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智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婦產科 河南新鄉453000)
子宮肌瘤是因平滑肌、結締組織增生而形成,屬于激素依賴性腫瘤,可通過藥物治療消除,目前治療手段主要包括保守療法和手術療法兩種,后者對機體造成的創傷比較嚴重,患者不容易接受[1]。相比之下,保守療法更容易推廣,其中以米非司酮為主,但單一西藥治療有限,有學者主張加用中醫療法[2]。本研究分析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19年2月診治的子宮肌瘤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治療方案為分組標準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60例。對照組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36.64±3.48)歲;病程6~22個月,平均病程(14.69±2.14)個月。研究組年齡25~49歲,平均年齡(36.97±3.25)歲;病程7~22個月,平均病程(14.45±2.05)個月。兩組病程、年齡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明確診斷為子宮肌瘤;對研究用藥無過敏史;資料與檢驗數據完整;肝腎功能、心電圖檢查等均正常。(2)排除標準:單個子宮肌瘤直徑超過6 cm者;肌瘤數量較多,整個子宮增大至孕12周及以上程度者;特殊部位子宮肌瘤者,如闊韌帶肌瘤、宮頸肌瘤;影響受孕者;既往經保守治療無效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月經結束后第1天口服米非司酮片(國藥準字H10950202),每日25 mg,每日2次,夜晚睡前服用。1個月為一個療程,經期停藥,持續用藥3個療程。
1.3.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基礎方劑為:紅花6 g,桃仁10 g,川牛膝10 g,當歸15 g,生地12 g,川芎12 g,赤芍10 g,柴胡5 g,桔梗5 g,枳殼3 g,甘草6 g。隨癥加減:氣虛者加黃芪15 g,黨參15 g;體寒者加小茴香15 g,炮姜15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1個月為一個療程,經期停藥,持續用藥3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治療整體療效。子宮肌瘤相關體征、癥狀消失,子宮超聲檢查結果正常,視為顯效;子宮肌瘤相關體征、癥狀明顯減輕,子宮大小無變化,肌壁回聲較弱,肌瘤體積縮小1/3,視為有效;子宮肌瘤相關體征、癥狀以及子宮超聲檢查結果無變化,視為無效。整體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變化。(3)比較兩組治療前后性激素指標變化,主要包括雌二醇(E2)、促黃體生成激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整體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整體有效率(96.67%)高于對照組(81.67%)(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整體療效比較
2.2 兩組性激素指標變化比較 研究組治療后LH、FSH、E2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性激素指標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性激素指標變化比較(±s)
E2(pmol/L)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組別 n FSH(U/L)治療前 治療后LH(U/L)治療前 治療后60 60 tP 31.67±2.49 31.98±2.33 0.662 0.255 15.12±0.69 26.98±1.12 10.294 0.000 21.64±1.48 21.95±1.39 1.112 0.134 7.45±0.36 16.15±1.11 16.845 0.000 345.19±19.67 345.18±19.75 0.003 0.499 140.62±12.89 263.75±28.51 17.016 0.000
2.3 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比較 治療后兩組子宮肌瘤體積均小于治療前,其中研究組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比較(cm3,±s)

表3 兩組子宮肌瘤體積變化比較(cm3,±s)
組別 n研究組對照組60 60 47.244 23.429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66.49±5.67 66.18±5.75 0.297 0.383 28.42±2.61 41.52±5.78 16.000 0.000
子宮肌瘤為女性生殖器官良性腫瘤,好發于30~50歲女性,惡變率為千分之一,近幾年來有年輕化趨勢,給女性健康帶來威脅[3]。有研究證明,子宮肌瘤的發生與長期持續性高雌激素刺激、微量元素和免疫因素失衡等相關,可通過藥物治療解決[4~6]。而西醫常用的米非司酮在治療中效果有限,且用藥病程較長容易產生耐藥性,有學者開始嘗試走中西醫結合道路,并取得理想效果[7]。
子宮肌瘤中醫學中屬“石瘕”范疇,病機為濕邪、熱邪等侵襲與氣血搏結,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出現氣滯血瘀情況,日久而結成“瘕塊”;或因長期憂思郁怒導致氣機不暢、臟腑氣血失調,氣滯血瘀而形成“瘕”。血府逐瘀湯為治療上焦血瘀證的經典名方,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功效[8]。其中紅花可活血祛瘀,桃仁潤燥行滯,川牛膝通經活血、可引血下行,川芎和赤芍可助君藥紅花、桃仁發揮祛痰活血作用,共為臣藥;柴胡、桔梗、枳殼等擅理氣行滯、升達清陽、疏肝解郁,共為佐藥,以甘草調和諸藥,共奏活血祛瘀、行滯理氣之功效。針對患者個體差異隨癥加減使治療方案更具合理性,同時彌補單純米非司酮方案“力有不足”的缺陷,優化米非司酮治療效果[9]。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肌瘤體積、性激素水平低于對照組,整體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可見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進行血府逐瘀湯加減治療,可有效縮小子宮肌瘤體積,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及激素水平。與李清陽等[10]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在子宮肌瘤治療中加減血府逐瘀湯的應用價值顯著,可有效消除子宮肌瘤病灶及其體征、癥狀,改善性激素水平,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