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剛 李北方
(河南省鶴壁巿人民醫院 鶴壁45803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臨床上常見的嚴重心血管疾病,是冠心病中最為嚴重的類型,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損,繼發完全、不完全閉塞性血栓形成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目前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式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PCI術對ACS患者治療的效果較為顯著,但術后易形成支架內狹窄,進而引發血小板活化、血管內皮損傷等不良癥狀,導致ACS再次發生。本研究旨在觀察丹參多酚酸鹽聯合阿托伐他汀對老年ACS行PCI術后患者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125例老年ACS行PCI術后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62例和觀察組63例。對照組男40例,女22例;平均年齡(65.44±3.58)歲;平均病程(12.25±2.10)個月。觀察組男42例,女21例;平均年齡(65.87±3.61)歲;平均病程(12.51±2.11)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ACS診斷標準[1],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具備PCI術手術指征;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合并嚴重肝腎心功能障礙、免疫系統性疾??;患有血液性疾病、惡性腫瘤;對本研究藥物過敏。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后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國藥準字H20051407)口服,術后1個月內80 mg/d,之后改為20 mg/d,1次/d,繼續服用1個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丹參多酚酸鹽治療,注射用丹參多酚酸鹽(國藥準字Z20050249)200 mg加入250 ml的5%葡萄糖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周。
1.4 觀察指標(1)血管內皮功能:抽取靜脈血,離心,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一氧化氮(NO)、內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采用超聲檢測儀檢測血流變化和肱動脈內徑,計算出血流依賴性舒張功能(FMD)。(2)炎癥介質水平、血小板功能:抽取靜脈血,離心,分離血清采用美國貝克曼CytoFLEX流式細胞儀檢測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和CD63水平;采用雙抗體夾心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3)心臟不良事件:觀察并記錄患者治療后心絞痛復發、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SP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ET-1、vWF、NO、FMD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ET-1、vWF水平低于對照組,NO、FM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FMD(%)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ET-1(ng/L)治療前 治療后NO(μmol/L)治療前 治療后vWF(%)治療前 治療后63 62 tP 95.78±10.55 95.81±10.60 0.015 9 0.987 4 48.49±5.44*73.89±5.57*25.792 8 0.000 1 42.68±5.36 42.73±5.32 0.052 3 0.958 3 65.77±6.29*53.52±6.31*10.869 6 0.000 1 174.62±12.77 175.20±12.79 0.253 7 0.800 2 95.39±9.51*121.43±9.56*15.266 5 0.000 1 7.98±0.42 7.95±0.40 0.408 8 0.683 4 11.05±1.02*9.78±0.95*7.200 8 0.000 1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血小板功能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CD62p、CD63、CRP、IL-6等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血小板功能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血小板功能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CD62p(%)治療前 治療后CD63(%)治療前 治療后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63 62 tP 12.39±2.69 12.42±2.71 0.062 1 0.950 6 5.27±0.41*7.67±0.79*21.544 8 0.000 1 12.74±2.80 12.79±2.83 0.099 3 0.921 1 6.07±1.01*8.73±1.23*13.223 1 0.000 1 24.88±6.25 24.92±6.27 0.035 7 0.971 6 7.59±2.10*12.48±2.15*12.863 9 0.000 1 40.55±10.13 40.58±10.15 0.016 5 0.986 8 15.39±5.20*28.64±5.27*14.148 9 0.000 1
2.3 兩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發生心絞痛復發3例,急性心肌梗死0例,心源性猝死0例,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4.76%;對照組發生心絞痛復發7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心源性猝死0例,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為16.13%。觀察組心臟不良事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CS大多數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定導致,極少數是由動脈炎、血栓栓塞、濫用可卡因等非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導致。PCI術可直接快速地開通梗死相關動脈,有效緩解冠狀動脈缺血癥狀。但經PCI術后,炎癥介質得到釋放,可能造成血管周圍的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促使血管斑塊破裂、脂質沉積,使病情反復發作[2]。阿托伐他汀是一種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競爭性抑制劑,口服后機體內產生水解產物可對膽固醇合成進行競爭性抑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和三酰甘油濃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效避免冠狀動脈堵塞,進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再次發生。阿托伐他汀不僅具有調血脂的作用,還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通過對核因子-κB在冠狀動脈血管平滑肌活化作用的抑制,減低巨噬細胞對平滑肌的侵襲,降低炎癥介質和新生內膜水平,進而減輕斑塊的炎癥反應;可阻斷異戊二烯化和膽固醇合成,在降低膽固醇的同時抑制依靠膽固醇合成的部分炎性介質活性;在降低低類異戊二烯時可影響G蛋白偶聯受體的信號傳遞,進而抑制依賴該受體生理作用的炎癥介質的產生;可抑制炎癥細胞毒性、炎癥細胞因子的產生,降低血管內活性氧自由基和炎癥細胞的浸潤,發揮抗炎作用[3~4]。單獨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可有效降低炎癥反應,但對血管內皮功能的改善效果不顯著。
丹參多酚酸鹽是從丹參中提取的活性物質,主要成分為丹參乙酸鎂,具有改善內皮功能、提高內皮細胞遷徙、保護心肌細胞、促進血管生成的作用,可降低氧自由基對內皮細胞的損傷程度。丹參多酚酸鹽還可通過改善鉀通道開放,抑制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進而降低鈣的超載,促進內皮細胞的遷移,醛糖還原酶活性的降低,保護缺血再灌注受損組織,提高血管內皮功能。同時丹參多酚酸鹽通過抑制內皮細胞介導的低密度脂蛋白氧化作用,提高心血管活動,降低氧自由基和血小板5-羥色胺的釋放,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ET-1、vWF、CD62p、CD63、CRP、IL-6、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NO、FMD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丹參多酚酸鹽和阿托伐他汀聯合使用,可通過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含量,阻滯膽固醇的合成和釋放起到降脂作用,進而發揮抗炎、抗氧化作用;通過對血管內皮素合成的抑制,釋放內皮細胞一氧化氮,提升血管供血能力,起到保護血管內皮細胞的作用,進而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減低心臟不良相關事件發生率[6]。綜上所述,丹參多酚酸鹽和阿托伐他汀可通過降低血脂和促進鉀離子通道開放促進老年ACS行PCI術后患者的血管內皮功能、血小板功能恢復,減輕炎癥反應,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