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藏羌彝走廊研究綜述

2021-01-29 02:17:14
四川民族學院學報 2021年5期
關鍵詞:區域文化研究

蔡 威

(西南民族大學,四川 成都 610041)

“藏彝走廊”系費孝通1980年前后提出的歷史民族區域概念,后進學人不斷完善而成研究體系。隨著研究的深入,又有“六江流域民族走廊”“藏羌彝走廊”和“橫斷走廊”等稱謂。不論是費孝通最先提出的“藏彝走廊”,還是后來逐漸形成的“藏羌彝走廊”“橫斷走廊”,都是對這一區域的統稱。根據學界研究情況、通用稱謂、走廊的民族分布情況及歷史文化源流,本文統一使用“藏羌彝走廊”進行論述。

當前“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走廊的歷史、文化、經濟、宗教等方面的研究。“藏羌彝走廊”雖已提出了很多年,研究成果也很多,但是研究體系還不夠全面,主要局限在兩個方面:第一方面,研究的主陣地集中在四川、云南、貴州、重慶、北京等省市,但總體而言以四川為主。主要集中在四川大學、西南民族大學、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等。期刊論文發表的主陣地集中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藏羌彝走廊研究》《中華文化論壇》等學術刊物。第二方面,研究的內容較為局限,還未全面鋪展開來,涉及的面還不夠廣。研究視角集中在“藏羌彝走廊”之上,并沒有像費孝通所展望的那樣用全局眼光進行研究,點線面相結合,讓全國這盤大棋活起來。從全國來看現階段各走廊的研究還是各行其道,沒有很好地做到聯動全局,調動全棋。

“藏羌彝走廊”在民族研究、走廊研究、區域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石碩認為,對于中國民族學和人類學領域的研究來說,“藏羌彝走廊”研究是一種新視野和路徑,也帶來了活力[1]。但是,對于“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不能停留在“藏羌彝走廊”,而應將視角置于區域研究和全國的大格局之下。王銘銘認為,對于“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不能局限于西南,還要研究與其他區域的關系,這也不難看出“藏羌彝走廊”研究的重要價值[2]。鄒立波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民族走廊既是研究中國民族的理想場域,也是理解‘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關系的極佳場所。”[3]“‘藏彝走廊’自古以來就是藏緬語族諸民族南下和壯侗、苗瑤語族諸民族北上的交通要道和眾多民族交匯融合之所。”[4]57“藏羌彝走廊”見證的是這一區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動態,是對民族大遷徙大融合的真實寫照,對于民族文化研究,區域文化研究和走廊學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通過對“藏羌彝走廊”研究綜述,厘清研究脈絡,可供讀者借鑒。同時,作為多民族國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大格局之下,針對地域性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民族地區的建設精確把脈,進而推動全局發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的建設和民族文化旅游開發和學術研究,都會面臨一些挑戰與機遇,對走廊的綜述研究或有所裨益。

一、概念界定及溯源研究

“藏羌彝走廊”基于“藏彝走廊”提出并逐漸豐富而成。1980年前后費孝通就今川、滇、藏三省交鄰的由北而南走向的山脈、河流構成的橫斷山脈高山峽谷區,結合該區域的歷史文化稱之為“藏彝走廊”。“藏羌彝走廊”中藏語支、彝語支和羌語支這三大語支均有分布。“歷史上被華夏稱作‘羌’的人群,世代生息于華夏西部‘漂移的族群邊緣’上,他們的后裔因此散在今日羌、漢、藏及其他民族之中。”[5]不論是從考古證據、歷史源流以及語支分布文化流傳的情況來看,還是就族群發展體系來說,這一區域的羌文化都是不可忽視的。

