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芳
“分擔教學”是指教師創設情境、條件、平臺等,讓學生“分擔”一部分教學任務,鼓勵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相關內容,調查實際應用情況及關注最新發展狀態。在此過程中,允許討論、互相補充、使用模型、查找資料、允許“犯錯”,以減少教師的“教”來增加和提質學生的“學”,從而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胺謸虒W”理論的雛形可追溯到陶行知先生倡導的“小先生制”,即讓孩子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即知即傳人”?!胺謸虒W”的本質是通過讓學生參與課堂的部分教學任務、教學設計、教學評價、教學組織,促使學生從知識學習、能力提升到思維發展、品格養成,最終形成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筆者以一則《緩掃落葉》的時事新聞為材料執教了一堂閱讀分享課,在教學中貫徹學?!胺謸虒W”的主張,引入思維導圖,經由學生發散思維的可視化實現“分擔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簡要教學過程如下。
1.課前。讓學生研讀《緩掃落葉》新聞:2018年10月10日,在北京西山永定河生態文化論壇暨“金秋彩葉季”新聞發布會上,15 家公園風景區承諾“緩掃落葉”,留出彩葉觀景帶供市民欣賞,預計今年北京金秋之景延長至11月下旬。秋風掃落葉,城市留落葉。成都、上海、南京、杭州、北京等地紛紛開始流行“緩掃落葉”。完成思考題:對這則新聞,你如何解讀?請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你的思維過程和成果。
2.課上。先為學生創設上課情境,播放音樂《秋天落葉》,并觀看各地美麗的落葉圖,再帶領學生看視頻,回顧相關新聞,著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筆者讓學生展示預習成果。(如圖1)
圖1 《緩掃落葉》思維導圖
筆者要求學生從橫向、縱向兩個方向對思維導圖進行再思考,再由全班學生共同完善一張思維導圖。要求學生用詞語或短語完善,并能夠闡釋自己的修改理由。完成新聞解讀后,筆者帶領學生進行遷移拓展,要求對其進行同類聯想,關注當下,發掘材料的現實意義,然后小組交流由新聞聯想到的相關話題和素材,并在全班交流各個小組的成果。最后,進行片段寫作。學生根據思維導圖上的內容寫一個作文片段,小組推薦優作進行展示。
這節課,由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可視化”,實現了“分擔教學”。對此,筆者有一些思考和感悟如下。
首先,思維發生,體現不同難度的分擔。
“分擔教學”強調“為思維而教”,縮減題量,豐富思維,延長學生在課堂上的有效思維時間。從某種意義上說,思維就是知識發生的經歷,是知識生產的過程,有時為了達成較為飽和的思維容量,無妨在知識呈現的容量上有所縮減,做到“刪繁就豐”,以做“減法”(題量等方面)來做“加法”乃至“乘法”(思維生成能力方面)。
具體到本節課上,“分擔教學”意味著減少“復制式思維”的發生,增加創造性思維的發生;減少直覺思維和動作思維的發生,增加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發生。在課上,學生在完善思維導圖的過程中,發散性思維很活躍,由《緩掃落葉》的新聞聯想到很多,如自然、鄉愁、顏色、美麗等關鍵詞或事例材料。學生思維也由表及里。長期下去,對學生多維思考、思辨思維等的培養將起到積極作用。
其次,內容教學,體現不同層次的分擔。
“分擔教學”強調讓學生分擔一部分教學任務,強調針對性,既保證面向全體,又兼顧提優、補差,達到普遍提高、全面培養的教學效果。
但無論如何,學生彼此在基礎知識、基本潛力等方面都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們有必要實行班內分層教學,在了解學生學習技巧、思維和記憶的發展水平以及知識面、日常生活狀況的基礎上,將學生分成包括三個不同發展層次的若干學習小組,設小組長、副組長、記錄員、報告員等若干名,明確小組分工。
如在上述閱讀分享課中,課前筆者對學生的作業進行批改,選取小組中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進行課堂展示,實現示范引領。在課堂回答環節中,對一般學生都能回答的簡單題目,筆者讓學生主動到黑板前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以調動所有學生回答的積極性,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將自己的思維發散開來。而完善思維導圖和寫作展示環節則略有難度,需要小組一起打磨。這時由小組長全面負責,記錄員負責記錄組員所講,報告員負責向其他組別的學生展示本組的成果??傊?,讓盡可能多的學生來分擔教師的教學角色及任務。
再次,錯誤糾正,實施不同步驟的分擔。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出現的錯誤,筆者把它分為“糾錯”“究錯”和“救錯”三個不同的步驟,由學生扮演不同角色,完成這三個步驟的教學組織和學習。
在“糾錯”環節,小組長分擔教師角色,檢查批改同組學生的思維成果。在“究錯”環節,小組成員和副組長共同探討錯誤原因和解決辦法。在“救錯”環節,小組成員向組長報告正確的答案和思維過程,記錄員負責記錄。
如在《緩掃落葉》一課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對小組的優秀作品進行遷移拓展,進行同類聯想,發掘材料的現實意義,實施了糾錯、究錯、救錯三個活動環節,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最后,課堂評價,嘗試部分評價任務的分擔。
“分擔教學”允許討論、互相補充、使用模型、查找資料,也允許“犯錯”,它把評價作為全面考查學生學習狀況、激勵學生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胺謸虒W”努力創設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教會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學生個體在互相貢獻、互相認同、互相包容的課堂評價活動中實現自我肯定、自我激勵和自我進步。
以片段寫作環節的評價為例,最初筆者的評價設計主要是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兩種形式。后來在實施過程中,有未能展示的學生主動提出對自己的片段作文進行自我評價,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在此基礎上,筆者馬上提議,增加組內互評以保證每個組員的成果都能得到評價和改進,之后由學生自己命題,設計下一次的片段作文。
在《緩掃落葉》一課教學中,小組評價主要關注學生課堂學習的結果,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教師評價則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的構成和發展。而自我評價可以更好地使學生關注已經掌握了什么思維方法,獲得了哪些進步,具備了什么潛力。同時,學生自己進行命題設計,則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習的自信心,檢測和促進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