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莉君
南充市儀隴縣利用東西部扶貧協作契機,于2019年引進浙江東陽逸渝科技有限公司返鄉興業,主要從事生產各類家紡織品,通過來料加工和發展經紀人的方式,將半成品分發到當地村民、鄉村車間和家庭作坊,再回收產品并支付加工費用,既解決了當地村民就近居家就業,又實現了企業同步發展。2020年,該企業為村民發放薪資和銷售分成達1000余萬元,直接提供就業崗位570個,帶動就業創業1000余人。
釋放活力引“歸雁”。儀隴縣是人口大縣,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縣,長年在外務工人員達36萬余人。為回引“歸雁”創業,儀隴縣出臺政策,鼓勵農民工、大學生、退役軍人等各類人才返鄉投資興業,鼓勵城市資本進農村通過參股合作等形式投資成為“鄉村振興合伙人”,鼓勵工業經濟進鄉村通過開設代加工車間或設立分廠等形式創辦經濟實體,并對各類返鄉興業人才和企業、實體提供相應支持。實施返鄉下鄉創業培訓專項行動和創業帶頭人培養計劃,落實首次創業獎補實體、車間、基地園區1萬元、5萬元、10萬元及吸納就業用工獎補政策;對進廠務工、車間打工、居家做工的村民,按照做工時間長短、工作量大小和領取報酬的多少實行梯度獎補政策。對返鄉創業者流轉承包土地、場租、水電、稅費、投入及運營環節分別給予減免、補貼和獎勵等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創業實體和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儀隴縣整合投入600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支持當地企業發展,并利用貸款貼息政策為企業解決100萬元流動資金,較好解除了企業的現實難題,極大促進了“歸雁”創業。
互惠互利添動力。白塔九灣村發展之初用一種互惠互利的方式將企業與當地連在一起,共同推動發展,共享發展紅利。一是個人與企業共生。村民進廠務工每月可得2000—9000元不等的工資;承接來料加工在車間或者家庭作坊做工的,每月可得加工費幾百到幾千元不等;村民還可以依托企業產品做電商銷售,獲取一定的利潤分成。二是集體與企業共榮。白塔九灣村利用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投資入股,每年按5%定額分紅,所得分紅一半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另一半用于幫扶返貧風險戶。同時還承擔企業與車間、村民之間半成品、成品的收發和協議銷售工作,從中獲取定額傭金和銷售分成。企業也因工廠落戶鄉村,其土地、廠房和勞動力等要素成本,相比沿海地區下降約8%。
服務細小促發展。當地在回引返鄉創業中堅持服務細小、服務關鍵,較好助推了企業發展。針對項目落地,當地成立服務專班落實專人負責,主動對接相關工作,從企業入戶辦理相關證照、落實場地土地報批手續、連通水電氣、視訊網絡到啟動生產銷售等全程提供服務,確保企業快速運行。針對項目發展,通過創業巡診方式,邀請專家為企業提供企業文化、創業思路、產品開發設計等指導。2020年,受疫情影響,企業面臨海外訂單合同無法履行的困境,儀隴縣幫助企業與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合作,及時研發設計居家小產品和旅游文創產品,引導全縣單位職工和廣大群眾購買和消費,并同步運用電商平臺推廣,引導企業實現轉產成功,渡過難關。針對企業用工難題,積極提供招工服務,先后多次邀請企業參加直播帶崗招聘,并組織周邊村民進廠,開展看企擇崗活動;針對務工的部分職工有照顧老人和小孩的需求,協調相關部門及時配套建設了日間照料中心和托幼中心,并與幼兒園合作實施專車接送,為務工人員解決了后顧之憂,助力企業發展。
白塔九灣村的變化在于當地結合實際因勢利導,發展鄉村工廠,壯大鄉村經濟。2020年2月,白塔九灣村的項目啟動二期建設,新建生產廠房2棟、綜合樓2棟及配套附屬設施,總面積達9700平方米。與此同時,儀隴縣大力推廣鄉村工廠模式,按照管理方便、布局合理的原則,在摸清農村貧困勞動力,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狀況的基礎上,結合建制村調整后閑置村固定資產的實際,將閑置場所加工改造成扶貧車間。目前,己輻射周邊15個鄉鎮,帶動企業開設鄉村工廠9家,建成鄉村車間60個,帶動就業創業8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