“藏羌彝走廊”是屬于“歷史—民族走廊”性質的走廊。費孝通指出,“這個走廊正是漢藏、彝藏接觸的邊界,在不同歷史時期出現過政治上拉鋸的局面。而正是這個走廊在歷史上被稱為羌、氐、戎等名稱的民族活動的地區,并且出現過大小不等,久暫不同的地方政權。”[6]不論是沿用費孝通“藏彝走廊”概念,還是豐富后的“藏羌彝走廊”,或稱之為“六江流域民族走廊”,或“橫斷走廊”等概念都是這一地域地理、歷史、文化的全面概括。一直以來,學界沿著費孝通提出的“藏彝走廊”進行深入研究,后輩學人也在努力奮進。同時,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認識,產生了一些不同的意見。

對于“藏羌彝走廊”稱謂的界定和文化溯源研究,學界有不同的認識和研究角度。李紹明認為,“民族走廊是一個學說,藏彝走廊只是其中的一條,主要指地理學上的橫斷山脈地區。”[7]李星星從“藏羌彝走廊”范圍和走廊的道路兩個方面進行論述,就走廊的坐標、“藏羌彝走廊”的山川系統和費孝通意見作比較。又對“藏羌彝走廊”的“縱向道路”“橫向道路”進行梳理,最終呈現出“藏羌彝走廊”地理分布的大致情況。認為“藏羌彝走廊”在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自然通道,在五六千年前就已形成[8]。徐新建認為應采用“橫斷走廊”這一稱謂,“一是為了避免在族群稱謂上的年代局限,二是力圖使之與相應的自然生態結合,從而能在民族文化和族群地理上成為一個有機整體。”[9]“藏羌彝民族走廊”“藏羌彝文化走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1)參見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N]. 四川日報,2011-11-17(01);徐學書.“藏羌彝走廊”相關概念的提出及其范疇界定[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9-13.等概念則來自政府文件之中。不論是何種表述和界定,都是對“藏羌彝走廊”的深入研究。石碩認為,“藏彝走廊之所以被稱作‘走廊’,乃因其地處橫斷山脈地區,山脈、河流均為南北走向,地理上呈典型的‘走廊’形態,故成為一個天然地理通道。”[10]不難看出,走廊的地理、文化、歷史對于走廊的稱謂和概念造成直接影響。

“藏羌彝走廊”的概念及研究,從民族中來,最終要回到民族中去,“藏羌彝走廊”的研究要覆蓋大區域也要兼顧小范圍。李星星從宏觀上闡發對“藏羌彝走廊”的基本認識,認為要以更加宏觀和抽象的“中國民族走廊”的理論或者學說為指導,包括“藏羌彝走廊”在內的具體民族走廊的研究,才能得以全面深入的研究[11]。這對于“藏羌彝走廊”的理論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導性。“藏羌彝走廊”概念的提出,不僅意味著全國棋盤格局對“藏羌彝走廊”特殊地位的認定,同時也是與周邊其他地區區分開來,對其歷史、民族內涵的特殊價值的肯定[12]。陳自升、張德華認為,從藏羌彝地區的族群關系和縱向歷程進行考慮,用族群名稱命名這條走廊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樣的命名遮蔽了該地區的弱小族群[13]。“藏羌彝走廊”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一個縮影,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的一個突出案例,需要做好大區域和小范圍的綜合研究。對“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不僅是學術研究,更要為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服務。現階段“藏羌彝走廊”概念的界定及走廊的發展脈絡、區域范圍、價值研究等仍是熱點。

二、歷史地理研究

除“藏羌彝走廊”概念界定和稱謂研究之外,歷史地理研究所占比重較大。“藏羌彝走廊”命名源自歷史—民族基礎,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背景形成了“藏羌彝走廊”獨特的地理文化,也是這一區域的魅力所在。

