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陽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慢病站防治站 廣州511400)
尖銳濕疣是因HPV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以肛門、外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損害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性傳播疾病,該病為臨床常見病,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潛伏期為0.5~8個月[1~2]。CO2激光聯合重組人干擾素α2b是臨床上常用的尖銳濕疣治療方案,但重組人干擾素α2b劑量的選擇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有研究顯示,高劑量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3],但該研究僅進行了臨床觀察,對于重組人干擾素α2b作用機制未作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對比不同劑量重組人干擾素α2b聯合CO2激光治療對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癥介質的影響,為臨床劑量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站接受治療的尖銳濕疣患者109例進行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尖銳濕疣診療指南(2014)》[4]的相關診斷,并經醋酸白試驗證實;(2)治療前2個月內未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皮質類固醇制劑;(3)病灶數目在5個及以下;(4)患者智力正常,可配合進行相關治療;(5)患者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對研究藥物過敏者;(2)合并其他病毒感染者;(3)病灶部位出現繼發性感染者;(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5)肝腎功能異常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54例和觀察組55例。對照組男28例,女26例;年齡32~47歲,平均(37.18±4.02)歲;病程1~5個月,平均(2.04±1.09)個月;疣體直徑0.2~1.3 cm,平均(0.62±0.19)cm;單發24例,多發30例。觀察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8~49歲,平均(37.61±4.11)歲;病程1~6個月,平均(2.11±1.03)個月;疣體直徑0.2~1.4 cm,平均(0.59±0.18)cm;單發26例,多發29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疾病嚴重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采用武漢金萊特光電子有限公司JTL-100B型CO2激光治療機行常規CO2激光治療。根據病變部位選擇合適的體位,常規消毒后,2%的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23777)局部浸潤麻醉后行CO2激光治療,對疣體進行一次性清除,術后調低功率對病灶基底部位皮膚止血,治療過程注意保持病灶部位清潔。對照組給予重組人干擾素α2b注射液(國藥準字S20030030)300萬U創面局部封注射,觀察組則給予600萬U創面局部封注射,隔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在一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價。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臨床療效、復發率、免疫功能、炎癥介質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1)療效評價標準:痊愈,皮損恢復正常,典型病理特征消失,生殖器外觀無明顯異常;顯效,皮損明顯改善,70%以上病灶消失,病變部位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皮損明顯改善,30%~69%病灶消失;無效,皮損未見明顯改變,病灶消失不足30%。(2)復發標準:隨訪6個月,以原發病灶部位周圍出現2 cm內新疣體并經醋酸白試驗檢測陽性。(3)免疫功能指標、炎癥介質水平: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外周靜脈血5 ml,以酶聯免疫吸附法對免疫功能指標(IgA、IgG)及炎癥介質白介素-8(IL-8)、干擾素-γ(IFN-γ)水平進行檢測。(4)不良反應:記錄治療期間出現注射部位疼痛、發熱寒戰、關節痛、白細胞數下降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92.5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及炎癥介質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IgA、IgG及IFN-γ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IL-8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及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免疫功能指標及炎癥介質水平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n時間 IgA(g/L) IgG(g/L)IL-8(ng/ml)IFN-γ(pg/ml)對照組觀察組54 55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2.80±0.61 3.27±0.73*2.77±0.59 4.31±0.84*#12.51±3.94 16.03±4.71*12.89±3.02 20.18±5.06*#58.32±9.73 53.09±8.75*58.61±13.04 42.95±7.81*#9.18±2.45 12.30±3.52*9.22±2.70 16.08±4.06*#
2.3 兩組復發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隨訪期間復發率為5.45%,低于對照組的16.67%(P<0.05)。觀察組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10例(18.18%),其中注射部位疼痛3例、發熱寒戰4例、關節痛1例、白細胞數下降2例;對照組出現不良反應5例(9.26%),其中注射部位疼痛2例、發熱寒戰2例、白細胞數下降1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目前尖銳濕疣的治療仍以冷凍、激光、電灼、外科切除等物理治療聯合藥物治療為主,雖然光動力療法被證實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復發率,但該療法費用較高,加上光動力治療設備尚未大面積普及,使其應用受到一定的限制[5~6]。CO2激光為臨床常用的療法,該療法通過高溫使組織汽化而清除疣體,同時CO2激光還可增強T細胞免疫應答能力,以提高病變入侵防御效果,同時還可封閉手術部位血管,減少傷口出血[7]。
在CO2激光治療的基礎上加以重組人干擾素α2b治療,干擾素可通過與靶細胞膜上受體的結合,激活細胞內抗病毒基因增值、復制而產生抗病毒作用,同時干擾素還可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而增強抗病毒能力。在瘤體清除后以干擾素封閉治療,可使干擾素被患處細胞吸收后清除殘留病毒,預防復發[8]。但目前關于重組人干擾素α2b的治療劑量尚無統一標準,故本研究就不同劑量干擾素治療尖銳濕疣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隨訪期間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提高干擾素劑量可增強臨床療效,降低疾病復發率。尖銳濕疣的發生及復發機制較為復雜,患者免疫狀態和炎癥反應均與該病的發生與復發密切相關。HPV感染后可使機體Th1/Th2細胞水平失衡,Th1細胞水平下降,Th2上升,使IFN-γ等Th1細胞因子表達受阻,IL-8等Th2細胞因子表達增加,導致病毒逃逸而使其復制及擴散加快,同時還可引起炎癥反應[9]。本研究兩組治療后IgA、IgG及IFN-γ水平均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IL-8水平均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擾素是一組具有多種功能的活性糖蛋白,為臨床常用的免疫調節劑,其劑量與療效呈顯著正相關,增加劑量可增強免疫調節、抗炎作用[10]。但隨著劑量的增高,不良反應發生率也上升,但多為一過性反應,大部分患者可耐受,而對于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下降患者應及時停藥,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綜上所述,高劑量重組人干擾素α2b聯合CO2激光較常規劑量可明顯提高尖銳濕疣患者療效,降低復發率,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緩解炎癥反應、提高免疫功能有關,但高劑量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臨床上選擇時應視患者病情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