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進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院普外二科 濮陽457001)
膽囊結石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膽道系統疾病,其發病因素繁多,主要因膽固醇與膽汁酸濃度的改變、膽囊功能失調及內分泌代謝異常導致[1]。目前,臨床治療膽囊結石主要以手術為主,包括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腹膽囊切除術等。開腹膽囊切除術具有治療效果好、復發率低等優點,但創傷較大,且會破壞膽囊功能,易導致并發癥發生率的上升。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之相比,具有微創、痛苦小、安全性高的特點[2~3]。本探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患者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膽囊結石患者8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男19例,女24例;年齡32~75歲,平均年齡(51.37±8.35)歲;病程7個月~3年,平均病程(1.08±0.24)年;結石直徑(3.37±1.24)cm。觀察組男18例,女25例;年齡33~76歲,平均年齡(52.13±7.24)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13±0.26)年;結石直徑(3.41±1.21)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手術方法
1.2.1 對照組 接受常規開腹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切口取右上腹肋緣,長9 cm左右,分離腹膜時需避開協管神經及重要部位;暴露膽囊,解剖膽囊三角,并在切斷膽囊動脈后結扎,從膽囊底部完成全部膽囊摘除,逐層關腹。
1.2.2 觀察組 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全身麻醉,臍部作1 cm的切口,5 mm和10 mm的套針套管分別放于右肋及中線右側內,置入腹腔鏡。全面探查膽囊,觀察膽囊的大小、形狀、充血及水腫情況,另外在探查時需密切關注肝是否存在異常。將膽囊底部以齒鉗夾住,電凝分離膽囊管和血管,顯露膽囊三角,固定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徹底切除膽囊并取出,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1)應激指標及炎癥介質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 d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檢測血清皮質醇(Cor)、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水平,采用酶聯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及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2)免疫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 d取患者外周靜脈血,測定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3)記錄兩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皮下氣腫、膽漏、壓瘡等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應激指標及炎癥介質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Cor、ACTH、CRP、IL-6、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觀察組Cor、ACTH、CRP、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IL-10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應激指標及炎癥介質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應激指標及炎癥介質指標比較(±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Cor(ng/ml) ACTH(ng/ml) CRP(mg/L) IL-6(ng/L) IL-10(ng/L)術前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P術后1 d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P 230.51±12.09 231.48±12.13 0.371 0.711 290.21±12.25*257.13±10.24*13.586 0.000 0.21±0.15 0.17±0.11 1.410 0.162 0.34±0.03*0.28±0.01*26.957 0.000 12.12±1.43 12.13±1.46 0.032 0.975 18.21±1.76*14.44±1.53*10.601 0.000 11.84±5.61 11.93±5.72 0.073 0.942 15.62±4.24*12.82±5.93 2.519 0.014 13.59±4.30 13.62±4.24 0.033 0.974 12.87±3.35 12.37±3.98 0.630 0.530
2.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 術前,兩組IgA、IgG、IgM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 d,觀察組IgA、IgG、IgM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g/L,±s)

表2 兩組免疫指標比較(g/L,±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
時間 組別 n IgA IgG IgM術前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P術后1 d 對照組觀察組43 43 tP 2.46±1.07 2.44±1.03 0.088 0.930 1.82±0.43*2.33±1.02 3.021 0.003 1.75±0.24 1.72±0.34 0.473 0.638 1.16±0.42*1.64±0.32 5.961 0.000 1.52±0.73 1.55±0.72 0.192 0.848 1.02±0.63*1.47±0.82 2.854 0.005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膽囊結石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有較高的發病率,若未加以治療,還會引起各種并發癥的出現[4~5]。目前針對膽囊結石的治療多以外科手術為主,其中以開腹膽囊切除術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最為常見。開腹膽囊切除術雖具有療效高、復發率低的優點,但切口較大,且易破壞患者的膽囊功能,給患者帶來更多痛苦,并影響患者膽道功能的恢復能力[6~7]。與之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患者的創傷更小,且療效不亞于開腹膽囊切除術,現已成為治療膽囊結石的首選手術[8]。但腹壁切口及腹內壓的變化引起機體的應激反應仍無法避免,而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對患者術后的恢復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膽囊結石患者血清Cor、ACTH等指標的水平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血清Cor、ACTH均是急性期反應的應激指標,屬于機體受外界刺激時,腎上腺皮質釋放的應激激素,在一般情況下,兩者處于恒定水平,而在創傷、疾病等情況下,Cor、ACTH會導致蛋白質及脂肪分解,促使氨基酸及酮物質的合成。CRP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急性蛋白,在應激狀態下會不斷升高,與受創程度呈正比。ACTH是維持腎上腺正常形態和功能的重要激素,在生理情況下,下丘腦、垂體和腎上腺三者處于相對的動態平衡中,ACTH缺乏,將引起腎上腺皮質萎縮、分泌功能減退。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 d觀察組Cor、ACTH、CRP及IL-6水平均低于對照組,IgA、IgG、IgM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所造成的應激反應程度較小,且可降低炎癥介質水平,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而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也低于對照組,表明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并發癥較少,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可有效控制膽囊結石患者的機體應激反應及免疫功能水平,減少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