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創傷外科 鄭州450003)
股骨頸骨折是多因素造成的股骨頸斷裂,約占成人骨折的3.6%[1],也是中老年人常見骨折類型之一,隨著人口老齡化的進展,其發病率明顯增加。自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外科手術成為主要治療手段,但因股骨頸、股骨頭解剖及血供特點,會相應影響骨折愈合質量、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2]。選用何種內固定方案,獲得較高的生物力學特性,促使髖關節功能恢復,成為臨床研究重點。動力髖螺釘是治療股骨頸骨折最早的方法,也被認為是標準化內固定裝置[3]。隨著內固定理念的更新及手術器械的發展,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逐漸應用于股骨頸骨折。本研究探討了動力髖螺釘與防旋螺釘在股骨頸骨折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為術式選擇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患者84例,按隨機雙盲法分為動力髖組及防旋組各42例。動力髖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45~76歲,平均(59.84±6.27)歲;左側骨折24例,右側骨折18例;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型11例,Ⅱ型16例,Ⅲ型15例。防旋組男24例,女18例;年齡45~78歲,平均(60.12±6.30)歲;左側骨折26例,右側骨折16例;骨折Evans-Jensen分型:Ⅰ型10例,Ⅱ型18例,Ⅲ型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且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1)經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實驗室指標等綜合檢查,均被確診為股骨頸骨折;(2)具備手術指征;(3)自愿接受手術治療;(4)檢查、治療及隨訪資料完整;(5)患者及家屬知情本研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伴其他部位骨折者;(2)髖部腫瘤、髖部畸形者;(3)伴有精神障礙性疾病、認知功能異常者;(4)研究中主動退出者。
1.3 手術方法 動力髖組采用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治療,患者行硬膜外阻滯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位,于股骨近端外側作縱向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暴露股骨近端外側壁。C型臂X線機透視,牽引復位,貼近股骨頸前方,順著股骨前傾角導入定位導針。在平行導針下,于股骨大轉子下緣2 cm處,鉆入1枚導針。確認骨折復位良好、導針鉆入股骨頸正中后,鉆孔、攻絲,置入合適型號的動力髖螺釘及滑動鋼板,鉆入遠端加壓螺釘,置入螺釘尾帽。術后沖洗創口,置入引流管,逐層縫合切口。防旋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硬膜外阻滯麻醉或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仰臥位,患肢復位,于股骨大轉子定點上緣5 cm處作切口,依次切開皮下組織,插入導針,依次擴髓至10 mm,置入主釘。于下緣作小切口,旋開股骨外側皮質,導針引導,取螺旋刀片置入,確定位置滿意后,置入鎖定遠端螺釘,安裝尾帽。術后沖洗創口,置入引流管,縫合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常規抗感染治療,行被動、主動活動,出院后定期到院復查。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及骨折愈合時間。(2)比較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4]評價,總分100分,總得分越高,功能恢復越好。(3)比較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骨折延遲愈合、髖內翻、螺釘退出、斷釘、股骨頸縮短、下肢深靜脈血栓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取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防旋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動力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骨折愈合時間(周)防旋組動力髖組組別 n 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42 42 tP 72.51±13.64 85.49±15.71 4.185 0.000 172.46±28.76 234.78±25.84 10.813 0.000 16.02±4.28 18.96±4.32 3.243 0.001 14.84±2.96 15.13±3.01 0.445 0.329
2.2 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兩組術前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3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較術前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3個月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比較(分,±s)
組別 n防旋組動力髖組42 42-23.633-22.919 0.000 0.000 tP術前 術后3個月 t P 39.86±10.25 40.39±10.31 0.245 0.404 84.46±7.43 83.97±7.51 0.311 0.378
2.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防旋組術后出現1例骨折延遲愈合,1例輕微髖內翻且未予以處理,并發癥發生率為4.76%;動力髖組術后3例螺釘退出,1例斷釘,2例股骨頸縮短(縮短<2 cm,未予以處理),3例輕微髖內翻,1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癥發生率為23.81%。防旋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動力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712,P=0.030)。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尤其是隨著近年來交通事業、建筑業的發展,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不斷提升。因股骨頸骨折解剖關系的特殊性,骨折后極易發生不愈合、延遲愈合、股骨頭缺血壞死等情況,所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及時改進患者治療效果,促使骨折愈合成為臨床研究重點。
動力髖螺釘內固定是治療股骨頸骨折的主要手段,具有動靜態加壓及張力帶的作用,操作簡單,技術方法容易掌握,術中無須直接暴露骨折端的,并具有滑動加壓的作用[5]。但手術創傷大,患者術后無法進行早期功能康復鍛煉,且該術式屬于偏心性固定,需承受較大的生物力學壓力,加之動力髖螺釘的頭頸釘抗旋能力強,能夠維持高度的股骨頸感角,但無法阻斷股骨頭的旋轉,極易發生頭頸釘旋轉、退釘、髖關節內翻等并發癥,影響術后康復效果。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是基于伽瑪釘改良而形成的技術系統,于股骨近端置入1枚螺釘,可增強遠端螺釘的鎖釘距離,預防術后發生髖內翻等情況;但由于2枚螺釘與主釘會限制其滑動,易發生防旋螺釘切割情況,故將近端拉力螺釘換成螺旋刀片,在壓實松質骨時,可增強螺釘的把持力,且具有的鎖定裝置及加壓裝置,能夠進一步加強骨折端的穩固性[6]。
本研究結果顯示,防旋組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均低于動力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骨折愈合時間及術后3個月Harris髖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均能取得相近的效果,但與動力髖螺釘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系統具有穩定的抗旋轉能力,手術創傷小、恢復快,患者術后可盡早進行肢體功能鍛煉。術后安全性方面,防旋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動力髖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韓張杰[7]研究相一致,其數據顯示PFNA組并發癥發生率6%明顯低于DHS組的22%(P<0.05)。因此,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系統能夠相應降低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更有利于促進患者骨折愈合。但臨床在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治療時,需注意處理手術細節,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處理骨折端,使其閉合更加準確,盡量減少手術創傷;同時術中精準定位,避免反復變更螺釘,確保螺旋刀片一次性植入成功。綜上所述,動力髖螺釘與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效果相近,但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內固定術創傷小、并發癥少及恢復快,優于動力髖螺釘,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