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思想蛻變的最后一步:老舍訪美的前奏、正調與余韻

2021-01-29 01:33:16茍健朔
社會科學動態 2021年9期

茍健朔

1924 年,老舍離國赴英。五年的英國生活體驗既刺激了老舍走向專業作家之路,同時也規約了他早期創作內容與風格的軌道。在異域審視中西文化,“思考民族文化和國民劣根性成為他創作的切入點”①,在族群區隔與民族主義思想的雜糅下,“老舍是站在國家民族的角度選擇、接納英國文化的”②。不可否認,異域經驗是老舍思想轉型的財富。1946 年,受美國國務院之邀,老舍與曹禺赴美進行為期一年的講學,而實際上,老舍一去就是三年有余。在美國生活的歲月里,無論是老舍政治的感觀,抑或是文藝的交流,都與其思想蛻變的完成有著莫大的關聯,而學界對此鮮少論述,尚有不小的補充空間。

抗戰結束后,如何建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國內知識分子紛紛通過自己的方式想象、構設、組織新中國形象。其中,游覽異國并進行文化上的雙向互動是很多知識分子想象新中國的經驗與策略之一。譬如,1945 年5 月至8 月,郭沫若受邀前往蘇聯進行“文化參訪”,他的《蘇聯紀行》就展示了蘇聯的烏托邦形象,并由此得出“中國應效法蘇聯”的明確主張。③1946 年,國家的出路與民族的興亡迎來新的階段,國內時局動蕩,政黨之間劍拔弩張,戰爭似乎一觸即發。在這種背景下,老舍積極主張建立聯合政府,反對內戰。他誠摯地告知民眾,“誰想用武力爭取政權,誰便是中國的禍害”,“發動內戰的,不論說得怎樣有理,我們也不能相信他”,“要認清,我們是國家的主人”④。這一時期,不僅僅是老舍,實際上很多有識之士都渴望民主政治的到來。在郭沫若、老舍、葉圣陶等人聯合發表的《中國作家致美國作家書》一文中,強調中美作家為人類謀幸福這一目標的一致性,希望美國作家發揮“如椽之筆的力量”⑤,為東亞的和平、中國的民主政治的前途,以及中美兩國人民悠久的友誼,采取明智而有力的措施。因此,建國與訪美,摻雜在政治與文藝的漩渦里,使得老舍的訪美具有著多維的面向。

一、前奏:對應的雙向錯位與罅隙

老舍赴美之旅還未開始,便陷入國家政治、社會實況與文藝訴求疊加營造的窘境之中。在國內,在他人眼里,老舍應美國國務院邀請進行為期一年的講學,是極其榮幸的,“作家老舍,去年應美國之邀,赴美講學,一般人目作無上光榮,老舍本人,也沾沾自喜”⑥。在文藝界,各類知識分子為老舍、曹禺舉辦了大大小小的歡送會。但動蕩不安的國家局勢還沒有得到有效的梳理,此時離國,老舍復雜的情感溢于言表:“無限相思腸欲斷,況當離國倍感增?!崩仙岬那樗家脖凰呐笥阉煊X。胡風回憶說:“看得出,他雖去美國,但并不覺多么得意,而是對剛勝利的祖國很是依戀?!雹叽送猓h赴異國,妻兒如何妥善安排,也是老舍念茲思茲的難題。臧克家回憶與老舍1946 年初在北方小館“天霖春”小聚時:“他面色有點沉郁,我心緒也不寧。國內局勢令人憂悶,別婦拋雛,遠渡重洋,心里是個什么滋味?”⑧由此可見,于公于私,國內雜亂的社會圖景都無法讓老舍以純粹的文藝家心態對這一榮幸歡呼雀躍。

對外來論,老舍赴美旨在輸出中國的文藝,訴說中國獨特的文化模式,與美國進行文化層面的互動。他強調:“中美兩國都有愛好和平的精神,中美兩國實在應該聯合起來。不過,要請各位注意的,我所說的聯合起來是沒有政治意義的,只是說中美兩國的文化要聯合起來,要發揚兩國人民愛好和平的精神?!雹徇@不僅是老舍一人的追求,也是眾多知識分子的愿景。1946 年2 月28 日,全國文協上海分會舉行會員大會,歡送老舍、曹禺赴美講學。老舍、曹禺、夏衍、戈寶權、葛一虹、葉圣陶、鄭振澤等70 多位知識分子濟濟一堂。在會上,鄭振澤便提出,“希望老舍、曹禺將中國人民生活的真實情況告訴美國人民,并希望美國作家們也派代表來中國”⑩,通過作家互訪以溝通文化。

總體上看,抽離政治意味的文化交流是老舍與曹禺訪美的目的。當然,所謂抽離政治意味,并非完全脫離政治,而是企圖擺脫政黨權謀的交杯換盞,凸顯文化的獨特意義。當時的情形下,中國知識分子既希望通過文化的方式介入時代與生活,通過異國民主經驗更好地改塑中國姿態,又準備以文化輸出中國形象,更新異國文化觀念中早已陳舊的中國印象。正如曹禺所說:“一方面向這民主國家的人民學習,一方面是要把一個現代的中國,一個正在變化的中國,告訴美國人民使美國人民真正認識中國,認識中國人民的真實生活?!?他慨嘆:“現在一般美國人是不真正認識中國人民的生活,美國出版的老舍的著作《駱駝祥子》一書,封面上所畫的中國人是有一根豬尾巴的?!?不過,知識分子“書齋式”的交流訴求只是不切實際的烏托邦圖景,他們純情的學術天真與美國政府的政治外交必然發生錯位與罅隙。正如司馬文森頗有遠見地說:“這一次被請,與其說是學術交流意義多,還不如說是政治原因多?!?

