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榮
習題是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與深化,應當為學生發展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提供助力。優質的數學習題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本質,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積累數學思維的經驗,提升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研究習題是高中數學教師的基本教學任務,也是他們的必備素養與能力。筆者認為,教師研究習題,不能局限于會解、能講,而應該依托優秀的試題,追求更高境界——多思精解、探求規律、探尋題根、有效遷移。教師研題的基本模式如圖1所示。本文結合江蘇省南通市2020年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第17 題談談教師研題的四重境界。

圖1 研題模式
教師研題的基礎是解題,用合適的方法、廣闊的思維進行解題,要善于進行一題多解、多題一解、解法提煉。一道優秀的試題往往講究解法的多樣性和不同解法效率的差異性,這種差異性體現出解題人思維品質和數學素養的差



【比較反思】以上幾種方法是解析幾何中的常見解法,但不同解法的效率有明顯差異。在同一數學情境中,不同的運算思路、運算程序的設定,體現了一定的規劃設計能力。對于具體的數學運算,我們要善于結合運算情境,深刻理解運算對象的特征,挖掘其內涵。只有以數學思維為基礎進行規劃設計,運算能力的提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實。
多思精解,深入比較不同解法的效益差異,可以幫助師生優化解題路徑,提升學科素養。同時,我們應該依托試題,探求其內在規律,理解試題內在的本質屬性。在深入研究多種解法的基礎上,我們應進一步思考,問題背后的知識本質是怎樣的?解題方法蘊含著怎樣的通性通法、數學思想?是否存在更一般的規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對題1,我們進行如下思考:
【思考1】題1依托矩形這一背景,研究了與橢圓有關的問題。第①問是給定了兩個特殊的分點,研究了對應的直線的交點在橢圓上。如果不是中點,而是三等分點、四等分點,……,n等分點呢?有沒有更一般的結論呢?


對于一道試題,教師若能多思精解、由特殊到一般、把握本質屬性、研透內在規律,已屬不易。然而,優秀的教師往往不止于此,他們會研究問題出處,探尋題根,并深刻挖掘基于題根的命題思路。這種基于“問題從哪里來?怎么演變過來的?命題者的命題思路和方法是怎樣的?”的思考,力求站在命題者的視角審視問題,求本歸真,更有利于提升師生的數學學科素養。本題題根如下——
題2(蘇教版高中數學選修2-1 P38 第14題):把矩形的各邊n 等分,如圖6 連結直線,判斷對應直線的交點是否在一個橢圓上?
【題根分析】本題依托矩形這個載體,通過等分的方式產生了有限個點。等分的實質是“成比例”,通過“成比例”可以將“有限”轉化為“無限”,由此進一步通過對應直線相交的方式產生的無數個點。研究這些點的特征,實質上是研究動點的軌跡問題。
【命題思路】在高考、模考中如果直接考查軌跡問題,那么對學生的學習要求高、難度大。為了讓問題能更加適合于考查學生,命題者通過“特殊化”和“逆向思考”的方式改變了問題的呈現方式,使試題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1)特殊化:在題1 第①問中,命題者將分點特殊化,取其中一個特殊的分點進行研究。因為只取了一個點,就不再是對軌跡問題的研究了。命題者結合具體數據,給出特殊的橢圓,將求橢圓軌跡問題轉化為求在特定橢圓上的特殊點。這樣,動態問題轉化為靜態問題,大幅度降低了難度,適合用于考查學生。
(2)逆向思考:滿足某一特征的點在曲線上,曲線上的點都滿足某一特征,這是解析幾何研究的兩個主要問題。題1 第①問研究的目標是點在曲線上。命題者在命制第②問時,通過逆向思考,告知曲線上的一個動點,進而研究相關點的幾何特征。在這個“動”的情境中,可以通過不同的引參方案,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數學運算素養。
教師研題不僅僅是為了提升自身的數學素養,更重要的是為了開發試題蘊含的教學價值,幫助學生提高數學解題能力,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教師將自己解題、探規、尋根的經歷轉化為一種探究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實現對問題的再發現、再解決。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有效遷移,對試題進行改編、變式、拓展,舉一反三,讓學生在遷移、深化中體悟數學的本質和數學的系統性、結構性,感悟數學的統一之美、變化之美。
遷移1(蘇教版高中數學選修2-1 P48第16題):如圖7,在矩形ABB'A'中,把邊AB分成n等份。在邊B'B 的延長線上,以BB'的n 分之一為單位連續取點。過邊AB 上各個分點和A'作直線,過B'B 延長線上的對應分點和點A 作直線,這兩條直線的交點為P,P在什么曲線上運動?

(圖7)
遷移2(蘇教版高中數學選修2-1 P54 第13 題):(閱讀題)在工程中,畫拱寬為2a,拱高為h的拋物線,常用下面的畫法:
(1)作矩形ABCD,使AB=2a,DA=h;
(2)分別取CD,AB的中點O,H,把線段DA,OD,HA各n等分;
(3)如圖8 連線得到各交點,將交點連成光滑曲線,就得到拋物線的一半;
(4)用同樣方法畫出另一半。
你能說明上述畫法的正確性嗎?
對于以上問題,我們要在外在形式、結構的一致性的基礎上,深刻認識本質的一致性。
【思考1】你能研透上述題2、遷移1、遷移2的本質一致性嗎?(橢圓、雙曲線、拋物線統稱為圓錐曲線。圓錐曲線在定義的方式、知識的結構、研究的方法等方面具有一致性。設計這樣的問題,意在引領學生舉一反三,由表及里,深刻認識圓錐曲線的本質。)

(圖8)
【思考2】你能參考題1的改編方式,將遷移1、遷移2 改編成形如題1 的考題嗎?(在深刻認識問題本質的同時,教師也要學會“再創造”,借鑒優秀試題的命制方式,“再創造”出更多的優秀試題,讓學生有機會再練、再悟、再提高。)
數學家波利亞曾指出:“解題是人類最富有特征的一種智力活動。”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一般意義上的解題,我們要善于深度研題。通過“多思精解—探求規律—探尋題根—有效遷移”的路徑,使得研題活動助力教師的專業成長,助力智慧課堂的有效達成,也助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