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
(河南省開封市人民醫院脊柱外科 開封475000)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見病,病因多與骨質疏松有關,患者多為老年人群。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表現為關節腫脹、畸形,且伴有疼痛,病情嚴重的患者常需采取復位內固定、人工假體置換手術治療[1]。老年患者因體質較差,骨折后肢體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暫時喪失了功能,隨著損傷的愈合,肢體功能才能逐漸恢復,但是功能恢復的基礎必須通過患者的自主鍛煉才能取得,任何治療都無法代替自主鍛煉而只能輔助治療,故骨折后的康復治療極其重要,是防止并發癥發生和及早功能恢復的重要保證。而常規康復護理不能滿足患者需要,需實行更加有效的護理方式。5E 康復模式是一種新型的護理理念,在骨科護理中廣泛應用。本研究就基于5E 理念的康復護理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關節置換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 年5 月~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6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關節置換患者臨床資料,根據術后護理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16 例;年齡65~83 歲,平均年齡(72.15±3.63)歲。觀察組男 26例,女17 例;年齡65~82 歲,平均年齡(72.09±3.7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可耐受手術,接受關節置換術治療;無溝通障礙;無意識障礙;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伴有血液系統疾病者;伴有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患者;治療前伴肢體功能障礙者。
1.3 護理方法
1.3.1 對照組 接受常規康復護理。術前對患者進行常規健康教育,告知術后相關注意事項,予以針對性心理、飲食等指導;按摩骨折部位遠端肢體,幫助消腫和解除肌肉痙攣。術后指導進行簡單的肢體康復訓練,包括上肢鍛煉與下肢鍛煉,下肢主要為負重和行走鍛煉,鍛煉內容遵循主動與被動相結合、循序漸進的原則。
1.3.2 觀察組 接受基于5E 理念的康復護理。(1)鼓勵: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講解股骨頸骨折關節置換的效果,增強患者的治療自信心。(2)教育:發放健康教育手冊,通過視頻、動畫、微信公眾號推送等方式強化患者的疾病宣教,使患者認識到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主動按醫囑執行訓練計劃。(3)運動:囑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鍛煉,包括踝關節屈伸、直腿抬高、髖關節被動屈伸運動,同時隨患者的身體恢復情況進行坐位練習,主動髖關節屈伸運動,輔助患者下床行走訓練,逐漸增加鍛煉量及鍛煉時間。(4)工作:指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穿衣、吃飯、洗漱)訓練,讓患者學會自理,做力所能及的家務等訓練。(5)評估:結合患者的關節恢復情況予以每2 周1 次的動態評估,對于效果不理想者予以分析,并及時調整相關干預措施。
1.4 觀察指標 (1)分別于護理前、護理1 個月后評估兩組髖關節功能情況。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2],從疼痛、步態、行走距離、活動范圍等方面進行評價,總分100 分,得分越低髖關節功能恢復越差。(2)采用自制功能鍛煉依從性調查表調查兩組患者功能鍛煉依從性,從訓練方法、正確性、訓練頻率等方面評價,滿分100 分,完全依從>90 分,部分依從70~89 分,不依從≤69 分,依從性=(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42,重測效度為0.802。(3)采用自制患者護理滿意度調查分析表對兩組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 個等級,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 滿意例數)/ 總例數×100%。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為0.821,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1 個月后,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組別 n對照組觀察組43 43 4.287 11.473 0.000 0.000 t P護理前 護理1 個月后 t P 68.54±7.13 68.69±7.02 0.098 0.922 74.62±5.97 85.17±6.28 7.984 0.000
2.2 兩組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 觀察組功能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功能鍛煉依從性比較[例(%)]
2.3 兩組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滿意度比較[例(%)]
導致老年人股骨頸骨折的基本因素包括骨質疏松癥引起的骨強度下降以及股骨頸上部滋養血管孔增多等使其脆弱。此外,由于老年人髖關節周圍肌肉的退化,不能有效消除髖關節受到的有害應力,而局部應力復雜多變,因此如從床上跌落或下肢突然扭曲等輕度暴力也會導致股骨頸骨折發生[3]。老年股骨頸骨折多采用人工假體置換手術治療,但在置換術后需對患者實行有效的康復護理。對骨折患者來說,在康復治療師的幫助下,逐漸恢復遠程未固定關節的活動、骨折處上下關節的活動及骨折端的活動,并逐漸由被動活動轉為主動活動,以防鄰近關節的關節活動度下降,盡早下床進行全身活動,不僅僅可以加強治療效果,還可以幫助患者減少后遺癥,以便促進骨折愈合。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1 個月后,觀察組髖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功能鍛煉依從性及護理滿意度均優于對照組,表明老年股骨頸骨折關節置換患者予以基于5E 理念的康復護理,可增強功能鍛煉依從性,提高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康復護理是為維持患者患側部分的身體功能鍛煉,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家屬協助其進行康復鍛煉,使家屬了解患者的需求,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為回歸社會創造條件[4~5]。與常規康復護理相比較,基于5E 理念的康復護理是全方位地從生理、心理和社會進行干預,將鼓勵、教育、運動、工作及評估環節相結合[6]。同時在護理過程中,根據患者自身情況予以制定護理方案,如踝關節屈伸、直腿提高、髖關節被動屈伸運動等針對性訓練可促進老年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7~8]。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對其進行疾病認知以及康復宣教,可增強患者的疾病認知,主動按醫囑進行訓練,提高依從性,利于患者康復。綜上所述,老年股骨頸骨折關節置換患者予以基于5E 理念的康復護理,可改善功能鍛煉依從性,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提升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