邀請老舍等人赴美的,是當時身為美國國務院文化關系司對華關系處文官費正清。而早在1942年12 月,費正清在提交給美國國務院的一份備忘錄中便強調,一味地介紹科學技術進而改造中國人的美國形象已陷入困境,他認為應該通過“藝術、文學以及戲劇等‘文化’介質來表達”價值觀念,并對那些具有創造力的人產生感染力?。因此,可以說美國政府只是欲圖將中國人預設為理想觀眾,與蘇聯進行意識形態的交鋒,看似純潔的文化交流實則早已被美蘇“前冷戰”的暗流玷污。

美國的政治外交權衡促使他們選擇了老舍。老舍以《駱駝祥子》聞名于美國文化界,在美國人看來,老舍在《駱駝祥子》中所體現的自由主義思想與美國政府鼓吹的民主似乎可以和諧的對接。趣味性與民主性并重的故事演繹也符合美國商業文化的標準模式。正如老舍回憶以前作品的讀者時這樣說道:“這時節,我還是為自己寫作,不過捎帶著要顧及讀者。這里所謂的‘顧及讀者’并不是我要給他們什么教育的意思,而是要迎合他們的趣味?!?老舍早期所秉持的“疏離政治”的文藝理念也與美國當時的文學現場不謀而合。老舍無黨無派的政治身份也提供給美國政府靈活的活動空間。1945 年,美國刊物《每月一書俱樂部新聞》?發表了許多對于老舍的評論,“不約而同地突出了老舍的自由主義立場”?,林語堂便在此發文,強調老舍作為個人主義者,“不能被劃分到任何派別”?。由此,政治與文藝似乎完成了雙重對位,老舍命中注定成為這場外交的“小白鼠”。

不過,正如曹禺所說,美國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國人現有的生活方式與作家的身世浮沉。首先,《東北日報》曾有這樣一篇滑稽的報導:美國出版界名人班乃塞夫曾在《綜合》雜志里刊載《駱駝祥子》節本,而班乃塞夫卻宣傳“寫包車夫的老舍是位為中國自由奮斗的不倦工作者,過去十年中,他的腦袋上有筆賞格。他的真身,對于這書的譯者和出版人都是一個秘密”?。其次,老舍的《駱駝祥子》雖然有一定的小市民趣味,但也折射出深刻的人道主義關懷。不過,因為譯者擅自改譯的原因,《駱駝祥子》美譯本中人性精神被大量消解,進而替換成為商業的油滑?。美國呈現的老舍形象已自然變形,早與老舍自我的期待視野相左。

此外,美國政府也不了解中國知識分子戰時的文藝理念轉變。他們眼中的老舍不僅是一廂情愿的霸權想象,還是早已消失于時代浪潮的彼時老舍。不可否認,老舍是以自由主義作家的身份步入大家視野,其早期的文學作品雖然也描寫勞苦大眾,不過更多是出于小資產階級的正義感,并寫出“對他們的同情,而不敢也不能給他們指出一條出路”?。這種“破”而不“立”的敘事手法在老舍的作品中無處不見,體現在多個主人公身上。譬如: 《二馬》中馬威的出走就受到民族反抗與身份焦慮的雙重影響,不過出走之后又指向何處,老舍啟蒙的邏輯則陷入娜拉式的困境;《趙子曰》中的趙子曰,其急速的轉型也有很大的商榷空間,第一次轉型的失敗,極大消解了小說結尾的意義走向; 《貓城記》中的“我”面對滅亡的貓國,只能選擇倉皇而逃;《離婚》中的老李能否真正忘了北平?罪惡的小趙是否只能由在野的正義進行審判?老舍沒有給出答案;《駱駝祥子》提出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卻也只是指出病癥,并沒有開出有益的藥方。

然而,老舍的文藝理念與創作追求經過戰時語境的打磨,已經有了質的蛻變,從自由主義的民主分子轉型為國家至上的抗戰先鋒?!袄仙峥朔嗽缙谑桦x政治的傾向,漸次以民族觀念和政治意識為他風俗文化型創作的副調。”?他早已擺脫知識分子的階級趣味,深切體會了民眾的苦樂,完成“北平之子”與“國家之子”的整合。在戰時語境下,如何創作通俗的文藝、如何真正扎根民間成了老舍的文藝追求。負責“文協”全面工作的他,強調“藝術通俗化這問題是今日迫不及待,急需解決的問題,因為廣大的民間宣傳是不能再延緩下去”?。他總結20 年來的中國文藝成就“只是像水上的一層油,并沒有在民間扎下根”,期望大家要學習魯迅的精神,“把水面上的油浸到泥里去,要為中華民族創造血的鐵的粗壯的文藝!”?他對于民間文藝的定義步步深入,對于通俗讀物的評價漸漸提高。在1938 年,他提出:“假若一方面我們制造出大量的通俗讀物,為軍民的精神食糧,另一方面有像《戰爭與和平》那樣偉大的作品出現,則分工共進,一則深入民間,一則光耀全世,橫豎俱備,本固枝榮,則抗戰文藝將為全民族展放燦爛之花,給世界文藝以新的建樹?!?如果說這個時候的老舍還只是將通俗讀物作為簡單的“精神食糧”而給予肯定,那么在1940 年,老舍感嘆:“寫通俗的文藝,俗難,俗而有力更難。能做到俗而有力恐怕就是偉大的作品吧?”?此處則無疑升華了通俗文藝的文學史地位。

不僅文藝理念,老舍的政黨意識也從抗戰初期的不介入姿態轉換成了積極參與的演說行為,在抗戰結束后的“建國”語境中更是達到一種嬗變。美國政府無疑是國民政府的靠山,而老舍卻對國統區進行批判性描寫,尤其以“陪都”重慶為主。不過,在抗戰時期,老舍筆下的觀念重慶仍舊是“精神堡壘”和“問題重慶”的雙重建構。盡管《殘霧》 《面子問題》描繪了群魔亂舞的官場現行圖,卻并不直接指向對國名黨的批判,暴露的只是阻礙抗戰的社會問題。?然而,在抗戰結束后,“建國”語境更為復雜,它所討論和關注的,是中國的新路,這自然要對舊路做出調整與否定,這不僅是民族的問題,也是民族內部的政黨問題、階級問題。于此,老舍的重慶形象變得政黨化,如《民主世界》發表在抗戰結束后,小說以金光鎮為背景,敘述了三個故事,構型了一個骯臟的社會。而關于金光鎮在何處,老舍的描繪頗有意味:“它的位置,是在重慶郊外。不過把它放在成都,樂山,或合川附近,也無所不可?!?在這里,金光鎮的地理坐標是處于同一政治歸屬的地理空間——國統區,金光鎮的“民主世界”則無疑批判國民黨統治下的黑暗生活,從中體現的,是老舍明晰的政治態度。

