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婷婷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 年版)》提出,學生初中畢業時英語課外閱讀量應達到15萬詞以上。[1]在初中英語各版本教材中,閱讀板塊都是英語教學的主要板塊。而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只靠教材中閱讀板塊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除了教材中的閱讀板塊,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發展學生運用學習策略的能力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一個途徑,是教學的一項內容,也是英語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2]
與教材里的單篇閱讀文本或節選閱讀不同,整本書閱讀需要教師計劃性地指導學生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好的閱讀策略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提高課外整本書閱讀質量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蘇州市中小學英語教學多年以來一直推行雙語閱讀,筆者以蘇州市教師發展中心推薦的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黑布林”英語課外閱讀系列為整本書閱讀材料,在所任教的班級進行了為期兩年的基于KWLSH 策略的整本書閱讀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將介紹KWLSH 策略的內涵、應用、實踐反思及需注意的問題,以期為初中英語課外閱讀教學提供參考。
KWL(What I know;What I want to know;What I have learned)模式由Donna Ogle 于1986年首次提出。這是一種認知策略模式,依據學生的認知需要,由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完成認知過程、實現意義建構:教師創設情境,激活學生腦中已有相關知識,喚醒學生積極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說出學習中的疑惑,引導學生反思所學。[3]
KWLSH 策略是筆者在運用KWL 策略開展“黑布林”英語整本書閱讀教學實踐中創建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對KWL 策略模式的拓展和延伸,旨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實現能力向素養的轉化。
KWLSH 由 五 階 段 組 成:(1)K( What I know)是回顧與分享階段。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回顧所閱讀課外書的相關背景知識,通過個體匯報、小組討論等方式,學生互相交流所知,互相吸取經驗,彌補自己知識上的漏洞,擴充知識容量。(2)W(What I want to know)是思考與提問階段。在這一階段,學生主動參與到閱讀中,根據興趣和知識水平提出疑惑,以及想要獲得的知識。教師可以將學生想要知道的閱讀信息記錄下來,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如何提 出 更 有 價 值 的 問 題。(3)L(What I have learned)是反思與評價階段。學生在學習后嘗試反思自己是否掌握了整本書的內容;教師要求學生用產出成果的方式,如口頭復述、撰寫報告、思維導圖、設計閱讀繪本等,檢測學生是否理解所讀內容(認知能力),檢測學生是否會準確地、有邏輯地表達所知內容(知識建構能力)等。(4)S(Share and still wanting to know)是分享與探究階段。一方面,學生對閱讀中形成的理解和獲取的知識進行梳理、歸納、整合后,才能以適當的方式分享給他人。另一方面是“仍想知”,通過分享閱讀成果后,學生對于閱讀文本有進一步的認識和興趣,便會主動進行再次閱讀,有助于發掘他們的學習潛能,激發學生深層次的認知。[4](5)H(How I can learn more)是延伸與拓展階段。在閱讀中教師指導開展一系列活動,如全班分享、小組討論、合作任務等,幫助學生完善鞏固認知的方式,此外,學生還可以上網搜索、去圖書館中查找等等來獲取信息。H 還可以表示在KWL 基礎上教師想要學生獲得更多知識(在原來基礎上的重構知識)的學習能力。
本文基于上外社“黑布林”初一系列叢書中的一本Fireball’s Heart,闡述KWLSH策略在整本書讀后教學指導中的應用。
在此階段,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回顧已經閱讀過的內容,通過對閱讀過程的回顧,對小說背景的介紹,對故事中出現人物的檢測,以及對文章整體大意的把握,把學生引入閱讀情境中,更好地有助于接下來的學習。
筆者首先展示學生閱讀時間的統計情況:Teacher’s report:Average time of reading the novel.結果表明,20%的學生能在1 小時之內完成閱讀,30%的學生能在1 個多小時內完成閱讀,此外有一半的學生讀完整本的時間是1.5小時。這個統計將為教師掌握學生的閱讀水平做出參考。
學生在此階段進行已知內容的分享:Share what you know.圍繞美國原住民的文化背景知識、故事主要人物關系、故事層次及大意等開展任務活動及檢測。對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復習回顧階段,幫助理清整本書脈絡,查漏補缺。筆者使用圖文結合的PPT 增強學生的視覺感受,有助于加深記憶,本環節設計了五個任務(見圖1),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入本課小說的閱讀情境,分層對學生進行檢測,同時將人物信息以板書的形式呈現。

