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星
(河南省中牟縣人民醫院骨一科 中牟451450)
膝關節軟骨損傷是臨床中最常見的關節損傷類型之一,也是較為嚴重的一種膝關節損傷,因為周圍無血供、淋巴組織、神經等,無法自我修復[1]。手術是膝關節軟骨損傷主要治療方法,臨床中多以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但是此種術式創傷嚴重,而且無法逆轉軟骨損傷相關關節退變[2]。近年來,臨床中開始應用微骨折術,創傷小,可以促進纖維軟骨修復,但其在臨床中的推廣應用價值尚有待于證實[3~4]。本研究進行隨機對照分析,基于臨床病例對比兩種術式的應用效果,以期探討關節鏡下微骨折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2例膝關節軟骨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信封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6例。甲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21~63歲,平均(41.03±6.92)歲;損傷位置:左膝21例,右膝25例;軟骨病變級別:Ⅰ級5例,Ⅱ級14例,Ⅲ級23例,Ⅳ級4例。乙組男25例,女21例;年齡20~65歲,平均(40.85±7.04)歲;損傷位置:左膝22例,右膝24例;軟骨病變級別:Ⅰ級6例,Ⅱ級15例,Ⅲ級22例,Ⅳ級3例。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確診為單側膝骨關節軟骨損傷[5];認知、理解能力正常;接受隨訪;對本研究內容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膝關節畸形;合并膝關節腫瘤或其他膝關節病變、損傷;伴全身系統性疾病、臟器功能障礙病變;認知、精神功能障礙。本研究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手術方法 甲組給予關節鏡下清理術治療。予以硬膜外麻醉,調整體位至仰臥位,在損傷膝關節處作內切口、前外切口,關節鏡下應用探針、刨刀、切刀、刮匙等工具,徹底清理受損軟骨并清除松動軟骨,后以灌洗液沖洗關節腔、去除積液,逐層縫合,常規消毒、術后48 h間斷性冷敷,術后第2天或者第3天進行康復訓練。乙組給予關節鏡下微骨折術治療。予以硬膜外麻醉,調整體位至仰臥位,關節鏡下觀察軟骨損傷情況,在關節鏡下清除軟骨碎屑,并修復受損半月板,在軟骨受損位置鉆直徑和深度均為3 mm的微骨折孔,3~4個/cm2,各微骨折孔以同心圓狀不規則分布,將骨腔中滲出的骨髓、液體吸凈,結束手術,常規消毒、術后48 h間斷性冷敷,術后第2天或者第3天進行康復訓練。
1.3 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后3 h疼痛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6]評分、術后住院時間。(2)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術后6個月,以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7]評價,該量表有8個維度,總分0~100分。優: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3)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出血、關節積液、關節粘連。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6.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正態分布變量采用t檢驗。檢驗水平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乙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甲組短,術后VAS評分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后VAS(分) 住院時間(d)甲組乙組46 46 tP 68.15±8.75 59.33±7.28 5.255 0.001 5.51±1.42 2.27±0.51 14.564 0.001 13.16±3.07 8.09±1.58 9.959 0.001
2.2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乙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為93.48%,高于甲組的76.0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乙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甲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膝關節軟骨主要組成為軟骨細胞和細胞外基質,沒有血管、淋巴、神經組織,其營養成分的獲取主要來源于關節滑液。膝關節軟骨三大主要特性為低摩擦、可滲透、可負重,在維持關節運動、人體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一旦發生損傷,將影響日常活動及勞動,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其治療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因膝關節軟骨不具有自身修復功能,治療難度較大,是臨床治療中的難點問題。
關節鏡下清理術是膝關節軟骨損傷的常用治療術式,通過去除受損及松動軟骨組織,消除炎癥介質、多種機械性因素等所致關節疼痛,但是沒有修復關節軟骨,整體膝關節功能康復效果有限;且手術范圍較大,創傷相對嚴重,術后受手術創傷影響疼痛嚴重、所需康復時間長,易于發生切口感染、出血、關節積液及粘連等并發癥[8]。本研究結果顯示,甲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均較長,術后3 h疼痛仍然嚴重,易增加機體炎癥介質釋放,增加感染等并發癥發生風險,術后6個月膝關節功能優良率僅為76.09%(35/46),部分患者仍需接受二次手術治療。因此,需探索更為安全、有效手術方法。
關節鏡下微骨折術,通過在受損軟骨位置打微孔,導致局部出血,滲出的血液會進入、覆蓋軟骨缺損位置,從而激發人體自我修復和調節功能,使骨髓中干細胞分化形成纖維組織、纖維軟骨,并替代已經受損的軟骨組織[9]。這與關節鏡下清理術不同,不只是局限于清理,更注重激發人體自我修復能力,促進膝關節軟骨修復。此術式建立于自身骨髓、血壓填充基礎上,基本無排斥性反應,可以讓膝關節軟骨快速生長并恢復其功能,促進膝關節功能康復。目前,已有一些國家將關節鏡下微骨折術作為膝關節軟骨損傷治療的首選術式[10]。本研究結果顯示,乙組手術時間短、術后VAS評分低、術后住院時間短,且并發癥少,治療6個月后,膝關節功能優良率達到93.48%(43/46)。此術式具有以下優勢:首先,關節鏡下微骨折術能夠實現軟骨組織自我修復,是促進膝關節功能恢復的重要基礎;其次,創傷小,通過在受損軟骨位置打微孔進行治療,對周圍組織的損傷程度輕,術后疼痛較輕,且有助于促進術后康復;再次,具有較高安全性,由于整個手術操作簡單,所用時間短,手術創傷程度輕,能夠有效降低感染、關節積液、關節粘連發生率。但是微孔可能會造成術后出血,本研究中有1例患者發生術后關節出血,對此可以通過術后強化止血操作預防。綜上所述,關節鏡下微骨折術治療膝關節軟骨損傷的效果優于關節鏡下清理術,手術時間更短、疼痛程度更輕、術后康復更快、并發癥更少、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更好,可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