另一方面,老舍卻因負責“文協”的工作與共產黨人交往甚密。以周恩來為例,老舍抗戰初期是在周恩來的大力推薦下出來主持“文協”全面工作的,并與周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據老舍回憶,周恩來“使人感到溫暖,也從中汲取奮斗的力量”?。老舍的妻子胡絜青也回憶說:“這時期雖然老舍還在迷霧中徘徊,但他憑著一顆愛國的赤誠之心深深地為結識了這樣一位卓越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而自豪?!?此時的老舍,早已偏離美國人預設的形象軌道,生發二次錯位。

總而言之,無論是老舍對于赴美的期望與美國政府構型的交流本質,或是美國政府預設的老舍形象與老舍戰時政治思想、文藝理念的雙重演變,都出現了錯位與罅隙。雙向的齟齬證明老舍的赴美,并不只是單純的文化雙向交流,也是國家伐異、政黨糾纏與民族歸屬的外交訴求,同時也暗示了老舍與美國的貌合神離,這雜亂的前奏,早已預設了赴美的正調與余韻。

二、正調:政治、文藝的雙重失落與新中國的想象更新

“異國形象應被作為一個廣泛且復雜的總體——想象物的一部分來研究。更確切地說,它是社會集體想象物(這是從史學家們那里借用來的詞) 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對他者的描述(representation)?!?國家的整體意識形態促使異國想象的輸入總是帶有表演與功利的意圖,正如薩義德所說:“每一個歐洲人,不管他會對東方發表什么看法,最終幾乎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一個帝國主義者,一個徹頭徹尾的民族中心主義者?!?在現代語境里,西方視野中的東方形象往往充斥著野蠻、落后的文化符號,而東方想象中的西方國度常常是民主、進步的象征。這與其說是國家想象,毋寧說是制度與主義的憧憬,內在邏輯是民族主義正向或反向的沖動。然而,抗戰結束以后,建國的現實目的促使西方的遠景不能再是紙上青春式教育的樣本,更需要透表入里的分析與創化。于此,通過親身經歷,中國知識分子發現了美國民主光鮮亮麗的皮膚下早已腐爛的器官。如,1946 年馮友蘭赴美任客座教授,他在《旅美觀感》中就分析了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兩黨執政的弊端,并且以杜魯門與華萊士競選總統為例,揭露了表面上的民主選舉其實藏污納垢,早已預設了結果?。又如,署名“也非”的作家,肯定美國物質條件的確是“人間的樂土”,卻也指出了中國人共同的精神苦悶:“因為國際情勢的變動與國內政治經濟的紛亂,所以,在美國的中國人,都深深感到一種不可解除的苦悶?!?在美國,老舍的美國印象也得到更新,主要體現在政治與文藝兩個維度。

赴美以前,老舍心中的美國多顯亮色,延續了其早期的英式想象,他認為“美國的民主到底比別國更民主一些”?。同時,老舍的民族情思也時時發酵,他強調:“我們應當把我們的比較優秀的作品,介紹到國外去,使世界上知道我們的黃色皮膚下的血也是紅的,熱的,崇高的。”?1946 年3 月5日,正是抱著既宣傳中國形象又借鑒美國民主思想的雙重目的,老舍乘坐美巨輪“史葛將軍號”,離滬赴美。然而,還未到達美國,船上的生活便開始差強人意:“以為船上生活,一定富于美國式之趣味,結果則大失所望?!?老舍的美國之行正是以“大失所望”為開端,并浸沒至結尾。

對于政治的大失所望,離不開與國內時局的糾纏。40 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已是美、蘇兩國“前冷戰”的明爭暗奪,中國的建國需求與美國、蘇聯的外交策略不謀而合,中國成為“二者勢力角逐的場所”,“而中國內部的國共之爭,也為美、蘇間的意識形態分歧,提供了理想的接口”?。國家與政黨的對位,促使知識分子想象異國,也同時在審視國內對應的政黨。1946 年6 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對中原解放區進行肆意的進攻,標志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身在美國、渴望和平的老舍自然無法接受蔣介石反動政府的這一政治、軍事方針,對于國民政府的憎惡延伸在他的美國經驗中。據曹禺回憶,在一次集會上,有美國人提問:“你們希望美國政府如何幫助中國?”“此時,平素一向以溫和、幽默待人的老舍,突然極其嚴肅,以鄭重的態度對發問者回答:‘你們美國軍隊應該趕快從中國退出!’他的話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抗議?!?

將蔣介石與美國總統杜魯門相提并論,是當時中國愛國知識分子的共同策略。杜魯門對蘇聯采取“不妥協主義”,而作為競爭對手的華萊士早就預言:“你要把蘇聯看成敵人,就得在圍繞著蘇聯的一圈國家中去建立反蘇基地。那些地方的人民很多正在想改革他們的國家,都受著一點蘇聯的影響和鼓勵。美國踏進去,能合作者必是當地人民所不喜歡的政府。美國花了這么多錢,買到的不是自己努力的擴張,反而是蘇聯勢力的擴張?!?毫無疑問,華萊士的看法是正確的,中國與中國人民便是最好的例子,這在老舍身上也有所體現。1946 年9 月23 日,老舍應邀在雅斗(Yaddo) 居住一月,在這里他結識了作家石垣綾子與史沫特萊。石垣綾子回憶中的老舍曾多次批判蔣介石,如“蔣介石完全失去了民眾的信賴,正因為這樣,他對民眾的壓迫變本加厲了”?,老舍也進而批判杜魯門,強調“杜魯門總統偷學了蔣介石政策可惡的做法”?。老舍也曾與馮玉祥徹夜長談,將蔣介石與希特勒類比?,并不止一次將美國政府比喻為法西斯。由此看來,發軔于心的愛國情愫推動著無黨無派的老舍逐漸發生政治思想的轉變。如果說老舍在赴美前,盡管對于國民政府已有所失望,但依舊以建立聯合政府的愿望表明他對于國民黨與國家的某種同構聯想,希冀蔣介石反動派的回頭,那么此時老舍心中的火苗已被完全澆滅,國民黨的形象由此一落千丈。

