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彥超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區隴海馬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鄭州450099)
便秘在臨床上較常見,患者出現排便次數少、糞便量減少、糞便干結、排便費力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生活帶來極大困擾。長期便秘還會引起患者發生腸炎、肛裂、痔等疾病,甚至產生焦躁、失眠等,嚴重者會引起抑郁癥狀,對其生命安全造成一定威脅[1]。脾腎陽虛型便秘患者癥狀主要表現為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干擾正常生活。臨床常給予患者西藥治療,酚酞片屬于一種瀉藥,主要用于治療習慣性頑固性便秘,但脾腎陽虛型便秘發病機制復雜,癥狀繁多,治療具有一定難度,單純西藥治療效果不佳。臨床經驗顯示,在常規西藥治療便秘患者基礎上,聯合應用濟川煎,并根據患者具體癥狀類型進行加減治療,可使治療更具有針對性,效果顯著[2~4]。本研究旨在探討濟川煎加減在便秘(脾腎陽虛型)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收治的脾腎陽虛型便秘患者60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8 例,女12 例;年齡 50~80 歲,平均(65.00±4.00)歲;病程8~20 個月,平均(14.00±4.00)個月。治療組男 19例,女 11 例;年齡 49~80 歲,平均(64.50±4.55)歲;病程 9~20 個月,平均(14.50±4.00)個月。兩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出現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便秘癥狀在8 個月及以上;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無過敏現象;均知情本研究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其他結直腸器質性疾病患者;其他類型便秘患者;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類疾病患者;一般臨床資料不全患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酚酞片(國藥準字 H14020068),1~2 片 /次,于睡前服用,具體劑量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7 d 為一個療程,連續2~3 個療程。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濟川煎加減治療,方劑組成:肉蓯蓉30 g、當歸15 g、枳殼10 g、懷牛膝10 g、白術9 g、升麻10 g。再根據患者具體病癥狀加減治療,對于陽虛甚者加鹿茸10 g、肉桂6 g;對于便秘甚者加火麻仁15 g,之后根據患者排便次數、大便軟化程度等癥狀,對火麻仁劑量進行適當減少;對于氣虛患者加黃芪20 g、黨參15 g;對于血虛者加制首烏15 g、白芍12 g,將藥加水適量溫火進行煎煮,1 劑/d,分早晚2 次口服,連續服用5~7 d 為一個療程,根據癥狀輕重,治療2~3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中醫證候積分評定表主要包括排便時憋氣情況、糞便性狀、排便間隔時間3 項,每項0~3 分,排便時憋氣情況:無須憋氣,0 分;輕度憋氣,1 分;明顯憋氣,2 分;反復憋氣,3 分。糞便性狀:蛇狀或者香腸狀且光滑,0 分;香腸狀有裂痕,1 分;表面凹凸,2 分;硬糞球,3 分。排便間隔時間:小于 2 d,0 分;間隔 3 d,1 分;間隔 4~6 d,2 分;間隔 7 d 以上,3 分。總分9 分,分數高低與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2)比較兩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患者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改善80%及以上;有效: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改善40%~80%;無效: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未發生改善。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組30 30 t P 6.00±1.12 6.10±1.00 0.50 0.613 3.00±1.02 2.50±0.56 3.27 0.001
2.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腸道器質性病變、內分泌、代謝性疾病、系統性疾病等都會引起便秘的發生,患者會出現便意少、便次少、大便干結、排便不暢等典型癥狀[5~6]。在中醫學上,便秘者多屬于“脾腎陽虛型”,發病機制與脾腎密切相關,主要由于脾腎陽虛、精血不足導致脾腎陽氣虛弱,最終引起腸道功能失調,造成便秘[7~9]。常規西藥治療多給予患者酚酞片,對于便秘患者具有一定療效,但此種藥物若長期服用則會引起患者產生依賴性,便秘癥狀反而加重,對其治療造成不良影響。中醫治療原則主要以健脾潤腸、溫腎通便為主。濟川煎加減治療療效顯著,因此被廣泛應用,基礎藥方中主要包括肉蓯蓉、當歸、枳殼、懷牛膝、白術、升麻。肉蓯蓉具有溫陽補腎、潤腸通便、理氣止血之功效;當歸具有補血調經、養血和血、活血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枳殼具有理氣寬中、行滯消脹之功效;懷牛膝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之功效,可用于改善腰膝酸痛癥狀;白術具有健脾益氣之功效;升麻具有清熱解毒、升陽舉陷之功效,聯合應用可使其藥性發揮協同作用,療效更佳。而對于不同癥狀患者,在基礎藥方上進行加減,可針對不同病癥使其發揮通便作用,陽虛甚患者加用鹿茸和肉桂,鹿茸可起補腎壯陽、滋養精血的功效,肉桂具有溫經通脈、補火助陽的功效;便秘甚者加用火麻仁,可起到滋陰潤腸通便的功效;氣虛甚者加用黃芪與黨參,其中黃芪可補氣養血、扶正固本,黨參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血虛者加用制首烏與白芍,其中制首烏可清熱瀉火、滋補精血,白芍可養血斂陰、緩急平肝。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脾腎陽虛患者進行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濟川煎加減治療,可顯著降低患者中醫證候積分,緩解其大便干或者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四肢不溫、腹中冷痛、腰膝酸軟等癥狀,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值得進一步進行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