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堃
(河南省滎陽市中醫院針灸推拿科 滎陽450199)
隨著年齡不斷增長,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及穩定性均會呈現不同程度的衰退,同時長期反復的肩關節旋轉活動以及用力運動,都會導致肩袖損傷,從而導致患者肩關節局部疼痛和肩部活動受限[1]。肩袖損傷具有較高發病率,而且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不斷加重,該疾病發生概率也不斷攀升,會對患者生活以及工作帶來嚴重不利影響。肩袖損傷最理想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但術后仍需要采取康復治療進行干預,從而幫助患者緩解疼痛,提高療效[2~3]。本研究分析針灸結合關節松動術的臨床價值與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75例肩袖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常規組37例與觀察組38例。常規組男22例,女15例;年齡61~78歲,平均年齡(64.25±3.57)歲。觀察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64.63±3.42)歲;兩組組間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1)均經MRI診斷為中度肩袖撕裂損傷;(2)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腦、肝、腎、肺等實質性臟器組織疾病;(2)合并肩周炎、肩關節骨折以及肩關節脫位;(3)治療依從性差。
1.2 治療方法
1.2.1 常規組 接受關節松動術治療。采用關節松動術分別松動患者盂肱關節、胸鎖關節、肩帶關節、肩鎖關節,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對肩胛骨進行松動,雙手分別置于患者側肩峰下角與肩胛骨內側下角,使患者肩胛骨行后縮、下降、前伸、上提以及上下回旋等動作,每個動作均重復5次,6 s/次;分離牽引患者盂肱關節,同時使肩鎖關,節向前滑動,胸鎖關節向前、下、后以及下向上方向滑動,每個動作均重復5次,6 s/次,持續治療2周。
1.2.2 觀察組 接受針灸結合關節松動術治療。關節松動術方法與常規組一致,針灸取“肩三針”針刺法行針,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進行常規消毒處理,取三穴為肩貞穴、肩髎穴、肩髃穴,同時再取阿是穴。選取0.35~0.40 mm毫針,針刺手法為提插捻轉,在針尖直達患者肩關節間隙時進行,沿著患者肩袖肌肉走行的方向行多向透刺,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得氣之后留針30 min,5次/周,5次為一個療程,持續治療2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根據患者治療后改善情況,分為顯效(患者肩關節活動正常,肩關節外展、內旋無不適感,內收、外旋抗阻力實驗陰性)、有效(患者肩關節活動基本正常,肩關節外展、內旋存在輕微不適感,內收、外旋抗阻力實驗陰性)和無效(患者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疼痛程度:利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用0~10分表示,分數越高則疼痛越劇烈,分數越低則疼痛越輕微。(3)肩關節評分:采取美國加州大學UCLA肩關節評分[5]進行評估,總分35分,分數高則優,分數低則差。(4)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通過SPADI量表[6]進行評估,分數高則差,分數低則優。(5)肩關節活動度:采用ROM肩關節活動量表[7]進行評估,內容包括前屈活動度、外展活動度、體側外展活動度,利用量角器對正常坐立位患者進行測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疼痛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常規組P 38 37 7.44±0.83 7.47±0.82>0.05 2.13±0.44 4.41±0.68<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肩關節評分較治療前升高,觀察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對比(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評分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常規組P 38 37 16.06±2.22 15.79±2.32>0.05 33.36±3.33 27.35±3.65<0.05
2.4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對比 治療前,兩組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對比(分,±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對比(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常規組P 38 37 54.05±12.78 54.08±12.81>0.05 31.85±8.41 40.38±10.32<0.05
2.5 肩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前屈活動度、外展活動度、體側外展活動度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前屈活動度、外展活動度、體側外展活動度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常規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表5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比較(°,±s)
指標 時間 常規組(n=37) 觀察組(n=38) P前屈活動度外展活動度體側外展活動度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111.37±16.89 135.33±14.75 84.68±12.53 137.49±13.74 45.87±8.78 70.35±6.33 111.64±16.77 172.41±15.05 84.97±12.47 161.85±14.61 45.92±8.83 86.24±8.32>0.05<0.05>0.05<0.05>0.05<0.05
肩袖損傷屬于康復科常見疾病,主要臨床癥狀為肩部活動疼痛、肩部負荷疼痛,嚴重時會導致患者關節不穩、肌肉萎縮等情況,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會出現肩關節粘連等并發癥[8]。
關節松動術是肩袖損傷的常見治療手段,主要通過改變關節面內微小活動來提高關節活動,同時還能夠促進關節液循環流動,從而緩解患者關節肌肉疼痛,改善患者關節活動度,但其療效有限,難以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因此需要通過針灸輔助治療。肩袖損傷在中醫屬于“痹證”范疇,因氣血虛弱、血不榮筋、風寒濕邪以及勞累、閃挫、習慣偏側而臥所導致,因此治療當以肩部氣血疏通、肩部軟組織痙攣松解以及鎮痛為主[9~11]。針灸所采用的“肩三穴”,均位于肩袖附著于肱骨的肌腱活動范圍內,通過對穴位進針,能夠起到通行經氣的作用,同時還能夠幫助患者營氣活血、舒筋通絡以及緩解軟組織痙攣[12]。針灸與關節松動術聯合應用,能夠幫助患者舒緩關節、活血化瘀、活絡通經,起到明顯的鎮痛效果,有著較為突出的療效作用。本研究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疼痛程度、肩關節評分、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肩關節活動度均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P<0.05,表明針灸聯合關節松動術的重要價值。
綜上所述,針灸與關節松動術聯合應用于肩袖損傷術后康復治療,在提高治療效果的同時,幫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功能、活動度的改善,降低疼痛程度和肩關節功能障礙指數,進而降低患者不良情緒,對患者生活質量提升著促進作用,值得臨床上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