如果說蔣介石與杜魯門的丑相促使老舍遠離國民政府與美國政府,那么與史沫特萊的相遇相識則催化了他與共產主義、無產階級產生共鳴。史沫特萊是美國作家,卻無時無刻不給當時的中國解放區與蘇聯作宣傳。老舍與她相遇時,她正在撰寫朱德總司令的傳記。老舍評價她“是既敢沖破一切網羅束縛的戰士,又是個多情的女子”?。在建國以后,老舍曾以史沫特萊自傳《大地的女兒》為題寫文追憶她:“在她的心里,沒有國籍的種族的宗教的成見。她熱愛世界上所有的勞苦大眾,她自己就是勞苦出身。她受過勞苦人民所受的壓迫、饑寒、折磨,所以哪里有勞苦人民的革命,她就往哪里去?!?毋庸置疑,史沫特萊的人格魅力浸染著老舍,史沫特萊高尚的無產階級世界主義促使老舍的政治思想踏上蛻變的最后一步,更新了老舍的新中國想象,由民主聯合政府轉向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政府,開始向往社會主義的新中國。

在文藝層面,前文談到,通過戰時的洗刷,老舍的身份已從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轉型為抗戰先鋒;老舍的讀者從“小市民和一部分知識分子”變為中國乃至世界的勞苦大眾,老舍與政治的隔閡也冰雪消融。蛻變后的老舍,認為“文字與風格配備著內容,不是文字與風格管轄著決定著內容”?。在美國,老舍更強調文藝“形式之美麗與完善,對于吾人遠不及民族與社會福利之重要”?,“如果能憑借我們的寫作,幫助鄰人撲滅火災,那么我們會比獲得諾貝爾獎金更加滿足”?。服務于勞苦大眾的寫作態度,促使老舍對于文藝批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強調:“批評使文藝清醒。批評的發展也必是文藝的發展?!?然而,老舍構型的文藝理念在美國卻沒有落腳的地方。如果說背道而馳的政治思想是意料之外的不速之客,帶有“闖入”的性質,那么文化層面的交流作為老舍赴美的目的,其對位的失敗則無形消解了老舍赴美的意義,以獨特的方式塑形了老舍的整體思想。

老舍秉持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對于外國人帶有西方視角的批判方式早有意見,他曾談到:“我頗有幾位交情很好的外國朋友。我可是得先說明白,雖然他們是好朋友,可并不是好批評者?!?在美國,老舍進行著文化苦旅,處處碰壁,與伊凡·金的恩怨官司便是最好的例子。伊凡·金在1945 年將《駱駝祥子》譯為《洋車夫》,譯本在美國盛行,“譯筆不錯,但將末段刪去,把悲劇的下場改為大團圓,以便迎合美國讀者的心理”[51]。結局的修改模糊了文本價值指向,早已引起老舍的不滿。此后,伊凡·金得寸進尺,將小說《離婚》的結尾又進行修改。對此,老舍終于忍無可忍,打起了官司,趙家璧在《老舍和我》中對此有所回憶:“這位善于竄改原作的伊凡·金先生,這次翻譯《離婚》,又把老李和馬少奶奶結成一對作為小說的結局。這使老舍怒不可遏,老舍和他鬧翻了。”[52]

作品改譯一案使老舍深切體會到了美國文藝界的虛偽與艷俗。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至上”腐蝕了文化產業,促使文藝創作變形,只一味遷就讀者的消遣趣味而忽略了作品真正的內涵,老舍對此多次批判。老舍感嘆美國的“戲劇、電影、文學等等通通與金錢發生了極密切的關系,所以與民眾完全脫了節,民眾從文藝上一點也得不到政治的啟發”[53]。老舍強調內容的重要,批判“美國的文藝作品是極講究形式的”,“一個有志于文藝創作的青年,在美國,要想把作品發表出去,是件極困難的事”[54]。老舍強調文藝的純潔與高尚,嘲笑“美國人搞文化,就跟做生意差不多。一本書出版,先得各方面大作其廣告,明星也能代你吹一通,戲院、藥店……都得有小廣告,再加上廣播,那才成。否則,什么書都別想賣”[55]。

文藝作品變成純粹的商品,成為商人把玩的游戲產物,在生意經面前,文藝的藝術性無關緊要,這種“藝術的失敗”是美國政治、文化、經濟共同作用的產物。在美國龐大的商業文化體系中,編輯與代理人的身份至關重要,甚至超越了作者。在老舍眼里,這正是惡循環產業鏈的重要因素。他在《美國的精神食糧》一文中,詳細地分析了美國文藝衰敗、溺亡在低級趣味泥沼中的根源:“作者必須按照編輯的心意去修改原稿”,“這樣,稿子改過不知多少次,編輯才點頭接受。此時,原稿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差不多已都刪去,可是從形式上看,它確是又緊湊,又整齊。幸而它的銷路不錯,編輯就到處聲明,他提拔了造就了一個新寫家……而作者往往只求維持生活,就抱住一個形式,一個內容,去死啃,忘了深入的反映社會各種現象的責任。”[56]而代理人又稱中間人,如果說作者的創作還多少包含文學性與藝術性的愿景,那么中間人的指導則完全與文藝理論劃清界限,而專注于“告訴作家怎么迎合編輯與讀眾的心理,和怎么使作品的形式與技巧更巧妙一點”[57]。老舍回憶曾在美國參加過一次大型文藝工作者會議,“我是抱著熱誠去聽些文藝理論、批評,與各專業報告的??墒?,我沒聽到任何理論與批評。大家所講的是技巧問題,聽眾們(買票入座) 問的也是技巧問題。提出最多次的問題是:怎么去找,到哪里去找可靠的代理人,和能不能代為介紹個代理人?這個會議簡直可以叫作代理人問題會議?!盵58]曹禺也回憶,在美國,作家討論的問題往往是“如何寫文章投編輯所好”、“作家如何找一個好的代理人(為作家推銷作品、保護作家權益的人)”[59]等問題。簡而言之,如果說編輯地位的凸顯促生了文藝的“商業快餐”,那么代理人則作為中介與催化劑,加速了“快餐”的“前仆后繼”,他們合力改塑作者,使其適應市場游戲,將文藝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逐一剝離,使形而上的構思過程換形為曖昧的機械生產。