“藏羌彝走廊”的歷史地理研究,很多是從考古學的角度進行溯源,或者結合歷史地理背景進行分析。趙心愚認為,“藏羌彝走廊”古代通道存在三個基本特點:走廊的古代通道數量多,相比中南北通道更重要,一直處于變化之中(2)參見趙心愚.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幾個基本特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3):76-79;趙心愚.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基本特點[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24-25.。“藏羌彝走廊”不僅是一條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而且還是一條見證政治變化、人口遷徙的走廊。冉光榮對自然環境進行梳理分析認為,“總體而言,藏彝走廊自然環境殘酷,多種災害重復交替”[14]。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和區域發展模式,如藏羌碉樓、方言文化、農牧業發展模式等。石碩認為,“藏彝走廊新石器文化乃直接淵源于甘青地區,是甘青地區新石器文化向南發展形成的一個系統。”[15]地理環境對文化有發展、約束也有保護的作用,李星星認為“藏羌彝走廊”的地理條件影響了本波文化帶的形成[16]。政治因素影響地域文化發展,隋唐時期吐蕃的崛起對于“藏羌彝走廊”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曾現江認為,很多小部落或盤踞于“藏羌彝走廊”的部落群實際上成為了吐蕃和唐之間的一個中間地帶,其特點是遼闊而薄弱[17]。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等因素都會對區域發展產生影響,“藏羌彝走廊”作為一個民族遷徙頻繁的地域,文化自然也是異彩紛呈的。

不同歷史階段,“藏羌彝走廊”呈現不同的經濟文化面貌,走廊內的不同地域也會有不一樣的文化表達。李正元認為,小姓羌族在與藏族互動的過程中借用了藏族的羅達形式,在羌寨原有家庭結構和農業互助基礎上,“再造了一個地緣性的社會組織”[18]。民族的交往互動中借鑒的文化對借鑒者原有的社會體系產生影響,也會有異于源文化的表達。袁曉文主要從多續族群藏族文化認同的角度出發,對作為藏族認同儀式的藏族年進行梳理,對“藏歷年”進行釋義,對藏歷年的象征意義、藏歷年與安寧河上游藏族各支系的認同進行探析。“這些民族或族群的社會文化具有自我保護及發展的頑強性。”[19]權新宇認為,“知瑪”是白馬人生存需要而創造的[20]。李錦從歷史人類學的視角對“藏羌彝走廊”北端山地居民的政治與文化選擇進行論證,從斯科特在研究東南亞山地時提出的贊米亞(Zamia)的概念出發,對“藏羌彝走廊”北部山地的具體地域環境和文化環境進行大致概述。認為在二元對立的關系中容易使人們反思文明和野蠻、中心與邊緣等慣性思維帶來的限制,同時也將復雜區域簡單化了[21]。復雜的歷史地理背景是“藏羌彝走廊”多元文化的基礎。

族群的交往、交流、交融,體現出來的不僅是地域民族關系,更是區域特征和地理文化的綜合影響。李錦基于“藏羌彝走廊”的民族文化和生態形式進行分析,認為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淵源造就了“藏羌彝走廊”獨特的民族文化生態單元[22]。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對“藏羌彝走廊”的影響,在人們的身份認同中也有體現。白志紅以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藏回”為研究對象,認為“文化實踐只是‘藏回’認同的一個表層依據”[23]。在民族的交流互動中雖有不同情況,更多是相互包容發展。韓正康、袁曉文從族群互動的視角來看,多續藏族與漢、彝民族的接觸與影響,以田野調查和歷史文獻的方法進行研究,探析多續藏族多元認同的發展和民族認同的強化,以及與多族群互動的關系[24]。李紅春、馬滔對“藏羌彝走廊”族群關系的研究中,認為“多元與共生是藏彝走廊的兩個特征,多元是事實,共生是機制。”[25]“藏羌彝走廊”是一個人群、經濟、文化等流動性較強的民族走廊,民族交往影響文化發展也影響民族認同。石碩認為,“藏羌彝走廊”多民族交往具有,“一、主觀上民族觀念淡薄、民族界線模糊;二、文化普遍持包容態度,使各民族在文化上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突出特點[26]。交融互動具體表現為區域內的生產生活認同,并不會存在過多的區分。段渝認為,最初遷徙加入“藏羌彝走廊”的氐羌系和濮越系族群,由于族屬相同,文化相近或許還有一些親緣關系,所以他們較容易交流、溝通和互動[27]。“藏羌彝走廊”某些文化不具體歸屬于某個民族,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均有體現,大部分則獨具特色。“藏羌彝走廊”屬于“歷史—民族走廊”類型走廊,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走廊的形成奠定地緣基礎,歷史上頻繁的族群遷徙使得“藏羌彝走廊”形成不同的文化格局。

