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敬霞
(中共伊犁州委黨校 新疆 伊犁835400)
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強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文化潤疆”既是長遠之策又是固本之舉,為新時代新疆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行動指南,對于建設團結和諧、繁榮富裕、文明進步、安居樂業、生態良好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意義重大,我們要在“文化潤疆”上聚焦發力,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提供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
準確理解和掌握文化潤疆的深刻內涵是完整準確貫徹落實文化潤疆的前提條件。何為“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本文的文化主要是指精神生產力和精神產品。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中對文化的基本理解。何為“潤”,“加油或水,使之不干燥”“雨水下流,滋潤萬物”稱之為“潤”。“潤”強調的是浸潤、漸進的過程,突出的是細致入微、不知不覺,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以柔克剛、剛柔相濟,體現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熏陶作用和效果。何為“疆”,“疆”可以指生活在邊疆地區的全國各族人民群眾,本文主要從新疆的角度進行闡述,主要指新疆各族人民群眾。
一言以蔽之,文化潤疆就是要通過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方式,充分發揮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滋養新疆各族干部群眾的理想信念、精神世界、思想靈魂,使新疆各族干部群眾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構筑起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園,最終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潤心的目的。
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既要重視物,又要注重人,既要強調物質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又要關注精神文化的凝心聚力,這就迫切需要緊緊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將文化潤疆落到實處。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文化潤疆是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從戰略和全局出發,正確制定和不斷完善文化潤疆的方針、政策、目標、任務、舉措。加強黨對文化潤疆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管文化,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把文化潤疆實施情況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的議事日程、管理目標中,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中。把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有機統一起來,將黨的理想、政策和主張內化為各族人民的信念與追求,確保文化潤疆始終在黨的領導下推進。
黨歷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毛澤東同志在革命戰爭年代就指出干革命要靠槍桿子和筆桿子這“兩桿子”,把筆桿子與槍桿子相提并論。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事實警示我們:必須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否則就可能亡黨亡國。這是文化潤疆的極端重要的任務。
1.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作為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一是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指導意識形態工作。在當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需要教育引導各族人民群眾深入學習和領會其精神實質、實踐要求,為實現中國夢凝魂聚氣、固本強基。這是當前強化新疆意識形態領域工作的首要任務。二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這就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既要能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還要與新疆實際、各族群眾的需求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本土化和生活化,并使之為廣大干部群眾所掌握和運用,擴大社會認同,形成思想共識。
2.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鞏固壯大社會正能量,是新時代做好黨的輿論工作的行動指南。一是提升政治站位,傳播主流思想。要深入開展“四史”教育、馬克思主義的“五觀”“五個認同”“三個離不開”的思想教育。要理直氣壯地講黨的恩情、黨中央的支持、全國的支持;講新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講各族人民的勤勞互助、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唱響新疆穩定發展的主旋律。二是正本清源消除錯誤思潮影響。針對新疆文化領域中的錯誤觀點、模糊認識、分歧意見,要發出權威聲音,揭露境內外敵對勢力歪曲新疆歷史、污蔑新疆現實的社會危害和險惡用心,讓各族人民正確認識新疆歷史、文化問題。三是加強意識形態隊伍建設與管理。對于干部隊伍、教師隊伍和宗教人士隊伍,管理要從嚴,懲處要從嚴。要強化基層文化宣傳力量,解決好基層文化宣傳、輿論引導有人干的問題。
3.打好網絡意識形態攻堅戰。在互聯網這個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新疆以及我國的意識形態安全。一是堅持依法治網。完善網絡法律法規,依法打擊互聯網上散布和傳播民族分裂、宗教極端思想及暴恐音視頻的行為和散布這些思想的人員,以強有力的法治保障維護新疆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二是強化網絡安全監管。建立完善網絡輿情預警處置機制,及時收集和掌握輿情、社情、敵情、邊情等輿情動態,精準分析網上涉疆輿情,封堵宣傳暴力恐怖、宗教極端、民族分裂思想、歪曲新疆實際謊言的網上傳播渠道。三是加強網上輿情監控隊伍和評論員隊伍建設。建立政治過硬,素質過硬的輿情監控隊伍,特別要培養政治立場堅定、具有社會責任感、擁有社會號召力的社會名人和意見領袖,形成“攻防并舉”的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管理體系。
