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梅 張 楨 羅曉紅 劉淑芳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人民醫院護理部,江西興國 342400
髖關節手術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多年臨床研究顯示,術中體位擺放與手術質量密切相關。側臥位是手術常用體位,能充分暴露手術視野,有助于加快手術進程且不影響患者生理代償功能[1-2]。這類手術對體位擺放的要求非常嚴格,體位擺放不當會增加患者肢體不適感,導致肢體神經損傷,甚至誘發壓瘡。在手術中使用體位擺放多孔板,可避免患者發生肢體酸痛、神經損傷等并發癥,保證手術效果[3-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興國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行髖關節手術的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探究體位擺放多孔板在側臥位手術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1月興國縣人民醫院收治的行髖關節手術的56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使用體位擺放多孔板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8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2例;年齡29~73歲,平均(60.34±3.15)歲;髖關節置換手術22例,髖臼骨折手術6例。觀察組中,男13例,女15例;年齡28~72歲,平均(58.57±2.35)歲;髖關節置換手術20例,髖臼骨折手術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的主刀醫生及麻醉師相同,未發生變動,主刀醫生年齡30~42歲,平均(35.26±1.32)歲,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共2名;麻醉師年齡31~43歲,平均(36.20±1.45)歲,學歷均為本科及以上,共2名。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患者精神狀態正常,能配合完成手術;②患者上肢活動正常,肢體感覺神經完好。排除標準:①拒絕參與研究者;②合并慢性運動損傷患者。
對照組、觀察組患者均由同一手術小組完成手術。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側臥位擺放,行椎管內麻醉后開始擺放體位。護士及醫生共同配合,讓患者維持健側臥位,健側上肢及下肢自然伸展,在健側身體下方墊軟枕,距腋窩5 cm 墊腋墊,雙側手臂自然彎曲,準備手托架放置上臂。準備大沙袋放置在腰背部兩側,術中若有需要在骨盆兩邊加上擋板,根據手術需要擺放下肢,準備梭形約束帶固定下肢。此擺放法需醫護共同配合,具有較大的勞動強度。
觀察組患者行椎管內麻醉后開始擺放體位,護士、麻醉師及主刀醫生配合完成體位擺放,使用體位擺放多孔板。多孔板上放置軟墊平攤,患者側臥在多孔板上,注意骶尾部、恥骨聯合處需使用專門的體位墊,將下肢用約束帶固定,并準備相應大小軟枕置于頭部及腋窩下方。患側上肢自然屈曲,擱手板與手術床緣通過鎖銷固定在一起,置于擱手板棉墊上方。手術床、面板長軸保持平行。T型支柱進行微調,確保患者肩寬與支柱相一致。骨盆處用活動孔梢調節夾持裝置固定,一人用手扶住患者,另一人用孔梢分別插入骨盆裝置兩側孔內,孔梢與皮膚接觸處用體位墊墊好。手術結束,只需將孔梢拔出,將患者平臥擺放在手術床上即可。
比較兩組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對醫生、麻醉師的滿意度。(1)圍術期指標。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透視次數及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縮短,透視次數及術中出血量減少,說明體位擺放有效果。(2)并發癥。統計兩組患者發生手麻、肌肉酸痛例數,計算總發生率。(3)患者對醫生、麻醉師的總滿意度。術后向患者發放問卷,評估患者對主刀醫生、麻醉師的滿意情況。醫院自制問卷調查表:①術中體位擺放:良好記為滿意,擺放合理記為較滿意,擺放不合理記為不滿意;②術后肢體酸痛、脹痛感:無記為滿意,稍有痛感記為較滿意,酸痛感嚴重記為不滿意;③詢問患者對手術時間長短的感覺:患者感覺手術時間短記為滿意,患者感覺手術時間較長記為較滿意,患者感覺手術時間長記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較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的比較(±s)
組別例數 手術時間(h) 術中透視次數(次) 術中出血量(mL)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28 28 1.58±0.21 1.02±0.15 11.482 0.000 7.25±2.01 5.23±1.01 4.752 0.000 185.45±20.12 118.34±22.14 11.87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觀察組患者對主刀醫生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麻醉師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對主刀醫生、麻醉師滿意度的比較[n(%)]
近年來我國高危行業種類增加,導致臨床上髖臼骨折患者逐漸增多,手術成為臨床治療的主要方式[5-6]。因各種原因致髖關節骨性關節炎繼發性股骨頭壞死患者及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逐漸增多,大多需要行髖關節置換手術。大量臨床研究顯示,術中良好肢體位與手術質量密切相關,患者手術期間需進行麻醉,機體受麻藥影響有所松弛,生理反應速度下降,血管、神經組織等代償中牽張力、壓力不平衡,易導致淺表神經組織發生損傷。神經外膜血管受到過度壓迫后,血管拉長變細,血液循環受阻,血流中斷,進而造成神經營養性退變,長時間維持此狀態會導致周圍神經暫時性麻痹[7-8]。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術中必須采取良好肢擺放體位,患者體位擺放到最佳狀態,既不會妨礙手術正常操作,又能保持機體正常的呼吸循環、神經功能。在本研究中,用體位擺放多孔板對患者軀體及肢體位進行固定。患者取健側臥位并在身體下墊軟墊,同時將受托板及手術床連接在一起,讓患者手臂自然彎曲,調節到最舒適狀態即可,置于受托板上后患者上肢肩背肌肉處于放松狀態,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9-10]。較之傳統側臥位,擺放多孔板側臥位應用在髖關節置換及髖臼骨折患者手術的優勢在于操作簡單,無需多人共同協作,將患者放置在手術臺上后,施術者及護士配合調整多孔板高低、角度即可;良好的肢體位擺放能有效保證上肢功能位的釋放,術中不會對患者上肢造成持續性壓迫,最大程度保證患者臂叢神經的穩定性,同時放松患者肩背部,主刀醫生更好下刀[11-12];充分暴露手術視野,避免上肢、下肢妨礙手術進程,縮短手術時間,主刀醫生能精準選擇手術入路,進而減少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透視次數、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主刀醫生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麻醉師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體位擺放多孔板在術中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可大幅節省醫護人員體力,迅速完成體位擺放后即可實施手術,且不用擔心術中患者自行變換體位,保證手術效果。總之要根據手術患者的具體情況來調整多孔板,進而使患者處于舒適體位[14-15]。
綜上所述,在側臥位患者手術中使用體位擺放多孔板,能顯著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及透視次數,術后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施術者操作空間更大,患者的滿意度更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