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國周
(河南省滎陽市中醫院中醫骨傷科 滎陽450100)
骶髂關節是骨盆的活動關節,具有完整關節結構,活動范圍小,關節面不平整,并有相互配合的凹陷和隆起以穩定關節。骶髂關節損傷是指骶髂關節周圍區域因外力引起的韌帶牽拉和脫位,與免疫、代謝以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早期發病隱匿,隨著疾病進展,患者可出現腰部疼痛、臀部骶髂深部側隱痛、關節痛、背痛以及坐骨神經痛等癥狀,晚期可累及脊柱,影響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部分患者由于疼痛無法入睡,還有可能出現失眠,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骶髂關節損傷和脫位(或半脫位)是造成患者腰痛和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見于青壯年人群和中年婦女分娩前后。通常將軟組織損傷引起的疼痛,如頸部、肩膀、背部和腿部疼痛歸結為“頸肩腰腿痛”,從而忽視了骶髂關節損傷、錯位引起的腰腿疼痛疾病。有研究報道指出,超過90%的腰腿疼痛是由腰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與骶髂關節損傷幾乎相同[1]。因此在基層醫院中易出現誤診,導致急性損傷變成慢性損傷,使得疾病延長,治療難度加大。臨床上針對骶髂關節損傷常見的臨床療法包括推拿療法、固定療法、藥物療法、功能鍛煉等。本研究為深入探究小針刀配合手法治療陳舊性骶髂關節損傷及錯位的臨床效果,對80例陳舊性骶髂關節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陳舊性骶髂關節損傷患者80例,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4歲,平均(48.9±4.6)歲;病程1~8年,平均(4.2±1.7)年。觀察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22~65歲,平均(49.3±4.9)歲;病程1~9年,平均(4.3±1.9)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符合陳舊性骶髂關節損傷的相關診斷標準(腰痛,腰椎活動受限,晨僵2~3個月,胸廓活動度下降,放射學標準)[2];(2)患者意識清楚,并自愿參與研究。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2)有嚴重精神疾病的患者;(3)妊娠、哺乳期女性;(4)患有風濕或類風濕疾病患者;(5)無法正常溝通交流的患者。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單純給予推拿手法治療。(1)醫師立于一側,幫助患者保持俯臥狀態,使其肌肉得以放松,用手肘在腰部至下肢之間進行肌肉放松,采用法,以腰部至下肢為一輪,每次4~6輪;(2)使用兩手手指,在患者關元俞、承扶、承山、腎俞、委中穴以及脊穴處進行點壓按法,力度適中,以患者產生酸脹感為宜;(3)指導患者用手搖晃腰部肌肉,放松腰部;(4)醫師用手肘在患者腰部頂著旋轉,待聽到骨頭響聲,就沿著督脈拍打其背部至下肢,共循環4~5次。共治療3個月。
1.2.2 觀察組 施予小針刀配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推拿手法治療與對照組一致。小針刀治療:首先進行“定點”,患者采取俯臥位,并將枕頭墊在患者的腹部,選擇A、B、C、D、E點,用甲紫對突出的椎間盤同位棘突間旁開0.5 cm、1.5 cm、3~4 cm、病變棘間、病側k棘突中點旁開3~4 cm及髂后上棘進行標記。選擇漢章牌3號針刀,在A、B、C、D、E點壓痛明顯處,保證刀口線與脊柱縱軸平行,緩慢探索式深入。在以上5點出針后,需進行按壓,避免出血,隨后在治療點貼上創可貼,并讓患者平臥20 min左右。
1.3 觀察指標(1)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對比。顯效:治療后患者完全痊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基本痊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未好轉,臨床癥狀未消失[3]。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4]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強烈。
1.4 統計學分析 以SPSS23.0軟件對本研究中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5.0%(38/40),高于對照組的70.0%(28/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SA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VSA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分,±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40 40 8.6±1.3 8.4±1.2 7.5±1.3 4.3±1.2
骶髂關節屬于滑膜關節,整個關節呈后內走向,關節面以軟骨覆蓋,關節間隙狹窄,具有較好穩定性。骶髂關節為耳形,位于骨的兩側,關節表面的后部略微粗糙,附著在韌帶上,關節骨關節包括軟骨表面,滑液和關節囊,以確保骶髂關節運動的穩定性[5~6]。嚴重外力沖擊人體會導致骶髂關節的運動范圍超過生理極限,從而損壞關節周圍的韌帶或肌腱,影響患者的正常活動。骶髂關節損傷可累及內臟和其他組織,進而引發其他疾病。當前普遍認為,骶髂關節損傷的發生與感染、遺傳、內分泌代謝、年齡以及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及早發現、診斷和治療疾病,能夠有效控制病情,延緩疾病進展,從而改善患者預后。
中醫認為,骶髂關節損傷及錯位屬于“痹癥、腰腿痛”等范疇[7],主要由于患者自身氣血不足、腎氣虧虛所導致。因此治療時需從補血益氣、舒緩經絡等方面入手[8]。現如今,小針刀與推拿手法治療均是臨床上對于骶髂關節損傷的常用治療手段。小針刀療法是近年來中西醫結合的最新成果,融合了中醫針灸與西醫外科手術的特點,受到了廣大患者和醫務人員的歡迎。小針刀介于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之間,近乎無創,且風險極小,術后患者即可出院,因此已被廣泛用于臨床治療中。“針”調節經氣、疏通經絡,“刀”松解粘連、改善循環[9]。而手法推拿治療主要是通過穴位按摩,在推拿治療的過程中,能夠通過推力,幫助腰部髓核歸位,緩解髓核對脊椎神經、腰椎的壓迫感,恢復脊椎平衡,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絡的作用[10],從而達到減少肌肉痙攣,減輕患者的腰部疼痛,消除神經根水腫,進而提高治療效果。小針刀與推拿相結合,能夠幫助減輕腰部肌群的痙攣現象,弱化腰部神經反應,從而達到放松腰部肌肉,緩解腰部疼痛癥狀的效果[11~12]。本研究結果可知,運用小針刀配合推拿手法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患者,其治療后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單純采用推拿手法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同時其VAS評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將小針刀與手法治療聯合運用于陳舊性骶髂關節損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對于提高臨床療效、緩解患者疼感均有著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