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東梅
(武漢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湖北 武漢430070)
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的歷史性時刻,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1]百年征程百年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從擺脫貧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整整奮斗了100年。百年來,經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堅持不懈的探索和接力奮斗,實現了從擺脫貧困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飛躍。回望中國共產黨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奮斗征程,梳理黨在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關于小康社會的重要論述及其發展脈絡,總結基本經驗,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擺脫貧困、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作為自己的初心與使命。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的第一個綱領就提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1](P1)黨的二大指出:“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如果貧苦農民要除去窮困和痛苦的環境,那就非起來革命不可。”[2](P131)中國共產黨積極領導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土地革命斗爭,打土豪、分田地、減租減息、休養生息。這一系列政治綱領和舉措,不僅激發了廣大人民的革命積極性,而且有利于改善貧苦人民生活。
1949年,剛成立的新中國是一個百廢待興、經濟文化落后、工業基礎薄弱、貧困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開展經濟建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宣告:我們政府“將領導全國人民克服一切困難,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掃除舊中國所留下來的貧困和愚昧,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3](P348)1953年,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指出:“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4](P316)1954年,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強調,要擺脫中國落后和貧困的狀況,必須要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5](P503)這“四個現代化”再一次明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目標和任務。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對擺脫貧困有了更深入的認識。1955年,毛澤東提出“富和強”是我國的奮斗目標,指出:“現在我們實行這么一種制度,這么一種計劃,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強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強些。而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4](P495)同年,毛澤東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中指出,“全國大多數農民,為了擺脫貧困,改善生活,為了抵御災荒,只有聯合起來,向社會主義大道前進,才能達到目的”,[6](P59)并認為實現共同富裕,應通過各行各業的合作來實現。此外,中共八大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7](P293)要擺脫貧困,必須集中力量發展,讓人民獲得美好的生活。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正式和完整地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任務和“兩步走”的戰略規劃。他指出:“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8](P423)并對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為小康社會的實現奠定了基礎。以上論述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建設“小康社會”的思想,但小康社會蘊含的人民對繁榮富裕理想生活的價值追求已充分體現其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理論來源。
“小康”一詞是鄧小平明確提出的。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實現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了“小康”這一觀點,并對如何實現小康作出了宏偉規劃。1979年12月,鄧小平指出,“所謂四個現代化,就是要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不但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有所提高,也要使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能夠恢復符合自己情況的地位”,“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9](P237)同時他還提出到20世紀末,將會是我們全中國人民奔小康的階段。為了實現小康社會這一奮斗目標,黨的十二大明確提出了“從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紀末的二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的年總產值翻兩番”,[10](PP11~12)隨著這個目標的實現,“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10](PP11-12)可見鄧小平對實現“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目標的規劃是清晰明朗的。此外,鄧小平還提出:“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11](P54)為了讓人民增加收入,過上總體達到小康水平的生活,鄧小平從實際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12](P14)“三步走”戰略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小康社會的思想開始形成,小康社會的建設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清時代發展形勢,牢牢抓住戰略機遇期,對小康社會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紀末我們實現了從“溫飽”到“小康”的飛躍,實現了總體小康目標,但這時候所實現的小康社會還不是真正意義上高水平、覆蓋面廣的小康社會,而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13](P542)因此,黨的十五大提出新“三步走”發展戰略,使得小康社會的建設有了一幅清晰明了的規劃圖。進入新世紀,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即“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13](P140)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如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作了科學部署。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14](P14)進一步明確了全面建設小康的發展目標,加快了我國小康社會的建設步伐。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15](P70)隨著建設小康社會的不斷推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并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共產黨小康社會的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接過由“全面建設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接力棒,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2012年,黨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不僅表明我們黨對小康社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奮斗目標,而且彰顯出實現宏偉目標的緊迫性。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對人民立下的軍令狀,必須全力以赴去實現”。[16](PP72~7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了一系列戰略部署,保證了小康社會建設進程的順利推進。黨的十八大強調:我們要認清當下的發展形勢,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保證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指出:“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17](P187)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17](P4)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致力于建設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小康社會”。[17](P9)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同黨外人士共迎新春時指出:“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開局之年。決勝要有決心,開局重在開頭。”[17](P15)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18]從決定性階段到決勝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部署下一步一步地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強調的不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難做到的是‘全面’”,[17](P1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全面推進,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個方面全面協調發展。由此,習近平總書記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核心戰略目標,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19](P792)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引科學化的發展之路,引領黨和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脫貧攻堅是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舉,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20](P16)習近平總書記抓住關鍵、突破重點,對脫貧攻堅進行謀篇布局,提出“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實現貧困人口2020年全部脫貧。習近平總書記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系列論述及戰略舉措思想深邃,立場鮮明,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重要的指導性作用,也標志著小康社會的思想在實踐中走向成熟。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使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夙愿變為現實,這一偉大成就凝結著中國人民至高無上的光榮與夢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終點,而是新的奮斗起點。百年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正確的思想理論。在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上,我們要將中國共產黨小康社會的思想不斷延伸、發展,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把這思想寶藏用好、繼承好、發展好。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增進民生福祉,實現美好生活不懈奮斗,矢志不渝,在此過程中走出了一條契合中國國情的全面小康之路,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就并且積累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對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意義。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21](P181)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有力證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民族復興必然是空想。”[22]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始終起著把方向、謀大局、促發展的作用。在黨的領導下,我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國家富強、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完成了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我們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挑戰與風險都能夠從容應對,化危為機,歸根結底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有力領導。“正是因為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實現偉大歷史轉折、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才能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1](P181)在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堅持黨的領導。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心,奮勇前進,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21](P135)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數字游戲’或‘速度游戲’,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在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3](P47)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團結帶領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共產黨在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作出的一系列舉措,也都秉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依靠的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力量,讓人民充分享受到小康社會帶來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7](P129)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人民群眾是黨的執政之基,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人民利益至上,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充分發揮人民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勠力同心,不懈奮斗。
沒有改革開放,中國就沒有今日的成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24](P3)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之路。改革開放不僅改變了我國經濟落后的面貌,而且使我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取得了輝煌的成績。40多年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億萬中國人民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迎來新的希望。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忍饑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我國人民的問題總體上一去不復返了,人民過上了更殷實、更富裕的小康生活。從普遍貧窮到奔向全面小康,從封閉落后到自信開放,改革開放深刻改變中國人民的面貌和中華民族的面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開弓沒有回頭箭”,改革開放永遠在路上。我們在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最根本的一條是改革開放不能丟。只要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止步,中國必將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以更偉大的成就繼續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