三、民族文化與文化保護發展研究

“藏羌彝走廊”位于橫斷山脈地區也即六江流域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形成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同時呈區域分布,最終形成多元文化格局。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這一特征也正凸顯出“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之美。“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如歷史地理、舞蹈藝術、建筑藝術、宗教文化、文化發展路徑等,不同類別的文化相互交叉也彼此獨立。因文章篇幅有限,此處以宗教文化和走廊文化保護發展兩個方面的研究為例進行梳理。

古代頻繁的民族遷徙和商業貿易往來,讓不同的文化在“藏羌彝走廊”這片土地上繁榮共生,如宗教文化就極具特色。“藏羌彝走廊”有本土信仰與外來宗教的影響,也有融合共生的宗教文化。楊曦帆對一次“羌姆”儀式的音樂分析,認為“以樂舞為內容在感官上具有‘祭祀神靈’之神秘性以及樂舞本身的‘娛人性’的羌姆,是整個‘藏彝走廊’中大渡河、岷江流域嘉戎藏區宗教儀式的一個共同特點。”[28]地緣和血緣關系對民族文化產生重要影響,地方巫俗文化或本土宗教文化會通過一定的文化形式展現出來。外來文化會影響本土文化甚至改變本土文化,“藏羌彝走廊”不同民族、區域的宗教文化就有不同的呈現。秦和平、張曉紅認為,天主教在走廊的傳播活動,增加了走廊的中西方文化和宗教文化的交流,也為走廊留下了特殊的歷史記憶[29]。具體的文化交往中沒有誰取代誰,應是相互交融借鑒的過程,當地民眾也有自我選擇性,但傳統文化仍是民族文化的主流。王菊從敘事學的角度對“藏羌彝走廊”諸民族英雄傳奇的敘事進行解讀,認為英雄傳奇故事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其中也體現出“藏羌彝走廊”各族人民的英雄神話要素——他世界(物世界)[30]。不同民族相同或相近的民族英雄傳奇敘事,正是對這一區域民族同根同源的最好證明,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體現。鄧宏烈基于“藏羌彝走廊”的民族文化背景,在系統梳理羌族的宗教文化遺風的同時,對羌族其他民族的關系淵源進行探究,認為白石神進入羌人生活的核心地帶,構成了人神共居的神圣空間[31]。“藏羌彝走廊”上的民族文化崇拜有不一樣的方式,卻是文化最集中的表達。權新宇、蒲向明認為,白馬藏族的白馬老爺信仰是跨地域信仰圈的形成,具有族群邊界的建構功能,社會記憶功能[32]。“藏羌彝走廊”的地理環境,使得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元格局。王海燕通過對“藏羌彝走廊”“毒藥貓”信仰的實質、走廊內的邪神信仰的多元化和不同小區域的邪神信仰進行梳理,認為當人們在生活中遇到危機時會反思自我,探求文化的本真。”[33]“藏羌彝走廊”邪神信仰的多元化是民族文化多元化的具體體現,也是地域巫俗文化和天人觀的呈現。石碩、鄒立波認為,藏文化“形成了同當地本土信仰及文化共存、共融的局面”,構成了以藏傳佛教為核心的藏文化圈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時加深了“藏羌彝走廊”文化多元性的特征[34]。李正元基于田野調查進行研究,認為松潘羌寨守護神空間存在“塑造村寨空間和社會關系”“表達族群空間分布記憶”兩類文化建構[35]。陳東、袁曉文基于“藏羌彝走廊”東緣安寧河流域多續藏族信仰的田野調查,認為在該地有不同的文化信仰,但是這些信仰之間是雜糅兼容、并行不悖的高度和諧包容的狀態[36]。李衛青認為,道教作為中華本土文化對走廊民族民間信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37]。同源同流、共生共長、共同文化、各具特色、多元一體是“藏羌彝走廊”的特征,就宗教文化來說,本土信仰和外來宗教文化信仰都對“藏羌彝走廊”文化產生不同的影響。