總而言之,美國的文藝既無法啟發政治,又不能反映社會,它從生產到接受,都與老舍構想的文藝理念形成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在抗日戰爭時期,老舍盡管每日忙碌卻以此為然,并批評成都與北平的“從容”[60],而在美國,老舍卻抱怨:“美國生活以‘忙’著名,而弟等身體如重慶之舊汽車,必有吃不消者?!盵61]對于繁忙的旅程,他甚至感嘆:“不知如何是好,不知……整個世界仿佛到了末日。”[62]顯而易見,前后態度的差別取決于精神的愉快與苦悶。由此可知,對于老舍,政治與文藝而非物質,是評判國家形象與生活水平的兩項標桿。面對政治與文藝的雙重失落,老舍想象的美國很難出現亮色,這里的一切都被資本與法西斯的魔爪撕爛。他洞察美國資本社會的貧富不均:“有錢的是土皇帝,沒錢的只能住‘三不管’。有錢的操縱著地方自治,沒錢的白作美國公民?!盵63]美國所欲展示的民主面具被老舍摘掉,物質與精神的大相徑庭促使老舍發問:“好美麗的地方啊,可是自由,平等,博愛,在哪兒呢?”[64]

異國形象具有“言說他者”與“言說自我”兩種功能,美國社會的動蕩也成為老舍構想新中國的材料與參照。老舍一到美國便呼吁:“我們也要研究他們社會不安的原因,作為改進我們自己社會不景現象的參考。”[65]而國內城市上海的變化,則無疑契合老舍在美國經驗基礎上的新中國想象。上海作為中國最具資本性的摩登城市,與美國的資本社會處處同構,正如老舍后來所說:“上海這個城市過去是一個集犯罪、間諜、通貨膨脹等毒瘤于一身的地方。”[66]而“如今上海解放了,病巢正被一掃而空。就由此可知,共產黨完全可以掌握好、治理好全中國”[67]。以上海對位美國,最有效的改進方式終于通過共產黨的努力而顯現成效。因此,在美國的歲月,經歷政治與文藝的雙重失落,老舍不僅見識了美國資本生活的苦悶,開始遠離美國與對位美國的國民政府,而且國內解放的光耀與化解美國式危機的成效,促使老舍的思想再次升華,逐漸向往社會主義陣營,成為共產信仰者的一員,《鼓書藝人》的問世便是佐證。

1948 年至1949 年,老舍在美國期間完成了《鼓書藝人》,有識者發現,《鼓書藝人》是老舍思想轉型與創作變軌的發酵。首先,《鼓書藝人》的角色選擇與內容梗概表達了老舍對通俗文藝、民族形式的歌頌,以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故事題材作為小說的基本框架,是老舍文藝大眾化的又一次努力。其次, 《鼓書藝人》 的人物形象有了質的變化。一是由人民的苦難書寫轉向人民的抗戰描繪。縱觀老舍此前的長篇小說主人公,無論是馬威還是老李,無論是祥子還是祁瑞宣,他們都與時代、文化格格不入,老舍憑借人物所體現的,是“被侮辱與被損害者的災難”,他們各自性格上的缺陷在特定背景下被放大,小說所營造的,是無可奈何的悲劇。如果說老舍通過這些主人公所描繪的,是斗爭與逆行中的苦難,那么《鼓書藝人》中寶慶與秀蓮所傳達的,則是苦難中的斗爭與逆行。“小說不是以自甘墮落的唐老四一家作為主要人物,也不以善良正直卻又無所作為的窩囊廢作為主要人物,而以寶慶和秀蓮為中心,著重描寫了他們的渴望和追求,這就清楚地說明作家注意的重點已經從人民的苦難轉向人民的抗爭了?!盵68]二是革命者形象的新定義。在老舍以往的小說中,也不乏具有“革命者”意味的人物形象,無論是李景純還是李子榮,無論是錢默吟還是祁瑞全,他們或是老舍某種理想的訴說,或是某種理念的化身,不過他們也都是個人與個性的演繹,而《鼓書藝人》中的孟良則是集體革命者的典型符號,他宣傳抗日,與反動派作斗爭,他同情大眾、具有堅定的唯物史觀與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他堅信張文“他和他那一類人,終歸是會被消滅的”[69]。他以友善的態度引導、幫助方寶慶改良演唱方式、豐富新詞內容等。這種“引路人”模式是左翼小說、延安文學中標準的教育情節。有研究者指出:“《四世同堂》中關于錢默吟和祁瑞全的抗日活動的刻畫,前者帶著神秘色彩,仍擺脫不了中國傳統舊式俠客的特征,而后者顯得模糊不清,仍然保留著老舍不善于表現革命和革命者這一‘弱點’的痕跡。而在《鼓書藝人》中,老舍塑造了一個真正的革命者形象孟良?!盵70]《四世同堂》與《鼓書藝人》創作時間雖然相近,但兩部小說中革命形象的差異,無疑是老舍思想進行蛻變的最好證明。

三、余韻:國家與世界的“人民藝術家”

1949 年7 月2 日,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會上,周恩來總理真切地關心:“現在我們南北兩路大軍在這里會師了,只缺我們的朋友老舍先生,我已去電報,邀他趕快回來。”[71]1949 年10 月,老舍終于輾轉回到離別三年有余的祖國,新中國的迎接方式使老舍“感到家一樣的溫暖”[72]。他如此描繪自己的歸國旅途:“在短短的兩天里,我已感覺到天津已非舊時的天津;因為中國已非舊時的中國。更有滋味的是未到新中國的新天津之前,我看見了那漸次變為法西斯的美國,彷徨歧路的菲律賓,被軍事占領的日本,與殖民地的香港。從三藩市到天津,即是從法西斯到新民主主義,中間夾著這二者所激起的潮浪與沖突?!盵73]以美國、日本、菲律賓與殖民地香港的灰暗形象為參照,新中國的光明現狀更加深入人心,老舍的美國經驗生成的新中國構想與解放后的新社會形象實現完美的對接,而老舍的思想也伴隨新中國的變化完成了蛻變的最后一步。

