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宇航
(河南省欒川縣人民醫院骨科 欒川471500)
股骨頸骨折為臨床發生率較高骨折類型,以老年群體居多,且股骨頸骨折后易損傷周圍血管,治療難度較大[1]。股骨頸骨折是臨床治療難點,選擇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對促進患者術后康復、改善預后有積極作用。微創手術是目前普外科手術總體趨勢,近年來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在臨床應用中取得較好效果,但其安全性及術后對膝關節、髖關節功能的影響仍需進一步數據證實。基于此,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分析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 年4 月~2019 年3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87 例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式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42 例和研究組45 例。對照組男 26 例,女 16 例;年齡 50~74 歲,平均(62.71±4.89)歲;體質量 57~84 kg,平均(70.62±6.17)kg。研究組男 28 例,女 17 例;年齡 51~75 歲,平均(63.08±5.04) 歲;體質量 56~86 kg,平均(71.12±6.33)kg。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經 CT 檢查、X 線檢查確診為股骨頸骨折;初次行髖骨置換術;髖關節解剖結構無明顯異常;骨折前行走功能正常;新鮮骨折;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髖關節手術史;股骨畸形;合并骨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凝血功能異常。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入路全髖關節置換術:取仰臥位,全麻,由大轉子處作切口,約15 cm,依次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分離筋膜,切開關節囊,暴露骨折端,截骨以取出股骨頸、股骨頭,打磨髖臼端,置入髖臼假體,股骨端擴大髓腔,置入假體試模,確認性能后置入股骨頭假體,縫合。研究組行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全麻,取仰臥位,由大轉子線距髂前上棘約2 cm 作切口,約8 cm,依次分離皮下組織,顯露關節囊并Z 形切開,暴露髖部,術前預先測量截骨線由內而外截斷股骨頸,取出,暴露股骨近端、髖臼,打磨髖臼端,置入髖臼假體,擴大髓腔,復位后髖關節,安裝股骨假體、髖臼內襯,復位髖關節,縫合。
1.4 觀察指標 (1)手術指標比較。包括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首次下床時間、住院時間。(2)疼痛程度比較。術后1 d、1 周、1 個月采用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法(VAS)進行評估,最高分值10 分,分值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高。(3)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兩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采用膝關節功能量表(HSS)評分進行評估,最高分值100 分,分值越高表明膝關節功能恢復越好。(4)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兩組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采用髖關節功能Harris 評分進行評估,最高100 分,分值與髖關節功能成正比。(5)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如骨不連、骨折愈合延遲、骨折畸形愈合、膝關節功能障礙)比較。
1.5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22.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首次下床時間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住院時間(d)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首次下床時間(d)45 42 t P 45.91±7.62 94.35±12.07 22.541<0.001 144.06±19.33 147.93±21.25 0.890 0.376 8.09±1.12 12.29±2.40 10.574<0.001 11.35±2.08 17.68±3.04 11.401<0.001
2.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 術后1 d、1 周研究組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術后1 個月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表2 兩組疼痛程度比較(分,)
組別 n 術后1 d 術后1 周 術后1 個月研究組對照組45 42 t P 4.89±0.72 6.41±0.97 8.337<0.001 3.28±0.64 4.19±0.73 6.193<0.001 1.38±0.47 1.45±0.52 0.660 0.511
2.3 兩組膝關節功能、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研究組 HSS、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膝關節功能、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指標 組別 n 術后HSS 研究組對照組45 42 t P 82.5 74.6 5.00<0 3 個月 術后6 個月 術后12 個月Harris 研究組對照組45 42 t P 3±7.51 9±7.06 8.001 66.27±6.18 54.92±7.15 7.937<0.001 89.27±6.73 82.05±7.16 4.848<0.001 69.44±8.42 60.07±7.53 5.457<0.001 92.75±6.22 85.16±7.04 5.337<0.001 75.11±9.24 63.95±8.18 5.948<0.001
2.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出現1 例骨折愈合延遲,1 例骨不連。對照組出現2 例骨不連,4 例骨折愈合延遲,2 例骨折畸形愈合,1 例膝關節功能障礙。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4.44%(2/45),低于對照組的 21.43%(9/42)低(χ2=5.674,P=0.017)。
股骨是人體重要負重骨,也是骨折高發部位,股骨頸骨折患者群體以老年人居多,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在外力作用下易出現骨折,具有病情復雜、致殘率高、術后恢復慢等特點,治療難度較大[2]。同時股骨頸骨折易損傷周圍血管,術后易出現骨折愈合延遲、股骨頭壞死、內固定失敗等情況。因此,選擇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案對改善患者預后有重要臨床意義。
全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重要手術方案,尤其對伴有骨質疏松患者可作為首選[3~4]。全髖關節置換術選擇常規切口入路可充分暴露骨折端,手術操作簡單方便,術野較清晰,但其局限性在于手術創傷較大,周圍組織破壞嚴重,術中出血量多,導致術后康復進程較長。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優勢在于手術切口較小,可減少周圍組織剝離,降低手術創傷[5~6]。有報道指出,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改善骨代謝狀態,增強髖關節功能,加快骨折愈合,臨床應用價值高[7]。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首次下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優于對照組,表明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可縮短術后康復進程。兩組術后膝關節及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發現術后3 個月、6 個月、12 個月研究組 HSS、Harris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改善患者膝關節及髖關節功能。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具有較高安全性。另外需注意,由于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切口較小,術中需應用髖臼拉鉤協助髖臼暴露,使用時注意力度;髖臼顯露后應注意保護坐骨神經及后方軟組織;擴髓時注意貼近大轉子,避免損傷切口邊緣皮膚。
綜上所述,微創前外側入路下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可減少術中出血量,縮短康復進程,改善膝關節及髖關節功能,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