圖1 K環節的五個任務
在此部分,學生在閱讀過整本書后,在已有知識基礎上,進一步地對未知內容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設計富有趣味性的環節,愉快輕松的課堂氛圍有利于啟發學生提出問題。此外,教師在課前也應該做大量準備,包括教師自己充分閱讀文本,跟蹤學生的閱讀情況,整理收集學生在閱讀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并進行統計,最后進行呈現:①Why do Chief Wise Owl and Chief Strong Buffalo bet? ②What does Chief Strong Buffalo say to his daughter?Why? ③Who gives the other tribe half of his horses in the end?最終任務交給學生,由他們進行小組討論得出答案。
通過四人小組討論,學生們交流了想法,獲取了更多與小說相關的內容。筆者根據學生反思的需要,結合小說敘事要素(who/when/what /how/why),按照思維導圖模版,采用小組合作完成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整體把握小說主要信息和基本內容(見圖2),完成后小組內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整本書小說內容,其他同學進行評價補充,若時間允許,可以讓學生進行復述展示。

圖2 L環節的思維導圖
在本環節中,學生需要自主參與回顧整本書小說內容,并用自己的方式將其重組構建,歸納總結,以應對教師的各種問題和要求。這實際上也是主題升華的部分,教師需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結合自身實際經歷,用自己的見解對小說進行評論,發表觀點。小組討論更能促進觀點的分享,溝通交流能夠使學生結合他人的想法進行對比比較,從而豐富自己的觀點,筆者設計以下環節(見圖3)幫助學生進行分享與探究。

圖3 S環節設計示意圖
在解決完整本書的所有讀后任務后,設計討論環節: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Fireball’s heart? What should we do in our daily life?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思考生活本身,從小說中能夠得到哪些啟發,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升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實際上,在整個讀后教學環節中,學生通過師生活動、生生交流獲取知識,而教師在此過程中的引導作用也非常重要。筆者為了檢測學習情況,設計了學生“幫助老師解答疑惑”的環節:What does Fireball’s heart mean in the story? 教師顛覆自己的角色,讓學生幫助解決問題。而這類問題通常滲透對整個文本的理解,答案是開放性的,這種方式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為了拓展學生閱讀的深度,筆者設計了一個環節:Write a follow-up passage about Dark Eyes.這個寫作任務具有挑戰性,學生可以通過對小說情節的理解,續寫“Dark Eyes”的故事,在課堂時間內未能完成的同學作為家庭作業繼續完成,學生可以通過書籍或網絡來獲取更多小說信息來幫助完成此拓展任務。最后,布置“Search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Native America.”作為家庭作業,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美國本土文化的了解與學習,從而更易于理解小說內容。
在英語閱讀課堂運用KWLSH 策略取得的效果比較明顯——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于教師反思教學現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品質,等等。但實施KWLSH 策略還要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教師應深度閱讀整本書,它將更有益于策略的實施。作為學生整本書閱讀的指導者、組織者、幫助者與合作者,為了更有效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閱讀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前進行深度閱讀顯得尤其重要。教師在深度閱讀后運用KWLSH 策略可以加強實踐與反思,在指導學生閱讀過程中設計更易于學生理解、實施、操作的活動,提高學生閱讀效果。
第二,課堂應采用多種評價形式,不斷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整本書閱讀內容較長,生單詞較多,為了避免閱讀過程的枯燥,教師在讀前、讀中和讀后過程中應注意課內及課外對學生的評價,引導學生參與評價,發現和分析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提倡自評和互評,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評價交流,促進學生不斷反思、取長補短、總結經驗,調控KWLSH 閱讀策略,真正地使策略服務于學生的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的提高。
第三,教師應意識到形成有效運用策略的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英語課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運用KWLSH 策略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回顧過往學習,提出新問題,探討解決方法,并進行自我評估,延伸思考到知識的更多方面。在以后的整本書閱讀KWLSH 策略的實施中,還要致力于定期開展多種形式的英語閱讀實踐活動,比如英語角、讀書交流會、專題報告會等有利于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