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河南省確山縣婦幼保健院內科 確山4632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是臨床常見的疾病,主要因頸椎病、腦動脈粥樣硬化等原因導致椎-基底動脈管腔狹窄,從而造成供血障礙,引起視覺障礙、眩暈、感覺及運動障礙等一過性局限性神經系統癥狀,且病情易反復發作,影響患者日常生活[1~2]。目前臨床多采用單純西藥治療,雖可緩解臨床癥狀,但療效欠佳。中醫學在治療眩暈方面悠久歷史,近年來隨著中醫學對該病發病機制不斷地研究發現,半夏白術天麻澤瀉湯加減在治療眩暈方面取得良好療效[3~4]。鑒于此,本研究將進一步探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痰濁上蒙證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對其療效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抽簽法將2018年4月~2019年12月確山縣婦幼保健院內科收治的128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痰濁上蒙證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4例。觀察組女26例,男38例;年齡43~78歲,平均年齡(59.06±4.47)歲;病程4~58 h,平均(32.68±5.24)h。對照組女24例,男40例;年齡44~79歲,平均年齡(58.50±5.33)歲;病程4~60 h,平均(32.72±5.26)h。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西醫符合《眩暈診治的專家共識》[5]中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診斷標準:眩暈癥狀突然發作,持續數分鐘后緩解;伴有視覺障礙,平衡障礙;中醫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6]中痰濁上蒙證診斷標準:視物旋轉,頭重如裹,胸悶作惡,脈弦滑,苔白膩,嘔吐痰涎;自愿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治療依從性較差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者;對研究藥物不耐受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西藥治療:予以強力定眩片(國藥準字Z61020139)口服,4片/次,3次/d;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國藥準字H41020068)5 mg/次,2次/d;川芎嗪注射液(國藥準字H61023181)100 ml與0.9%的氯化鈉注射液500 ml混合,靜脈滴注,1次/d,連續治療4周。在此基礎上,觀察組采用半夏白術天麻澤瀉湯治療,組方:茯苓、白芍各30 g,姜半夏、丹參各15 g,旋覆花12 g,竹茹、天麻各10 g,澤瀉、陳皮各8 g,炒白術、浙貝母、甘草各6 g;每日取上述藥劑1劑加水煎煮取藥液,于早晚各溫服150 ml,連續治療4周。
1.4 評價指標 治療4周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將兩組癥狀(胸悶作惡、頭重如裹、嘔吐痰涎、視物旋轉)分為無、輕、中、重度,計為0、1、2、3分。治療后,中醫癥狀積分減少>90%,實驗室指標基本正常為顯效;中醫癥狀積分減少60%~90%,實驗室指標有所改善為有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為無效??傆行蕿轱@效率、有效率之和。取兩組血液3 ml,采用全自動血流變分析儀檢測血漿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經顱多普勒血流分析儀檢測基底動脈(BA)及右側椎動脈(RVA)等腦部血流速度。治療期間記錄兩組不良反應(嗜睡、乏力、惡心)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以%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腦部血流速度對比兩組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腦部血流速度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血漿比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均降低,BA、RVA水平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改善更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腦部血流速度對比(±s)

表1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與腦部血流速度對比(±s)
注:與對照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n 血漿比黏度(g/L)治療前 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療前 治療后BA(cm/s)治療前 治療后RVA(cm/s)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64 64 1.79±0.54 1.77±0.55*1.55±0.46#1.32±0.37#&6.40±0.68 6.41±0.70*5.67±0.48#5.26±0.34#&32.15±5.38 32.19±5.40*40.69±5.24#51.24±4.74#& 23.35±3.7623.41±3.78*32.68±4.03#41.26±5.03#&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94%(7/64),其中嗜睡2例、乏力2例、惡心3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25%(4/64),其中嗜睡1例、乏力1例、惡心2例;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895,P=0.344)。
2.3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近年來,隨著人們工作壓力不斷地增加、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的改變,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患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患者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可引起各種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8]?,F代醫學認為,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為椎動脈管壁動脈粥樣硬化,而血液流動學改變、炎癥介質、血流速度等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關鍵因素。因此,臨床有效改善血流速度、血液流變學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意義[9]。
既往臨床多采用西藥治療,強力定眩片、鹽酸氟桂利嗪膠囊、川芎嗪注射液等是臨床常用的治療藥物,可提高腦細胞抗缺氧能力,增強椎基底動脈供血能力,增加腦部血流量,改善腦部微循環,減少腦血管阻力,從而改善臨床癥狀,但部分患者療效不盡如人意,且長期用藥不良反應較多,不利于患者預后[10]。中醫學認為本病屬于“厥證、眩暈”等范疇,多為痰濁上蒙證,臨床發病機制多因臟腑功能虛衰、飲食不節、脾胃損傷導致痰阻于氣血、腦竅失養、氣機不暢,故治療需活血行氣、逐瘀化痰、息風止眩。半夏白術天麻澤瀉湯中,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白芍具有平肝止痛、養血調經之效;姜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效;丹參具有活血通經、祛瘀之效;旋覆花具有消痰行水、降氣止嘔之效;澤瀉起利尿、清濕熱之效;天麻起熄風止痙、通絡之效;竹茹起降逆下氣之效;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效;炒白術具有燥濕利水、健脾益氣之效;浙貝母具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之效;甘草具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之效。諸藥聯用共奏化瘀通絡、熄風化痰、益氣和中之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半夏白術天麻澤瀉湯具有鎮靜、營養神經、鎮痛等作用,對中樞神經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此外,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腦部微循環,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從而改善因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暈等癥狀[11]。本研究結果顯示,較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血流速度、總有效率、血液流變學指標均較優,且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結果提示中西醫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痰濁上蒙證效果確切,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因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致眩暈痰濁上蒙證臨床療效,改善血液流變學和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