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世龍
(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 玉樹815099)
目前,臨床上治療急性闌尾炎以闌尾切除術為主,為了保證手術效果符合預期,實現胃腸功能恢復目標,科學有效的術后治療方案意義重大[1]。西醫常規治療以抗炎為主,以促進患者術后恢復,但胃腸功能改善效果欠佳。此外玉樹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位居高海拔地區,當地患者常合并血液高凝或高原紅細胞增多癥(高紅癥)的病理生理基礎病變,影響術后恢復進程。治療上聯合運用中藥對改善胃腸道功能、治療各類慢性高原病均具有顯著優勢,且療效確切。基于此,本研究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方劑通腑解毒方,旨在探討其對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炎癥介質水平、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改善、調節炎癥反應及對血液高凝或高紅癥病理生理改變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急性闌尾炎術后患者16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80例。對照組男45例,女35例;年齡21~49歲;平均(35.71±4.58)歲;手術類型:開腹手術44例,腹腔鏡手術36例。觀察組男44例,女36例;年齡22~50歲,平均(36.03±4.59)歲;手術類型:開腹手術45例,腹腔鏡手術35例。兩組性別、年齡及闌尾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外科學(第七版)》[2]中的急性闌尾炎診斷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濕熱證。主癥:腹痛劇烈,右下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明顯;次癥:口渴不欲飲,小便黃,大便溏而不爽;舌脈:舌質淡紅,舌苔黃膩,脈弦滑;術前未出現血液高凝或及高紅癥。(2)排除標準:藥物過敏;嚴重肝腎功能不足;合并造血系統疾病;處于妊娠或哺乳期;意識障礙者及精神系統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囑患者臥床休息,給予抗炎、補液、鎮痛、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營養支持及對癥等治療,必要時留置胃減壓管。給予左氧氟沙星(國藥準字H20065050),口服,0.1 g/次,2次/d;甲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335)靜脈滴注,250 ml/次,2次/d。連續治療5 d。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西醫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通腑解毒方,組方:大黃10 g(后下)、黃芩10 g、牡丹皮10 g、蒲公英30 g、柴胡10 g、敗醬草30 g、赤芍10 g、甘草8 g。加水400 ml煎至200 ml,分早、晚頓服。連續治療5 d。
1.4 觀察指標 (1)炎癥介質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5 d后,清晨餐前統一抽取靜脈血5 ml,進行常規離心,取上層清液存入-20℃冰箱,保存為樣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RP)及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測定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2)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記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3)血液高凝或和高紅癥發生情況: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患者血常規,進行紅細胞計數及血液黏稠度分析,記錄兩組血液高凝或和高紅癥惡性循環出現、進展的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血液高凝或高紅癥發生情況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炎癥介質水平及胃腸功能恢復時間采用(±s)表示,以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以配對樣本t檢驗進行組內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5 d后,兩組血清炎癥介質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IL-6(ng/L)CRP(mg/L)TNF-α(ng/L)治療前 對照組觀察組80 80 tP治療后 對照組觀察組80 80 tP 215.38±23.36 216.11±24.23 0.194 0.847 93.45±13.24*53.71±8.61*22.506 0.000 48.35±6.67 48.41±7.12 0.055 0.956 43.44±6.11*37.29±6.04*6.403 0.000 406.87±31.52 405.93±30.76 0.191 0.849 116.37±15.94*61.59±10.73*25.499 0.000
2.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h,±s)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h,±s)
組別 n 腸鳴音恢復時間 首次肛門排氣時間 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對照組觀察組80 80 tP 18.35±3.83 11.64±3.12 12.149 0.000 55.18±4.66 40.32±4.25 21.074 0.000 88.47±6.84 73.15±6.56 14.458 0.000
2.3 兩組血液高凝及高紅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出現血液高凝2例,高紅癥1例,總發生率為3.75%(3/80);對照組出現血液高凝4例,高紅癥8例,總發生率為15.00%(12/80)。觀察組血液高凝、高紅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959,P=0.015)。
急性闌尾炎是普外科常見急腹癥之一,臨床癥狀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全身乏力、發熱、惡心及嘔吐等癥狀[4]。手術是治療該病的常用方法,但由于玉樹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海拔高、氣候嚴寒,此地居民為適應低溫低氧的環境,體內紅細胞、血紅蛋白等往往表現出代償性增高的特征,嚴重者易引發為高紅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5]。同時在急性闌尾炎進展過程中,血清炎癥介質異常變化,進一步激活、釋放低氧誘導型炎癥介質如白介素等,增加了患者術后出現血液高凝及高紅癥的風險[6]。
西醫常規治療能夠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闌尾炎患者術后身體機能,其中左氧氟沙星與甲硝唑的二聯使用抗炎效果顯著,可有效減輕患者炎癥反應,但存在身體機能恢復及胃腸功能改善緩慢、易并發慢性高原病的缺點[7]。中醫學中將急性闌尾炎納入“腸癰”范疇,認為該病患者術后血瘀氣滯、久而化熱,治療以通腑解毒、清濁降熱為主。通腑解毒方組成中大黃為君藥,黃芩、牡丹皮為臣藥,蒲公英、柴胡、敗醬草、赤芍同屬佐藥。大黃、黃芪等具有解毒瀉熱、涼血逐瘀的功效;牡丹皮、赤芍、敗醬草等具有較好的活血散瘀功效;柴胡可和解表里、疏肝、升陽;蒲公英可散結燥濕;諸藥合用標本兼治,可對患者機體起到顯著的整體調理作用。現代藥理中大黃、蒲公英等可刺激胃腸道增加胃腸蠕動,保護消化系統,還具有較好的抗菌效果,有效減輕患者腹腔炎癥造成的機體損傷;牡丹皮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炎、抗菌效果較好,還能夠抑制應激性胃潰瘍及胃液分泌,促進消化系統功能恢復;敗醬草能夠一定程度調節腹腔微循環,有助于拮抗患者炎癥反應。通過諸藥的協同作用以達到拮抗內毒素、改善微循環、減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保護內皮細胞的作用,增加急性闌尾炎患者體內的抗凝物質血漿水平從而穩定凝血系統,改善腹腔炎癥以增加血液高凝或和高紅癥高風險的傾向。因為高紅癥患者血液黏滯度增高、血流緩慢,導致血流動力學障礙,明顯影響微循環的灌注,妨礙機體的氧及物質交換。因此,通腑解毒方除具有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外,還具有拮抗腹腔炎癥反應產生的內毒素、改善微循環,減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保護內皮細胞的作用。增加急性闌尾炎患者體內的抗凝物質血漿水平而穩定凝血系統,從而改善、降低血液高凝,形成良性循環,去除或調節血液高凝對血液高黏滯度或和高紅癥發生的高危因素,良好的協同改善急性闌尾炎引起的腹腔炎癥反應、血液高凝、高紅癥三者之間的序貫性的惡性循環,對減輕炎癥反應、改善相關介質水平有較好的效果[8~10]。本研究兩組治療5 d后血清IL-6、CRP及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且血液高凝或高紅癥發生率為3.75%,低于對照組的15.00%,表明加用通腑解毒方能夠顯著增強治療效果,進一步改善炎癥介質水平,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降低、改善血液高凝或和高紅癥發生的高傾向風險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