走廊是地理概念上的走廊,也是民族和文化概念上的走廊,地理環境相對穩定不變,但是文化則是相互影響的。“藏羌彝走廊”的多元文化保護與發展是走廊研究的重點,學界對文化深入研究的同時也在探求保護與發展之道。周冰琦、程勵對“藏羌彝走廊”的民族音樂遺產進行梳理,如《格薩爾》史詩、樂舞(民間樂舞、宗教樂舞)以及其他獨特的民族音樂種類。對于“藏羌彝走廊”民族音樂的保護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現階段民族文化的同化嚴重,且過于商品化,在通過文旅發展促進文化和民族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保持民族文化的本真性[38]。“藏羌彝文化走廊”是民族交往的結果,陸剛認為在大涼山地區,爾蘇藏族和彝族存在很多相同的文化現象,這是由于兩個民族的相互交融、碰撞、吸收、交流、涵化的結果[39]。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需結合特定區域文化,尋求不同文化的交融發展路徑,才能實現區域長效發展。李軍認為,對于岷江上游的保護開發可以參照歐洲文化走廊開發的經驗,以旅游業帶動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而推進整個地理文化帶的全面發展[40]。藏羌彝文化的保護開發需要借鑒先進經驗,也要整合獨特的文化。袁姝麗認為,要想構建“藏羌彝走廊”的民間手工藝文化走廊,就要突出走廊的獨特性,“該廊道的獨特性在于:一是,核心構成資源的獨特性……二是,區域的獨特性……三是,示范性、參與性與一體性。”[41]多元是“藏羌彝走廊”文化的特點,也是尋求文化發展的密匙所在。孫勇、孫昭亮認為,從一般的邊疆學研究視角來看,“藏羌彝走廊”的研究,是一個在中國形成過程中,綜合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等社會因素而成,構成一個多民族互動內部自治并支撐國家發展的特殊地帶[42]。推動“藏羌彝走廊”的旅游開發同走廊的文化保護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實現文化保護發展。《貴州民族研究》2020年第9期刊發了“藏羌彝走廊社區文化建設”專題研究文章五篇,都關注“藏羌彝走廊”的少數民族社區文化的建設研究,著眼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村落的旅游開發、民間藝術探索等主題,對“藏羌彝走廊”的社區文化建設展開討論,并就不同的專題提出保護或開發建議(3)參見楊福泉.略論藏羌彝文化走廊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J].貴州民族研究,2020(9):31-40;王俊.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民族特色小鎮文化保護傳承與開發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0(9):41-47;劉婷.旅游空間再造與傳統村落的文化適應研究——云南省怒江州百花嶺村的研究案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0(9):48-56;習建勛.從變遷到調適:災后四川理縣蒲溪溝羌族村落羊皮鼓舞文化的現代轉型進路[J].貴州民族研究,2020(9):57-62;和璇,閆春鵬.納藏族群認同與藝術邊界構建研究——以納西族勒巴舞為案例[J].貴州民族研究,2020(9):63-68.。“藏羌彝走廊”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是當下的一個研究重點和地方發展的迫切需求,如何促進走廊文化保護發展值得不斷探究。

四、經濟社會狀況及發展研究

“藏羌彝走廊”現階段經濟發展研究,主要表現為對區域經濟發展個案進行分析,對歷史發展脈絡進行梳理,更多關注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同時也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一些發展建議。但沒能很好地與國內的走廊學研究和周邊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結合起來,走廊整體研究還存在自說自話的情況,這是不足之處。