老舍政治思想的最后塑形,首先來自對于美蘇、中國與中國臺灣的比較想象。如果說郭沫若是通過對蘇聯制度與主義的烏托邦想象而構建蘇聯形象,那么老舍便是通過批評美帝國主義而肯定與其對立的蘇聯與新中國,高呼“中蘇同盟萬歲”。老舍以美國小說《錦繡的城》為思考對象,寫有同名文章《錦繡的城》思考中蘇美的差異。在文中,他控訴了美國反動的政客與軍閥自以為是的狂傲心態,譴責美國資本家偏執與邪惡的宣傳目的,怒斥“他們寧愿茍安,坐視他們的政府日趨反動,也不肯想想新的辦法”[74]。在文章末尾他呼應題目,以美國“錦繡的城”為對照,描述蘇聯已經有了許多座美國人連想也想不到的錦繡的城,“那些城是由人民創造而屬于人民的。那些城不像美國都市那樣,富人住高樓大廈,窮人根本沒地方睡覺”,“我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也將建設起多少座錦繡的城,像蘇聯看齊”。[75]由此可見,在老舍心中,美國“錦繡的城”盡管是摩登繁華的,卻只是富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而蘇聯與中國“錦繡的城”是屬于人民的,是物質與思想并重的光明的集體之城,兩者相互參照,前者顯然相形見絀。

老舍也譴責美國政府與臺灣政府的狼狽為奸。在《勝利十年——勝利萬年》一文中,他回憶了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美帝國的橫行霸道:“你或你的兒女被美國的吉普車軋死應當是個‘光榮’!”[76]在舊中國,在美帝國主義與蔣介石政府的雙料壓迫下,“真使我們走到哪里都像走進地獄”[77]。在新中國,美國政府依舊支持臺灣反動派,老舍憤怒地發問:“中國人民弄不清楚美國政府為什么要反對北京的好政府,而支持臺灣的壞政府?!盵78]

老舍在此關于國家、政府形象的雙雙比較,證明了其堅不可摧的社會主義信仰與政治立場。不過,老舍并未以國家態度評判人民立場。對于美國政府與臺灣政府,他發出深切的批判,而對于美國人民與臺灣人民,則另構話語。1950 年,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排演了西蒙諾夫的《俄羅斯問題》,故事的梗概大致是這樣的:報界大亨馬菲爾遜服務于唯利是圖的華爾街主子們,企圖在國會選舉之前,出刊一本污蔑蘇聯企圖發動戰爭的書。他們找來了特派記者史密斯,想用3 萬美元收買史密斯,讓他來執筆構寫這個陰謀。而史密斯為人正直誠實,他在蘇聯游歷3 個月后,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愛好和平與民主的強烈意志促使史密斯仗義直言,真實地記錄蘇聯不愿戰爭的事實。結果是馬菲爾遜拒絕出刊。當史密斯欲轉投他處時,一些進步報刊也因馬菲爾遜的威脅而愛莫能助。史密斯窮困潦倒,他的朋友不幸喪命,他的愛人離他而去。老舍對于這則故事感受頗深,在《看了〈俄羅斯問題〉的彩排》一文中,老舍首先強調:“今天是我們須教育美國人民,而不是我們應當學習美國思想?!盵79]他希望“他們必須要認清,他們的民主主義只是一條美麗的幌子,他們的言論自由,只給造謠者以良好機會”[80]。此外,老舍又有真誠的鼓勵:“是的,我們相信,美國人民遲早會站立起來的,我們中國人民會和蘇聯人民以及全世界保衛和平的人民一起支援你們的!”[81]

對于臺灣人民,老舍無時無刻不在同情,他感嘆:“中國人民在解放前,身受其苦,深刻地了解美軍所至,必然帶來災殃。今天,我們的臺灣同胞還受著美軍的毒害?!盵82]以此來論,不同于一般將國家形象匹配人民信仰的狹隘民族觀念,老舍并不以進步的國家制度與社會情景為傲,他的眼界并未局限于中國人民的喜怒哀樂,也不止于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未來,而是更體恤仍處于水深火熱中的美國人民與臺灣人民。在建國以前,他身處遠洋卻心系祖國未來,建國以后,他身處新社會卻發散世界眼光,成為既是國家的,也是世界的“人民藝術家”。

“人民藝術家”的形象建構最直接地體現在老舍文藝觀念的最后改塑中。老舍與新中國的相遇是劇烈的化學反應,耦合成無限的創作激情。據胡絜青回憶,老舍剛到北京,家屬還在未解放的重慶,他便一人在北京飯店的旅館中“對著那面梳妝臺的大鏡子,趴在過矮的臺面上寫起鼓詞和相聲來了”[83]。在新中國的文藝建設方面,老舍積極投身于大眾文藝的創作激流中,開始著力創作鼓詞、相聲與話劇。不過,此時關于通俗大眾文藝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內容已與抗戰時期有所差異。在《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一文中,老舍詳細地敘述了自己文藝觀念的轉變,明確了自己的寫作方向。老舍對于通俗文藝的創作更加細致,他坦言:“在從前,我寫一篇一百句左右的鼓詞,大概有兩三天就可以交卷;現在,須用七八天的功夫。我須寫了再寫,改了再改?!盵84]老舍強調自己的思想必須加以改造,自己的文藝創作必須來源于新生活,新思想與新方法的韻味發酵在自己的新作品中,其中《龍須溝》就是可供討論的典型。

