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娟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院康復科 鄭州450053)
腦卒中是因各種因素造成的急性腦血管疾病,可引起腦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早期康復治療(如熱療、運動功能鍛煉、物理療法等)手段的重要性雖已被認可,但運動功能訓練療效卻不夠理想,尤其是腦卒中引起的神經功能缺損及平衡能力障礙,給患者日常生活帶來嚴重負面影響。頭針根據中醫經絡的傳導,使用針灸對頭皮刺激區行針,以對臟腑、四肢及軀干功能進行刺激,以促進受損神經功能的恢復。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屬于新興現代康復治療技術,具有無創、高效、安全等特點,可通過釋放磁場對受刺激腦皮質中分子及原子磁態進行調節,以促進神經修復,現已被廣泛用于臨床神經康復治療中[1]。目前,兩種治療手段聯合運用于腦卒中恢復期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rTMS聯合頭針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神經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95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7例和觀察組48例。對照組男31例,女16例;年齡52~71歲,平均年齡(61.47±7.93)歲;病程30~79 d,平均病程(54.47±10.21)d;疾病類型:腦梗死33例,腦出血14例;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壓17例。觀察組男33例,女15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61.53±7.87)歲;病程32~79 d,平均病程(54.51±10.24)d;疾病類型:腦梗死34例,腦出血14例;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壓18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入選標準 (1)納入標準: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2];家屬及患者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為首次發病,且病程<90 d。(2)排除標準:精神異常、語言障礙者;暈針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礙者;嚴重骨關節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行對癥藥物治療,如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營養神經,改善腦循環等。并進行常規康復治療,采取Bobath技術,同時行肢體關節被動運動、平衡動態練習(拋接球、交替負重、抓物等)、坐站位靜態平衡練習以及ADL訓練等;并由培訓合格的康復師對患者進行訓練,保障同一患者在院期間均由同一位康復師訓練,每次30 min,2次/d,每周5 d。共治療12周。
1.3.1 對照組 給予頭針治療,由具有針灸類或中醫專業職業資格醫師完成,取患者偏癱側對側頂顳前(后)斜線、枕下旁線、頂旁1線。具體方法:利用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規格:0.30 mm×25 mm、0.30 mm×40 mm)針灸針,常規消毒后,將頂旁1線以及頂顳前后斜線劃分3等份,利用1.5 寸針灸針沿線依次刺入3針,使頭皮與針尖呈30°,當針尖刺入帽狀腱膜下層(指下阻力感受減少時),將針與頭皮保持平行,隨后再刺入1.0~1.5寸,最后根據200次/min的頻率行捻轉手法,捻針時需根據患者耐受及疾病程度,然后留針30 min;同時留針時,捻轉頻率每10分鐘/次,每次3 min;頭針治療1次/d,每周5 d。保障同一患者在院期間均由同一位醫師施針操作,共治療12周。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rTMS治療,設備由Magstim公司提供的Magstim Rapid 2型rTMS治療儀,磁場最大輸出強度2.2 T,蝶形線圈直徑70 mm;囑患者取臥位,將線圈放入偏癱側第一軀體皮質運動區;強度設置:上肢靜息運動閾值水平的90%,頻率2 Hz,同時各刺激序列維持5 s后間歇25 s,共15 min;刺激期間觀察患者有無不適反應,并詢問患者是否出現頭痛、頭暈等不適表現,若出現后及時停止治療。rTMS治療1次/d,每次15 min,每周5 d,共治療12周。
1.4 評價指標(1)神經功能:應用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3]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2周后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估,分值為0~42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神經功能越差;(2)平衡能力:應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12周后坐站位靜態(動態)平衡以及其他動作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共14個項目,分值0~56分,分數越高表示平衡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NIHSS評分均降低,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分,±s)

表1 兩組患者NIHSS評分對比(分,±s)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2.34±4.71 23.37±4.64 1.074 0.286 15.53±2.72 18.41±3.41 4.556<0.001 8.675 5.905<0.001<0.001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tP 48 47
2.2 兩組患者BBS評分對比 治療前,兩組BB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BBS評分均升高,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BBS評分對比(分,±s)

表2 兩組患者BBS評分對比(分,±s)
治療前 治療后 t P 22.57±5.92 22.51±5.87 0.050 0.961 39.43±4.57 33.87±5.84 5.174<0.001 15.619 9.406<0.001<0.001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tP 48 47
腦卒中屬于中老年群體多發疾病,發病過程中常損傷神經功能,導致神經功能區中樞整合、控制失衡,引發機體平衡功能失調、運動功能發生障礙,造成軀干及四肢無法支撐外來阻力,使患者無法保持平衡,出現肌肉萎縮,對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中醫認為,腦卒中屬“中風”范疇,多屬于本虛標實,以肝腎陰虧為本,以風、火、瘀、痰、虛為標,繼而出現血溢脈外現象或腦脈瘀阻現象,致使氣血逆亂、陰陽失調,造成靜脈失養,發生肌肉萎縮、偏身麻木及各種功能障礙。
頭針根據傳統臟腑理論,頭為諸陽之會,所有陽經和陰經的經別相合后均上行于頭部。同時根據大腦皮層功能特定區域選取對應頭穴線,對頂顳前(后)斜線、頂旁線、枕下旁線進行針刺激,可將患者感覺信息能力提升,作用持久,有利于改善平衡障礙;另外,頭針對頭部特定區域進行刺激,有助于促進腦皮質功能恢復,繼而改善腦部缺血、缺氧狀態,促進腦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損神經組織恢復,使患者神經缺損及肢體平衡功能逐漸恢復[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BB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rTMS聯合頭針用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治療中,能夠使患者神經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促進平衡功能恢復。分析其原因在于,rTMS屬于神經電刺激療法,通過高能電流、高壓對線圈內放電,生成高強磁場,可無衰減穿透骨骼肌皮膚,誘導神經組織局部發生微電流,改善腦局部血液循環,有助于促進受損神經細胞增長,利于神經功能恢復。且rTMS能夠使機體大腦、脊髓、外周神經組織產生興奮,進一步促進受損神經元組織恢復,繼而對神經功能缺損有一定治療作用。此外,rTMS還可通過對神經突觸進行改善,以提高大腦皮質釋放神經遞質,進而調整腦部相互作用區域血流量,有助于加速腦卒中患者再灌注損傷恢復,使神經功能得到改善。與頭針聯合治療后,起到協同作用,作用更加廣泛,可使中樞神經功能整合、配合協調性提高,進一步促進感覺功能改善,誘發患者自主運動,有助于改善平衡功能。
綜上所述,rTMS聯合頭針用于腦卒中恢復期,可進一步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改善平衡功能,加速患者康復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