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1.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整個教育體系相結合。一是覆蓋教育全體系。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會教育,推動宣傳教育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內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二是抓住青少年這一重點群體,他們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因此我們要辦好思政課,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2.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法律制度相結合。法律制度是管根本、管全局、管長遠的。一是全面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建設之中。要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轉化為具有剛性約束力的法律法規。把實踐中被廣泛認可、較為成熟、實踐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制度,更好發揮法律制度的價值導向作用。二是全面融入我國政策制度體系之中。把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體現到“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政策制定和實施之中,實現公共政策和核心價值觀的良性互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形成扶正祛邪、懲惡揚善的良好社會風氣。三是融入到各行各業規章制度、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3.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人民群眾相結合。一是推動人人參與。要把契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融入到各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中、自覺行為中,融入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中,引導每個人成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體。二是黨員干部以身作則。黨員干部帶頭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全社會產生引領示范效應,也是培養全社會成員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所在。
4.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群眾生活環境相結合。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行為實踐、制度保障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與新疆實際相結合,與群眾性實踐活動和文化活動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生活相結合,滲透到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全過程,體現到網絡文化的作品、宣傳、服務中,在潛移默化中增進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文化的認同必將推動民心的凝聚。
1.正確認識中華文化“一體”與“多元”的辯證關系。在開展文化潤疆過程中,要堅持發揮新疆文化“多元一體”的優勢。一是正確認識“一體”。它是指中華文化,是中華各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公民,在文化層面上首先必須認同中華文化,這是根本。二是正確認識“多元”。要倡導人們在理解、尊重、認同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包容、理解、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新疆各民族文化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相互欣賞,和諧共處、彰顯特性、共同發展。在“多元一體”中華文化認同框架中,“一體”與“多元”辯證統一,多元是一體的構成和基礎,一體是多元的前提和根本。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優秀文化的集大成者,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2.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地位。構建“多元一體”中華文化認同,提升國家認同度是文化潤疆亟需完成的任務和目標。一是強化宣傳引導。要讓新疆各族群眾充分認識到中華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母體和魂魄,是新疆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靈歸宿和精神家園,為各族人民提供堅強的思想保證、強大的精神力量和豐厚的道德滋養,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那種將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割裂開來的觀點,本質上就是歷史虛無主義。二是形成中華文化認同的長效機制。要以戰略性思維明確在新疆構建中華文化認同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通過具體可操作的舉措不斷鞏固和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3.保護、弘揚和傳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新疆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瑰寶。一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科學梳理、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文化,去糟粕、取精華,保護、傳承和弘揚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摒棄落后、陳腐的部分,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價值和優勢,樹立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二是正確處理保護和發展間的關系。大力推進各民族文化走向現代化,不斷與現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實現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的辯證統一,使之既永葆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也秉承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征。三是大力傳承和弘揚特色文化。把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醫藥、藝術、習俗和飲食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向外推介,發掘和合理利用各民族特色文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增強其影響力、凝聚力、親和力,形成保護、研究、傳承、弘揚的文化生態圈,為中華文化的認同提供條件,達到文化潤疆的目的。