老舍憑借話劇《龍須溝》 獲得了“人民藝術家”的光榮稱號。《龍須溝》既表現了新中國對舊社會的改頭換面,也暗含了老舍新思想與舊啟蒙的對話。龍須溝是北京南城的一條臭水溝,“溝的兩岸密匝匝地住滿了勞苦的人民,終年呼吸著使人惡心的臭氣”[85],而《龍須溝》的創作來源于老舍對人民政府大力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感激與欽佩?!洱堩殰稀?的首要特色在于以溝的變化象征跨越1949 的北京形象,進而暗示共產黨與國民黨的美與臭、人民生活的美好與艱辛。在老舍以前的作品中,北平或北京形象盡管含有豐富的文化符號卻始終具有負面的意味,如《離婚》中的北平是灰色人生的聚焦場所,在《四世同堂》中北平閑散的風更是吹散了抗日的烈火雄心,與“精神堡壘”重慶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龍須溝》中所構繪的新北京,則清潔、美麗、明亮,它內在的藏污納垢似乎煙消云散。其次,《龍須溝》的人物形象也具有鮮明的新中國特色。狗子是惡霸黑旋風的狗腿、舊社會的混混,年紀輕輕卻游手好閑,類似于《趙子曰》中的趙子曰等人,狗子與趙子曰也都改過自新。不過,正如前文所言,趙子曰第一次轉型的失敗消解了其第二次轉型的意義,是老舍啟蒙邏輯與民族主義觀念錯位的顯形,缺乏真實的轉型動機,人物形象虛無化,對此,茅盾就曾評價說:“那時候,從熱蒸蒸的斗爭生活中體驗過來的作家們筆下的人物和《趙子曰》是有不小的距離的?!盵86]但狗子的轉型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與新中國形象的成形步步相伴,更顯藝術真實。黑旋風作為惡霸與《離婚》中的小趙同構,不過,小趙的惡行與國民政府沆瀣一氣,只能由水滸式的英雄丁二爺替天行道,而黑旋風則受到政府與人民審判,黑旋風的惡正是新政府所摒棄的。同樣為戲劇,抗戰時期,老舍在《殘霧》 《面子問題》 《歸去來兮》中所表現的是黑暗的大后方生活,而《龍須溝》中的新中國政府與政府官員則盡顯亮色,前后人物形象的差別演繹了老舍思想轉變的邏輯軌道。此外,瘋子形象是老舍精心構思的,瘋子的作用舉足輕重:“(一) 他是藝人,會唱。我可以利用他,把曲藝介紹到話劇中來,增多一點民族形式的氣氛。 (二) 他有瘋病,因而他能說出平常人說不出來的話,像他的語言:‘溝水清,國泰民安享太平。’等等。(三) 他是個弱者,教他挨打,才更能引起同情,也足說明:良善而軟弱是要吃虧的。”[87]簡要概括,瘋子的形象既為通俗大眾文藝進行宣傳,又有狂人式的象征與現實融合,更是勞苦大眾的一員。這個人物的誕生,是老舍追求大眾通俗文藝同時又保持藝術水準,更致力于表達新思想而努力的結果。以此來論,老舍“人民藝術家”的稱號實至名歸。

如果說追憶史沫特萊是老舍于政治觀念上的思想訴說,那么懷念馬克·吐溫則是老舍在文藝層面上的“人民藝術家”思想的發酵。老舍多次表露他對馬克·吐溫美國經驗的共鳴情感,被其文學作品與文學成就深深吸引。老舍贊揚馬克·吐溫“是一位杰出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評價其短篇小說《競選州長》描繪出一幅美國“自由競選”的經典喜劇,對“美國資產階級慣于吹噓的所謂民主、自由、平等更作了尖刻的嘲弄”[88]。此外,在老舍心中,馬克·吐溫還是一位人民作家,老舍認為“吐溫是站在美國人民這一邊,也站在全世界人民這一邊。當我們今天紀念他時,我們覺得他好像還站在我們中間,和我們一起進行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斗爭”[89]。因為與人民在一起,所以“他的許多作品反映了農民和礦工的疾苦,在晚年所作的《貞德傳》中,他刻畫了這個優秀女農民的英雄形象”[90]。通過回憶和評介馬克·吐溫,老舍既展現了自己的文藝理念,也同時為美國文藝界提供了創作的理路,更以溫和的形式表達了對美國人民的關懷與期望,從文藝層面凸顯了其作為世界的“人民藝術家”的諄諄教誨。

四、結語

老舍的赴美行程跨越了新舊中國的歷史更替,其文藝思想也通過異域體驗跨越1949,完成最后的蛻變,他赴美前奏與正調的曲折構型了其余韻的委婉悠長。有評論認為,“如果說二十年代中期老舍對英國資產階級社會模式和西方‘標準公民’的樣板尚有所欽羨,赴美國之前對美國‘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和‘物質文明’還多少抱有幻想,則三年多的海外生活,已使老舍對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糜爛,對它的社會生活的虛偽和殘酷看得格外分明?!盵91]如果說英國體驗促使老舍開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形象建構,那么美國經歷則幫助其完成了“人民藝術家”的身份轉型;如果說其他作家是在國內的黨派角逐中揣摩出政治與文藝的新方向,那么老舍便是在“以此為非,而覺彼是”的思維模式下走向新中國。

注釋:

①李榮秀:《走進新時代——試論若干現代作家建國后的心路歷程》,山東大學2009 年博士學位論文。

②黃宇:《從〈二馬〉看英國文化對老舍的影響》,《湖南社會科學》2003 年第2 期。

③?劉奎:《詩人革命家:抗戰時期的郭沫若》,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 年版,第317—342、317 頁。

④老舍:《我說》,《中原·文藝雜志·希望·文哨聯合特刊》1946 年第1 卷第1 期。

⑤郭沫若、老舍、葉圣陶等:《中國作家致美國作家書》,《中原·文藝雜志·希望·文哨聯合特刊》1946 年第1 卷第1 期。

⑥ 《老舍赴美大傷腦筋》, 《青島晚報》 1948 年3月3 日。

⑦胡風:《再返重慶(之四) ——抗戰回憶錄之十八》,《新文學史料》1989 年第3 期。

⑧臧克家: 《少見太陽多見霧》, 《新文學史料》1981 年第1 期。

⑨[65]老舍:《旅美觀感》,《書報精華》1946 年第18 期。

⑩?? 《歡送老舍曹禺赴美 上海文藝界聚會》,《解放日報》1946 年4 月2 日。

?司馬文森:《文化交流——關于林語堂和曹禺老舍到美國去說起》,《世界晨報》1946 年4 月2 日。

?費正清:《費正清中國回憶錄》,閆亞婷、熊文霞譯,中信出版社2013 年版,第234 頁。

??[84]老舍:《毛主席給了我新的文藝生命》,《人民日報》1952 年5 月21 日。

??轉引自孟慶澍:《經典文本的異境旅行——〈駱駝祥子〉在美國(1945—1946)》,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 年第5 期。

? Lin Yutang, Other First Readers Say, Book-ofthe-Month Club News, 1945(7).