“藏羌彝走廊”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格局,受到傳統因素的影響,地理環境對這一區域的經濟發展社會建設也產生重要影響。李紹明認為,“藏羌彝走廊”上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遺存豐富,為適應自然環境,不同的地域會有不同的生計方式,如農業、牧業、漁獵與采集經濟等,傳統手工藝乃至商貿交換形式也各具特色[4]68-69。“藏羌彝走廊”在歷史上就是一個民族大遷徙的主要通道,民族之間的交往頻繁,商貿發展更是由來已久。從這個角度切入,可以推及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從經貿往來將這一區域、全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納入研究體系,必將產生更高的學術和現實價值。李燦松、周智生對白族商人商貿的中轉站問題進行梳理,認為白族商人在“藏羌彝走廊”之所以是持續活躍的,主要和歷史的路徑依賴和手工業技術的創新性繼承和發展、地緣以及人際交往圈的影響有關,自身誠信的因素讓白族商貿一直處于活躍狀態[43]。“藏羌彝走廊”獨特的地理環境也形成了不同的小區域空間,區域經濟多樣性是其特征。古代的開發政策,人員的流動遷徙,對“藏羌彝走廊”的經濟生產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藏羌彝走廊”地區的發展建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對于“藏羌彝走廊”的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與以往的對比研究也將成為一個研究重點。

“藏羌彝走廊”具有重要的地理戰略地位,是重要的商道,也是一條國際通道,區域內部的經濟發展模式有共性也各有特色。段渝將研究視角置于“藏羌彝走廊”的南北走向,梳理了走廊的南北走向歷史貿易軌跡,認為“藏羌彝走廊”溝通南北絲綢之路,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東西方國際走廊[44]。周智生認為,民族人口的遷移促進了族際經濟聯系,民間的物物交換和商貿交流成為族際經濟聯系的紐帶,以商貿集市形成的發展則引導族際經濟聯系,“藏羌彝走廊”各民族之間的經濟互動共生則是族群互動經濟互動的結果,同時也促進了人群的交流,族際的互信互融,這也是民族間團結和諧關系的一個重要方面[45]。人群的互動與經濟交流,促進人群的交往互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也存在族際關系的不和諧對經濟發展的影響,這一問題的分析研究,對于把控“藏羌彝走廊”的民族經濟發展史,制定特定的經濟文化政策是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孫昭亮、孫勇認為,“藏羌彝走廊”各族群與其他族群在物資上的互通有無的過程促成了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的交融[46]。任福佳對盛行于清朝而衰落于民國時期的鍋莊貿易進行研究,對漢藏交界地帶的一種商貿形式所體現的社會文化和民族關系角色和對貿易興衰的社會背景進行了論述,認為貿易的進行滿足了各方的物質需求,同時滿足了人們的心理需求維護文化生態的平衡,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機制[47]。經濟與文化的發展建設是雙向互動的,古代的商業貿易往來促進當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當下促進文化發展,推動文旅開發將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才是走廊未來的發展之道。

現代社會的建設和經濟發展需要抓住多元民族文化特色,從區域內部尋求發展路徑,結合地域實際進行經濟建設。羅良偉認為,在“藏羌彝走廊”這樣的特殊區域,建設山水型的旅游城鎮是當地城鎮化建設的必然選擇[48]。王峰、周智生認為,“藏羌彝走廊”的研究在區域民族經濟,特別是多民族經濟領域中的共生研究及個案分析還比較薄弱[49]。區域共生經濟需要外力驅動而非自身行為,對“藏羌彝走廊”多民族經濟共生的正向環境關注,更要注意反向環境和中性環境。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把握“藏羌彝走廊”經濟發展的雙重力量,才能更好地促進區域多民族經濟共生發展。周智生、緱曉婷認為,“藏羌彝走廊”多民族經濟共生關系的實現基于走廊的共生環境,因為自然環境與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50]。抓好共生經濟發展,才能促進共生環境建設。社會經濟是社會發展和區域關系的體現,鄧川壩打賨是經濟關系下族群互動與社會關系的展現,這一現象也可以作為“藏羌彝走廊”及茶馬古道研究中民族經濟、民族關系研究的重要著眼點[51]。社會經濟發展亦是洞悉文化的窗口所在。李燦松、周智生認為,族際在流動中互動的經濟運行模式,政府可以在多民族聚居區進行鼓勵和引導促進族際交流,這也是解決西部地區經濟建設和實現新農村建設的新思路[52]。“藏羌彝走廊”歷史上的族群大遷徙,使得這一地區自古以來對外對內交往都很頻繁,這對于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受氐羌民族的南遷和古代中央王朝的舉措和茶馬古道的影響,“藏羌彝走廊”地區經濟交往呈現不同程度的發展。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小區域環境發展模式都可供“藏羌彝走廊”經濟社會發展建設借鑒,從內部尋求區域發展可能性和發展路徑更符合地域實際。

