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敏
(河南省鶴壁市人民醫院兒科 鶴壁458030)
新生兒肺炎為兒科常見感染性疾病,具有發病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嚴重者可引發呼吸衰竭或心功能衰竭。據統計,全球每年約200 萬新生兒死于肺炎,及時有效改善患兒體征、癥狀、通氣功能是目前臨床治療重點[1~2]。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為青霉素類藥物,可抑制細菌細胞壁形成,達到抗菌的目的[3]。頭孢他啶為廣譜抗菌藥物,于細菌繁殖期殺菌,且對部分存在耐藥性細菌具有抗菌活性。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頭孢他啶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新生兒肺炎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收治的87 例新生兒肺炎,按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為研究組44 例和對照組43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17例;胎齡 38~41 周,平均(39.05±0.45)周;日齡 7~12 d,平均(9.62±0.56)d;體質量 2.5~4.3 kg,平均(3.12±0.12)kg。研究組男28 例,女16 例;胎齡38~42 周,平均(39.14±0.51)周;日齡 7~14 d,平均(9.83±0.62)d,體質量 2.6~4.4 kg,平均(3.15±0.14)kg。兩組性別、體質量、日齡、胎齡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足月兒;經臨床癥狀、胸部X 線片等確診;入院前未使用抗生素治療。(2)排除標準:重要臟器先天畸形;合并內分泌系統性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遺傳代謝疾病;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給予退熱、止咳、平喘、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吸氧、營養支持等常規治療。
1.3.1 對照組 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國藥準字H20044047)治療,0.09 g/(kg·d)靜脈滴注。7 d 為一個療程。
1.3.2 研究組 給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頭孢他啶(國藥準字H20013247)治療,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方法同對照組,頭孢他啶50 mg/kg,靜脈滴注,3 次 /d。7 d 為一個療程。
1.4 療效判定標準 治愈:治療后肺部啰音、呼吸困難、咳嗽完全消失,X 線顯示肺部陰影完全消失;顯效:肺部啰音、呼吸困難、咳嗽癥狀緩解,X 線顯示肺部陰影消失>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顯效、治愈計入總有效。
1.5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2)治療前后血清炎癥介質水平,包括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水平,取靜脈血 5 ml,2 500 r/min 離心 5 min,取上清液以免疫比濁法測定CRP,膠體金法測定PCT。(3)治療前后腸道菌群數量,樣本糞便采用光岡法測定雙歧桿菌、腸球菌、腸桿菌、乳酸桿菌,以數量對數值表示。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療效)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腸道菌群數量、血清炎性介質)以()表示,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例(%)]
2.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CRP、PCT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P、PCT 均下降,且研究組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 2。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表2 兩組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PCT(μg/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44 43 t P 22.54±4.52 23.68±3.98 1.247 0.216 7.05±1.12*11.14±1.59*13.897<0.001 3.69±0.45 3.74±0.52 0.480 0.633 0.99±0.36*1.21±0.34*2.929 0.004
2.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數量均下降,腸桿菌數量上升(P<0.05),但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og10n/g,)

表3 兩組腸道菌群水平比較(log10n/g,)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時間 組別 n 乳酸桿菌 腸球菌 雙歧桿菌 腸桿菌治療前 研究組對照組44 43 t P治療后 研究組對照組44 43 t P 9.29±0.96 9.19±0.89 0.554 0.581 8.65±0.85*8.81±0.79*0.909 0.366 7.92±1.02 7.85±0.99 0.325 0.746 7.14±1.03*7.23±0.98*0.417 0.678 9.75±0.65 9.64±0.62 0.807 0.422 9.05±0.60*9.13±0.58*0.632 0.529 8.12±0.86 8.13±0.84 0.055 0.956 9.12±0.78*9.02±0.87*0.565 0.574
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復方新諾明、氨芐青霉素、青霉素、羥氨芐青霉素四類為新生兒肺炎治療的一線抗生素類藥物[4]。青霉素為臨床應用最廣抗生素,能破壞細菌細胞壁,于細菌繁殖期發揮殺菌作用,但隨抗生素應用廣泛及致病菌耐藥性增加,新生兒肺炎致病菌對青霉素的耐藥性不斷增強。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為復方制劑,其中克拉維酸鉀是酶抑制劑,阿莫西林為廣譜青霉素,兩者復方可減少酶水解阿莫西林,耐藥菌殺滅作用增強,抗菌效果提高。頭孢他啶為第三代頭孢菌素,于細菌繁殖期發揮殺菌作用,能結合細胞膜表面青霉素結合蛋白,致轉肽酶酰化,從而阻滯細菌細胞壁合成,且與青霉素相比,頭孢菌素對β-內酰胺酶穩定,抗菌譜對常見致病菌的覆蓋率更高[5]。本研究研究組采用頭孢他啶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結果顯示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可能與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有關。但治療后研究組血清CRP、PCT 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RP、PCT 是反映全身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朱瓊等[6]研究發現,新生兒肺炎血清CRP、PCT 水平明顯高于健康新生兒,且對治療效果具有一定評估價值。頭孢他啶、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二者聯合可增強抗菌效果,進而達到抗炎作用。
抗生素治療新生兒肺炎,易造成新生兒產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主要是由于抗生素造成胃腸道菌群失調及抗生素毒副作用所致,發生率5%~39%[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乳酸桿菌、雙歧桿菌、腸球菌數量均下降,腸桿菌數量上升。表明抗生素使用能明顯降低腸道內雙歧桿菌、乳酸桿菌等有益菌數量,增加腸桿菌等有害菌數量,腸道微生態失去平衡,因此臨床聯合應用抗生素時,應盡量做到不影響腸道菌群情況下,保證臨床療效。綜上所述,頭孢他啶聯合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治療新生兒肺炎,能減輕炎癥反應,效果確切,但可導致患兒腸道正常菌群失調,臨床應用時應充分考慮對腸道微生態平衡的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