? 《老舍在美國·駱駝祥子譯包車夫·美人對中國多隔膜》,《東北日報》1946 年9 月11 日。

? 《駱駝祥子》的美國譯者伊凡·金為了滿足美國讀者的審美趣味,擅自添加大量性愛情節并扭轉祥子的悲劇命運,構造了大團圓結局。原著“小人物”主題所折射的人道主義關懷被打折扣。

?楊義: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化類型比較》,《文藝研究》1987 年第4 期。

?老舍:《工作起來吧!》,《抗戰畫刊》1939 年第25 期。

?老舍:《在新都文化界紀念魯迅先生逝世二周年大會上的演講(摘要)》,《老舍全集》第14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195 頁。

?老舍:《一年來之文藝》,《民意》1938 年第30期。

?老舍:《未成熟的谷?!?,《新蜀報·蜀道》,1940年2 月5 日。

?在老舍抗戰時期的重慶書寫中,一方面,有《四世同堂》第一二部以及話劇《誰先到了重慶》、詩歌《陪讀贊》,將重慶比喻為“精神堡壘”,民族國家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有《殘霧》 《面子問題》 《歸去來兮》,描繪出重慶的各種問題,不過,在故事結尾,這些問題也都有了正面的處理。

?老舍:《民主世界》,《老舍全集》第8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431 頁。

??轉引自熊華源、廖心文:《周恩來在50 年代》,遼寧出版社2014 年版,第335、335 頁。

? [法]達尼埃爾—亨利·巴柔:《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象物》,孟華譯,參見孟華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版,第121 頁。

? [美]愛華德·W·薩義德:《東方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年版,第260 頁。

?馮友蘭:《旅美觀感》,《書報精華》1948 年第41 期。

?也非:《旅美雜感》,《清議》1947 年第8 期。

?老舍:《秋日讀書短記》,張桂興編注:《老舍文藝論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 年版,第476 頁。

?老舍: 《敬悼許地山先生》, 《文學月報》 1941年第3 卷第2—3 期。

?老舍:《駛向新大陸的途中》,《上海文化》1946年第4 期。

??[52][55]轉引自張桂興編:《老舍年譜》 (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年版,第524、530、540、551 頁。

?費孝通:《美國人的苦悶》,《知識與生活》1947年第8 期。

??[66][67] [日]石垣綾子:《老舍——在美國生活的時期》,夏姮翔譯,《新文學史料》1985 年第3 期。

??老舍:《大地的女兒》,《光明日報》1951 年5月6 日。

?老舍:《血點》,《大公報·戰線》1938 年12 月21 日。

?? 《老舍在美講演中國藝術真諦》,《益世報—北京》1946 年6 月28 日。

?老舍:《三函“良友”》,《老舍全集》第15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621 頁。

?老舍:《批評與偏見》,《聯合畫報》1943 年第24 期。

[51]老舍: 《〈駱駝祥子〉 序》, 《老舍全集》 第17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501 頁。

[53] 《老舍先生談美國文藝界情形》, 《大剛報—漢口》1950 年1 月17 日。

[54][56][57][58]老舍:《美國的精神食糧》,《北京文藝》1951 年2 月15 日。

[59]克瑩、侯堉中:《老舍在美國——曹禺訪問記》,《新文學史料》1985 年第1 期。

[60]老舍:《在成都》,《老舍全集》第14 卷,人民文學

出版社2008 年版,第206 頁。

[61]老舍:《致吳祖光》,《老舍全集》第15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613 頁。

[62]老舍:《致何容》,《老舍全集》第15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630 頁。

[63][64]老舍:《周末游園》,《新觀察》1951 年1 月10 日。

[68]樊駿: 《從〈鼓書藝人〉 看老舍創作的發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82 年第3 期。

[69]老舍:《鼓書藝人》,《老舍全集》第6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229 頁。

[70]韓宇瑄:《論〈鼓書藝人〉在老舍創作道路中的“變軌”意義》,《名作欣賞》2019 年第9 期。

[71]臧克家:《向老舍先生學習》,見孟廣來、史若平、吳開晉、牛運清編:《老舍研究論文集》,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177—178 頁。

[72][73]老舍:《由三藩市到天津》,《人民日報》1950年2 月7 日。

[74][75]老舍:《錦繡的城》,《人民日報》1950 年11月7 日。

[76][77] 老舍:《勝利十年——勝利萬年》,《人民日報》1955 年9 月3 日。

[78][82]老舍:《不趕走美軍,無從安居樂業》,《人民日報》1959 年6 月24 日。

[79][80][81]老舍:《看了〈俄羅斯問題〉的彩排》,《老舍全集》第17 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527、527、531 頁。

[83]胡絜青:《曲藝》,轉引自張桂興編: 《老舍年譜》 (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 年版,第563 頁。

[85]老舍:《我熱愛新北京》,《人民日報》1951 年1月25 日。

[86]茅盾:《光輝工作二十年的老舍先生》,《抗戰文藝》1943 年第3—4 期。

[87]老舍:《〈龍須溝〉的人物》,《老舍全集》第16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年版,第278 頁。

[88][89][90]老舍:《馬克·吐溫——“金元帝國”的揭露者》,《世界文學》1960 年第10 期。

[91]王家聲:《論老舍四十年代赴美國期間的思想發展》,《中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86 年第2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久久女人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精鲁鲁网在线视频| 久久情精品国产品免费| 小13箩利洗澡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欧美另类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免费AV网| 美女亚洲一区|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国产日本视频91|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青青草原偷拍视频| 日本成人一区|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午夜激情福利视频| 国产av一码二码三码无码| 青青久久91| a级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999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大片喷水在线在线视频|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巨熟乳波霸若妻中文观看免费 |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欧美精品1区| 中文字幕日韩丝袜一区| 久久久久青草大香线综合精品|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无码'专区第一页| 九色最新网址| 影音先锋亚洲无码|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 亚洲精品在线91| 色综合中文字幕|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国产视频入口|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Jizz国产色系免费|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伊一|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91丝袜乱伦|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аⅴ资源中文在线天堂|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国产成人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无码av超清| 成年人国产网站|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www网站| 蜜臀AVWWW国产天堂|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免费p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