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淑梅
(河南省新蔡縣中醫院中醫內科 新蔡463500)
慢性乙肝(CHB)是指因乙肝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以肝臟損害為主要表現的疾病[1]。復方甘草酸苷片、恩替卡韋是臨床治療CHB 常用藥物,通過抑制病毒繁殖、調節免疫系統達到治療目的,但停藥后易復發,療效未達到預期[2]。中醫治療目前在各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根據辨證分型進行治療,CHB屬中醫“脅痛、積聚”范疇,因濕、熱入侵肝臟滯留,引起肝郁血瘀所致。化瘀疏肝湯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CHB 治療[3]。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化瘀疏肝湯用于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 年4 月~2020 年1月收治的97 例慢性乙肝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分為對照組48 例,觀察組49 例。對照組男29例,女19 例;年齡31~62 歲,平均年齡(46.47±6.81)歲;病程 2~7 年,平均病程(4.51±1.93)年。觀察組男 31 例,女 18 例;年齡 33~63 歲,平均年齡(47.15±6.79)歲;病程 2~7 年,平均病程(4.47±1.8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 (1)西醫標準: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4]相關診斷標準;(2)中醫符合瘀毒互結、肝郁氣滯證,主癥:倦怠乏力、脅肋刺痛或脹滿、有(或無)黃疸、惡心嘔吐;次癥:肝脾腫大、腹脹納呆、情志不暢;舌質瘀點或暗,脈澀或弦;符合以上2 種或2 種以上者判定為慢性乙肝。
1.3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相關標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半年內未曾使用抗病毒藥物。(2)排除標準:長期酗酒者;精神疾病、認知障礙者;伴隨心腦血管、內分泌、腎等嚴重疾病者;肝癌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西醫保肝對癥治療。復方甘草酸苷片(國藥準字 H20073723)口服,3 片 /次,3次/d;恩替卡韋分散片(國藥準字H20140093)空腹口服,0.5 mg/次,1 次/d。持續治療3 個月。
1.4.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化瘀疏肝湯治療。方劑組成:生牡蠣10 g、鱉甲15 g、當歸12 g、桃仁 10 g、白芍 15 g、柴胡 12 g、炒白術 15 g、郁金12 g、茯苓 15 g、水蛭 3 g、黃芪 15 g;腹脹者,加厚樸、枳殼、廣木香各10 g;脅痛者,加胡索10 g;伴黃疸者加虎杖12 g、茵陳30 g;以水煎服,去渣取汁400 ml,每日 1 劑,分早晚溫服,持續治療 3 個月。
1.5 觀察指標 取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后晨起空腹靜脈血4 ml,3 000 r/min 離心取血清,保存待檢。(1)肝功能指標比較。取待檢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京械注準20152400428)檢測總膽紅素(T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指標。(2)肝纖維化水平比較。化學發光法檢測層粘連蛋白(LN)、血清透明質酸(HA)、Ⅳ型膠原(ⅣC)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表示計量資料,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TBil、ALT、AST 均較治療前降低,ALB 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TBil、ALT、AST 低于對照組,ALB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肝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TBil(μmol/L) ALB(U/L) ALT(U/L) AST(U/L)治療前 觀察組對照組49 48 t P治療后 觀察組對照組49 48 t P 43.57±8.25 42.92±8.14 0.391 0.697 22.35±4.86*27.29±5.92*4.496<0.001 29.21±5.93 29.27±6.10 0.049 0.961 39.22±5.53*34.82±5.64*3.880<0.001 137.93±9.46 136.84±9.52 0.596 0.553 41.28±5.81*47.54±6.04*5.203<0.001 99.79±11.31 100.31±12.40 0.216 0.830 32.03±5.37*40.87±6.25*7.477<0.001
2.2 兩組肝纖維化水平比較 治療后,兩組LN、HA、ⅣC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肝纖維化水平比較()

表2 兩組肝纖維化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LN(μg/L) HA(mg/L) ⅣC(μg/L)治療前 觀察組對照組49 48 t P治療后 觀察組對照組49 48 t P 127.95±13.84 131.01±14.12 1.078 0.234 85.23±11.17*94.29±12.64*3.743<0.001 185.25±27.62 185.63±27.58 0.068 0.946 119.31±21.02*139.97±22.11*4.717<0.001 99.03±11.79 98.98±12.03 0.021 0.984 46.18±8.62*59.72±9.17*7.494<0.001
CHB 是肝臟受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隨著病程持續發展,引起肝硬化、肝癌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安全[5]。有研究顯示[6],單純抗病毒治療無法解決CHB 存在問題,應重視肝纖維化治療,以阻止或延緩肝硬化持續發展,進而改善肝功能,利于預后。HA、LN、ⅣC 是基底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在肝內代謝,當肝臟受損時,上述指標水平會同時增加,現已成為反映肝纖維化程度的可靠指標。TBil、ALB、ALT、AST 是肝功能檢查常用指標,能夠有效反映肝臟損害程度。
中醫認為,CHB 屬“脅痛、積聚”范疇,病機多因勞欲受損、飲食不節、黃疸、濕熱等情況遷延日久,致使毒滯經絡、毒邪內侵,使肝、腎、脾虛,造成痰瘀互結、水蓄內停、氣滯血瘀,而致病發[7]。因此治療應以逐瘀通絡、養肝益腎、健脾、清肝利膽、解毒為主。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 TBil、ALT、AST 低于對照組,ALB 高于對照組,觀察組LN、HA、ⅣC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化瘀疏肝湯用于CHB治療,能夠促進肝功能恢復,改善肝纖維化,且安全可靠。分析其原因在于復方甘草酸苷片、恩替卡韋分散片是目前西醫治療CHB 常用藥物,能夠抑制乙肝病毒復制,調節免疫,降低傳染性,改善肝功能,延緩病情進程,但長期服用,易使患者耐藥性變差,同時以上藥物無法對肝纖維化發展起到完全抑制作用[8]。化瘀疏肝湯中以生牡蠣、鱉甲作為君藥,起到滋陰清熱、軟堅散結的作用;以當歸、桃仁為臣藥,起到活血化瘀、補血活血的作用;以白芍為佐藥,起到養血柔肝、益氣生津的作用;茯苓、郁金、柴胡、黃芪等配以佐藥起到健脾益氣、行氣解郁、疏肝清熱、益氣升陽的作用。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腎、活血通絡、清熱解毒功效。且現代藥理證實,牡蠣、鱉甲對炎癥起到抑制作用,可加速肝細胞再生和修復,進而改善肝內循環,防止肝纖維增生;白芍、柴胡能夠起到修復肝細胞的作用,可將肝細胞病毒清除,具有保肝功效;黃芪能夠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強化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加速淋巴細胞改變,誘導細胞分泌干擾素,屬于一種免疫促進劑。在常規西藥基礎上聯合治療,起到協同作用,能夠實現肝組織逆轉,使患者肝功能、肝纖維化得到改善,療效更為顯著。綜上所述,化瘀疏肝湯用于CHB 治療中,能夠改善肝纖維化、促進肝功能恢復,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