1.大力推進“五個認同”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正是有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才能夠帶領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不斷地走向輝煌。正確認識新疆歷史的關鍵在“五個認同”,實現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根基在“五個認同”,堅定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在“五個認同”。要教育引導各族群眾把牢固樹立“五個認同”作為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使它在各族群眾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然要求,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石和底線。其中,文化認同是“五個認同”的基礎,是促進新疆各族人民手足相親、精神相依、血脈相融的關鍵所在。
2.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五觀”。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馬克思主義的“五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內容,也是有效打擊“三股勢力”強有力的思想武器,對文化潤疆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用馬克思歷史觀全面闡釋中華民族發展演變的歷史、新疆歷史,批駁“泛突厥主義”編造的“突厥史”“東突厥斯坦國”的謊言。二是用馬克思主義國家觀、宗教觀作為批判宗教極端思想、戳穿“圣戰上天堂”謬論、揭露建立“神權合一”宗教國家的險惡用心的利器。三是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講清楚民族產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和規律,教育新疆各族人民正確認識我國和新疆民族關系發展的主流。四是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引導新疆各族人民正確認識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揭穿敵對分子利用民族間文化差異制造文化對立,企圖分裂我國的圖謀。
3.推動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三個層面層層遞進、缺一不可。一是學習掌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是拓展與外界交往、拓寬視野、掌握先進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的有效途徑,也是落實文化潤疆,促進文化交流互鑒,實現新疆工作總目標的基本前提。二是合理人口布局。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提倡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相互欣賞、美美與共,使各族群眾在日常的交往交流中實現文化的交融互鑒。三是提升各族群眾文明程度。加大科學文化知識普及力度,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各族群眾追求現代化的文明生活,豐富各族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激發各族群眾愛國愛疆的美好情感。
4.以中華文化浸潤新疆伊斯蘭教。堅持新疆伊斯蘭教中國化方向,實現宗教健康發展是文化潤疆的重要任務,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使命。一是明辨錯誤觀點。新疆各民族文化來源于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華文明體系,伊斯蘭文化來源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文明體系。伊斯蘭文化傳入新疆,既沒有改變各民族文化屬于中華文明的特質和走向,也沒有改變屬于中華文化一部分的客觀事實。二是用中華文化浸潤。深入挖掘教義教規中有關和平、團結、友愛、愛國等有利于社會和諧、健康文明的內容,對其作出符合新時代我國發展要求、體現中華文化和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底蘊的闡釋,并貫穿到學經、講經、解經工作中,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和浸潤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潤疆的兩個關鍵支點,也是落實文化潤疆的具體舉措。
1.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事業發展。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一是推進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工作。堅持“兩為”方向、“雙百”方針,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協調推進文化事業各項發展規劃工作,實行優惠政策和促進措施,完善文化潤疆的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長效機制,為文化潤疆取得實效提供政策支持。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一步推進全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及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縮小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差距,健全覆蓋州、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三是統籌協調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堅持從新疆實際出發,全面繁榮和推進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體育等文化事業優化發展。四是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不斷滿足新疆各族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需要。
