肢,其發病因素多為遠端靜脈擴張血流速度減慢、靜脈壁血管壁損傷或血液出現高凝狀態。臨床多表現為下肢突然腫脹、局部疼痛、行走時疼痛加劇等,病情嚴重時,還可引發肺栓塞、出血、血栓形成后綜合征等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目前,治療DVT 的方法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等,其中尿激酶一種有效的溶血栓藥物;阿加曲班是一種抗凝劑,對凝血酶的活性起抑制作用[2~3]。鑒于此,本研究探討阿加曲班聯合尿激酶對DVT 患者凝血指標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10 月我院收治的DVT 患者52 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6 例。觀察組男13例,女13 例;年齡33~70 歲,平均年齡(50.21±4.83)歲。對照組男 14 例,女 12 例;年齡 34~68 歲,平均年齡(50.74±4.6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DVT 診斷標準[4],且經血管彩超檢查確診;患者與家屬簽訂知情同意書;患者無抗凝禁忌證。(2)排除標準: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受損者;近2 周內有活動性出血者;患有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低分子肝素聯合尿激酶治療。經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國藥準字H20060190)行抗凝治療,5 000 U/次,2 次 /d,治療 2 周;于患肢踝上10 cm 處扎止血帶,經患肢足背淺靜脈微量泵入30 萬U 尿激酶(國藥準字 H20184168)+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行溶栓治療,1 次/d,治療2 周。
1.3.2 觀察組 采用阿加曲班聯合尿激酶治療。靜脈滴注20 mg 阿加曲班(國藥準字H20193333)+250 ml 0.9%氯化鈉溶液行抗凝治療,3 h 內滴完,2次/d,治療2 周;于患肢踝上10 cm 處扎止血帶,經患肢足背淺靜脈微量泵入30 萬U 尿激酶+50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行溶栓治療,1 次/d,治療2 周。
1.3.3 共同治療 指導患者抬高患肢,為預防發病初期栓子脫落導致的肺栓塞,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患肢切勿受壓,禁止熱敷或按摩,將患肢抬高至高于心臟水平面20~30 cm,膝關節放于5°~10°,利于靜脈回流,減輕疼痛。以阿司匹林口服治療,50mg/次,2 次 /d,直至出院后 6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于治療2 周后,評估兩組臨床療效。顯效:患肢疼痛、腫脹狀態基本消失,經彩超檢測深靜脈通暢,管壁呈光滑狀態,血栓消失;有效:患肢疼痛、腫脹狀態有所改善,經彩超檢測,靜脈仍有部分血流信號,治療前后患肢相同部位周徑縮小超過2 cm;無效:患肢疼痛、腫脹狀態無改善或加深,經彩超檢測,靜脈無血流信號,表示其仍處于阻塞狀態,血栓無變化,治療前后患肢相同部位周徑縮小小于2 cm。總有效為顯效、有效之和。(2)于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取患者清晨空腹狀態靜脈血6 ml,離心 10 min,3 500 r/min,取上層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2.31%)高于對照組(69.2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PT、APTT、TT、FIB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PT、APTT、TT 水平均較治療前延長,FIB水平降低,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PT(s) APTT(s) TT(s) FIB(g/L)治療前 對照組觀察組26 26 t 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26 26 t P 8.62±0.26 8.64±0.29 0.262 0.795 10.39±0.69*13.28±0.57*16.465 0.000 28.32±1.78 28.74±1.66 0.880 0.383 31.46±1.13*35.64±1.25*12.649 0.000 11.39±1.85 11.68±1.73 0.584 0.562 13.08±0.51*15.16±0.27*18.379 0.000 3.89±0.80 3.87±0.78 0.091 0.928 3.45±0.21*2.58±0.14*17.577 0.000
DVT 是血管外科、骨科常見疾病,是指靜脈管腔中血液由于各種因素而形成血凝塊,其致病因素主要為血流緩慢、靜脈壁出現損傷等。在血栓形成后,少數患者機體內的血栓可以自行消失,但大部分會擴散至整個肢體深靜脈,若治療不及時或病情嚴重,可能會引發肺栓塞甚至死亡,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5]。目前,臨床主要以手術治療、藥物治療為主,其中藥物治療以抗凝、溶栓藥物為主。
PT 是指血漿凝固需要時間,時間過短表明血栓栓塞性疾病或血液高凝狀態;APTT 主要用于反映內源性凝血系統凝血活性,時間縮短提示血液呈高凝狀態;TT 可反映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結構是否正常,其水平越高,表示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增多,進而出現高凝狀態;FIB 具有凝血功能,在凝血系統中起重要作用[6]。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PT、APTT、TT、FIB 水平均較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表明阿加曲班聯合尿激酶治療DVT 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分析原因在于,尿激酶作為常用的溶栓藥物,能夠將纖溶酶原催化裂解為纖溶酶,進而降解纖維蛋白原轉變為纖維蛋白,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但尿激酶用量尚不穩定,劑量小時溶栓效果不明顯,作用不佳;劑量大時容易引起內出血[7]。阿加曲班是由左旋精氨酸衍生的產物,是化學合成的低分子,可直接進入血栓內部,快速有效的滅活凝血酶的活性,還可滅活已經與纖維蛋白結合的凝血酶,有效阻斷凝血瀑布的正反饋,對凝血酶的產生起抑制作用[8]。服用劑量對血小板功能無影響,對血小板減少癥不起作用,與APTT 相關性良好[9]。且該藥物主要由肝臟代謝,對腎功能損傷者不用調整用藥。阿加曲班聯合尿激酶治療,起協助作用,能有效改善單一用藥的不足,且不產生抗體,用藥性良好,安全性較高[10]。綜上所述,阿加曲班聯合尿激酶治療DVT 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