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冰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康復科 鄭州450053)
上肢癱瘓是腦梗死患者常見后遺癥,約70%的腦梗死患者均可存在不同程度上肢功能障礙,對日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積極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促進患者上肢功能康復,對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常規康復治療聯合肌電生物反饋療法是臨床干預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常用治療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患者上肢功能,但仍難達到理想干預效果。近年來,改良鏡像療法被逐漸應用于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中,該療法通過動作觀察、模仿學習等過程,對大腦中鏡像神經元系統產生激活作用,達到改善患肢運動功能的效果[1]。本研究將探討改良鏡像療法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運動功能及上肢肌力的影響,以期為臨床干預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12 月我院接受治療的85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臨床資料,按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40 例和觀察組45 例。觀察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56~75 歲,平均年齡(66.31±3.62)歲;體質量指數 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5±1.13)kg/m2;Brunnstrom 運動功能分期:Ⅰ期7 例,Ⅱ期15 例,Ⅲ期18 例,Ⅳ期5例;偏癱部位:左側18 例,右側27 例。對照組男23例,女17 例;年齡55~76 歲,平均年齡(66.25±3.68)歲;體質量指數 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69±1.16)kg/m2;Brunnstrom 運動功能分期:Ⅰ期 6 例,Ⅱ期 14 例,Ⅲ期 16 例,Ⅳ期 4 例;偏癱部位:左側16 例,右側2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腦梗死相關診斷標準[2];存在上肢功能障礙;意識正常,無溝通障礙;臨床資料與影像學資料均完整。(2)排除標準:近4 個月上肢存在較大創傷者;合并嚴重上肢痙攣者;合并神經肌肉系統疾病者;合并嚴重肌肉病變或骨關節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康復+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病情平穩后開始常規康復治療,由康復師指導患者循序漸進進行痙攣肌肉牽伸訓練、關節被動活動訓練、肢體位擺放訓練、站立訓練、平衡訓練、日常生活訓練等,30 min/次,1 次/d,每周訓練不低于5 d。肌電生物反饋治療:儀器選擇Thought 公司(加拿大)型號為MyoTrac 的肌電生物反饋儀,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坐于治療臺前,取患者指伸肌、腕伸肌的肌腹,置以電極片,對于Brunnstrom 運動功能分期處于Ⅰ期者實施神經肌肉電刺激模式,對于Brunnstrom 運動功能分期處于Ⅱ期及以上者實施肌電觸發電刺激模式。指導患者依據機器指示完成目標動作,治療期間儀器通過釋放電流刺激肌肉收縮,產生相應動作,治療強度為肌肉運動閾值,放電刺激波寬2 000 ms,頻率3 Hz,一次電刺激持續時間8 s,每15 秒進行1 次電刺激,15 min/次,1 次/d,每周治療5 d。連續治療1 個月。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進行改良鏡像療法,在安靜、顏色單一的房間,治療師將雙面鏡垂直桌面,置于患者兩上肢中間,患者依據治療師演示,觀察鏡中健側上肢影像,健側上肢完成腕關節屈曲及背伸、手指分離及手的抓握、前臂的旋前及旋后等動作,患側盡可能完成與健側一樣動作。動作循序漸進由簡單到復雜,30 min/次,1 次/d,每周治療5 d。連續治療1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通過Fugl-Meyer 評定量表(FMA)[3]對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運動功能進行評估,包含上肢(共33 項,66分)、下肢(共 17 項,34 分)兩個部分,總分為 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運動功能越好。(2)兩組上肢肌力水平比較。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后檢測兩組上肢肌力水平,0 級:無肌肉收縮;1 級:肌肉存在輕微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運動;2 級:在減重狀態下可作全范圍運動;3 級:可抗重力作全范圍運動,但無法抗阻力;4 級:可在抗重力、抗阻力狀態下運動;5 級:肌力完全正常。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 治療1 個月后,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5 40 8.492 3.103<0.001 0.003 t P治療前 治療1 個月后 t P 30.06±8.75 30.25±8.62 0.101 0.920 45.19±7.53 36.18±8.47 5.192<0.001
2.2 兩組治療前后上肢肌力分級比較 治療1 個月后,兩組上肢肌力分級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及治療1 個月上肢肌力分級比較[例(%)]
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大多數腦梗死為大腦中動脈損傷引起,可對上肢功能產生嚴重影響,因此,腦梗死恢復期上肢功能康復為臨床工作的重點。臨床常用上肢功能康復訓練包括肢體擺放、被動及主動上肢運動、肌力訓練、日常活動能力訓練等,可對感覺區皮質電活動、中樞運動產生影響,激活運動神經元,重組腦功能,達到康復治療的目的。但治療過程十分漫長,且內容枯燥,患者極易產生放棄想法,干預效果不佳。
為促進患肢功能恢復,除常規康復訓練外,還可對大腦皮層實施干預,維持大腦皮質結構活躍度。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通過儀器收集患者運動障礙肌群中殘留肌電信號,疊加輸出電流刺激,重復刺激大腦皮質,形成條件反射,在大腦皮層形成興奮灶,重組大腦結構及功能。該療法通過直觀視聽刺激,促使患者積極參加康復訓練,有助于增強患者主觀能動性,提升治療信心,加快肢體功能恢復。而鏡像療法主要是通過對大腦皮層鏡像神經元系統產生激活作用,進而使中樞神經系統發生功能重組及可塑性改變,從而恢復受損的運動功能[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后,觀察組運動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改良鏡像療法可促進患者運動功能恢復。其原因在于,改良鏡像療法主要基于鏡像神經元理論,鏡像神經元為聯系視覺與運動的特殊神經元,廣泛分布于大腦前區皮質、顳葉上方溝回區域、腦島處。患者進行改良鏡像療法時,通過鏡子觀察健側肢體活動,可誘發患側肢體運動。通過觀察進行運動理解、模仿、學習的過程是運動再學習的重要神經機制,在神經生理學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 個月后,觀察組上肢肌力分級優于對照組,提示改良鏡像療法可促進患者上肢肌力恢復。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改良鏡像療法通過激活神經傳導通路,有效阻止或降低癱瘓肢體“習得性廢用”的發生,進而對肌力恢復產生促進作用。綜上所述,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采用改良鏡像療法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提升上肢肌力,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