2.以滿足各族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重點,推動文化產業繁榮。新疆具有絢麗多姿的特色文化,這是新疆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點,也是實現文化潤疆的重要引擎。一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充分履行文化監管職能,建立公平有序的文化市場競爭體系,發展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激發全民族文化的創造力和活力,鼓勵開拓對外文化貿易。要加快構建各地文化產業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推動新疆由文化資源大區向文化發展強區轉變。二是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立足各地本土實際,推行“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將文化發展成果與經濟社會各行業發展相結合,推動全疆各地文化產業提質增效。以“文化+旅游”發展模式,將公共文化建設成果與各地特色旅游相結合,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實現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以“文化+科技”模式,推進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將精神文化給養送到百姓手中。
3.以創新為手段,凝心聚力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實踐證明,文化工程使無形的文化有了有形的依托。一是加強頂層設計。要規劃內容全面豐富、各自既成單元又相互銜接的系統性文化工程,推動文化事業工程和文化產業項目齊頭并進、相輔相成,形成文化依托工程、工程承載文化的良性格局,努力把文化潤疆工程打造成凝心聚力的鑄魂工程。二是充分發揮既有工程的作用。借助“西新工程”“新新工程”“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一系列文化基礎工程,進一步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程”“送書下鄉工程”及“流動舞臺車工程”等的實施,做到文化傳播的全方位、全覆蓋。三是擴大文化潤疆工程的范圍。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疆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建立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基因庫和文物保護樣板工程。加大文物、古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工作的力度,研究、利用文化遺產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創新文物展示方式,提升展陳水平,用豐富的考古實證駁斥對中華民族歷史和新疆歷史的各種歪曲污蔑。
4.以講好新時代新疆故事為目標,打造文化精品。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多層次、全方位、立體式講好新疆故事。把新疆故事講好,一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要研究制定實施文藝精品,提升文藝作品質量的戰略和策略,打造一批體現中華文化底蘊、謳歌新疆發展成就、贊美新疆人民奮斗圓夢雅俗共賞的文藝精品,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新疆。二要堅持以德藝雙馨創造作品。擁有大批德藝雙馨的文藝名家,特別是本土的文藝名家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底氣所在。這就要求文藝宣傳工作者既要有精湛的專業素養、高尚的人格修養,更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立足于生活,用心創造出杰出的文學藝術作品。三要大力提升國際話語權。進一步加大“走出去、請進來”力度。既要堅持主動對外發聲,以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揭露反華勢力炮制的“種族滅絕”“強迫勞動”等謠言謊言,以正視聽,用權威聲音占領道義和輿論高地。要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游客等到新疆參觀訪問、旅游觀光,讓他們親身感受新疆的發展變化、人民的幸福生活,把和諧穩定、欣欣向榮的大美新疆展示給全世界,增強新疆故事的說服力、影響力、傳播力。
文化潤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浩大工程,需要通過長期的柔性文化的教育、引導,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循序漸進,下慢功夫、真功夫。
1.創新教育引導手段的多元化。面向普通群眾的宣傳教育,要通俗易懂,把道理講通、講透、講深,入耳、入腦、入心,引導群眾、凝聚人心。一是實現全覆蓋。要積極推進文化潤疆進企業、進農村、進機關、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進團場連隊、進網站,覆蓋社會各個角落。二是創新和豐富宣傳形式。要結合受眾特點分類施教,采取故事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方式,以影視作品、圖書、歌曲、視頻、舞臺劇、少數民族語言譯制片等多種文化產品,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文化和新疆各民族優秀文化,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能量。設計一些能夠將國家精神和民族特色融為一體的文化話題,讓文化學者、各界群眾共同參與討論。開展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活動,支持民間藝人傳承、推廣優秀民族傳統技藝,組織廣大學生、群眾相互學習各民族優秀文化等,發揮文化在精神引領上的“潤化”作用。
2.實現文化載體的多樣化。一是利用各類宣傳平臺。發揮包括文化教育基地、文明實踐活動中心(站所)、道德講堂、農牧民夜校,LED屏、海報,政府網站及公眾平臺,民族團結創建活動、文化體育賽事、影視歌曲等有效載體的作用,開展宣傳活動,增強宣傳效果。二是用好文化陣地。免費開放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主題公園、美術館、文化遺址、城市雕塑、廣場園林等場所,讓各族群眾切身感受新疆的發展成就、精神生活的喜人變化。三是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要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要進一步依托微信公眾平臺“最后一公里”、自治區“石榴云”融媒體技術平臺,加快實現自治區、地(州,市)、縣(市、區)三級新聞傳播協同作戰格局,形成上接中央、聯通全疆的媒體資源庫和新聞生產鏈,推進多語種內容融合傳播,打造更多深受群眾喜愛、熱傳的作品,增強教育引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立體化。
3.促進語言的通俗化、生動化表達。我們既需要“陽春白雪”,譜寫英雄人物、時代楷模的豐功偉績;也需要“下里巴人”,宣傳身邊的小事,平凡的小人物,讓普通群眾可感、可學。一是轉作風改文風。要善于把遠大理想、核心價值、深刻主題用身邊的典型和事實來展示,從身邊發現真善美、深度挖掘、廣泛傳播,讓新疆故事有思想、有品質,有溫度。二是語言要通俗易懂。講道理要講通,講理論要接地氣;寫文章要“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拍視頻圖片要讓老百姓愛不釋手;講故事要吸引各族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引導群眾發自內心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續寫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新篇章要以水滴石穿、久久為功的韌勁,在文化潤疆中構筑起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疆提供強大的思想統領和精神支撐,這才是長遠之策,固本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