五、結語

當下關于“藏羌彝走廊”研究,已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逐年增加,但不同的學科領域側重點不一樣,造成學科體系研究不均,走廊內部區域研究不均等問題。從公開發表的學術成果來看,學術期刊論文比重最大,也出版了很多關于“藏羌彝走廊”研究的著作。從“藏羌彝走廊”研究的年份分布來看,不同的年份和時間段研究的成果和程度是不一樣的。現在“藏羌彝走廊”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還沒有形成成熟的研究體系,更不用說“藏羌彝走廊”研究體系的形成。

當前的研究中,學界對于“走廊”的概念界定還沒有達成共識,“藏羌彝走廊”“藏彝走廊”“橫斷走廊”等在學術研究和相關的報道中都不同頻次的出現。關于于走廊稱謂的討論和界定問題,今后仍將是“藏羌彝走廊”研究的一個方向。就現有的研究成果來說,當下對于“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主要是歷史地理類研究、文化藝術類研究、經濟社會類研究。在這幾類研究中,有不同的學科視角,從地理學、歷史學、考古學、語言文字學等角度進行研究。當然,這只是一個粗略的劃分,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看法,其他學者也會有不同的認識。

“藏羌彝走廊”今后的研究,或需要建立起一種較為統一的概念體系,促進“藏羌彝走廊”的研究。需要促成走廊的區域和稱謂界定達成一定的共識,雖然有不一樣的視角和聲音更利于“藏羌彝走廊”的研究,但是對于構建“藏羌彝走廊學”或稱之為“藏彝走廊學”體系,仍需要我輩學人沿著先學前輩的足跡不斷前行。在不斷深入的研究中,完善“藏羌彝走廊”研究體系,增加不同學科的學術積累,把論文寫在“藏羌彝走廊”上,在做好學術研究的同時發揮出應用效益。在已有的“藏羌彝走廊”研究基礎上,逐步擴大對這一區域的旅游開發研究,深化對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的認識,推動走廊的旅游經濟發展。要做的不僅是對“藏羌彝走廊”區域的劃定和稱謂達成基本共識,或自成不同的體系推進“藏羌彝走廊”的深入研究。更要抓好“藏羌彝走廊”整體研究,推動和其他走廊的聯動研究,同時也要抓好走廊中一些還未被重視的小區塊和小族群的地理文化、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既要做好“藏羌彝走廊”整體研究、局部研究,也要做好區域研究、走廊學研究、全國視野研究,將“藏羌彝走廊”這個區域的棋盤“做活”,為全國整體棋局、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局服務。要全面探索“藏羌彝走廊”這座文化寶庫,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猜你喜歡
區域文化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誰遠誰近?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域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久草视频| 国产视频你懂得|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欧美一区福利|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57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欧美a在线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一级黄色网站在线免费看|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在线视频福利资源站| 天堂av综合网|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有专无码视频| 欧美日本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99免费视频观看| 91色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91av在线|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91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又黄又湿又爽的视频| 国产区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尤物| 国产91特黄特色A级毛片|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 日本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91原创视频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蜜芽| 夜夜拍夜夜爽| 国产粉嫩粉嫩的18在线播放91|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a亚洲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后式a一视频|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日韩不卡免费视频|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香蕉网久久|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88av在线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免费午夜无码18禁无码影院|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99福利视频导航|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色香蕉影院| 国产免费a级片|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9191精品免费观看| 日韩高清无码免费|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日日拍夜夜操| 在线va视频|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18禁不卡免费网站| 毛片手机在线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色综合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