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興才
今年以來,巴中市恩陽區人社局鞏固拓展“五單”模式工作成效,對就業培訓的全流程、各環節進行再梳理、再完善,推動系統治理與就業培訓兩手抓、兩促進。
建立按群眾意愿和市場需求確定培訓項目的“點單”工作體系,解決培訓項目匹配度不高、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充分發揮鎮、村(社區)干部“調查員”作用,進村入戶填寫意愿征集表,面對面征集群眾培訓意愿。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電話等方式,廣泛征集職業培訓需求。同時主動對接區內工商企業、重點項目和域外勞務基地,根據各行業的階段性重點、季節性用工等特點,優化專業設置,突出區域特色,形成恩陽區就業培訓的“拳頭專業”。2021年,恩陽區人社局圍繞“3+3”主導產業收集培訓意愿5000余條,涉及15個工種的培訓“點單”。
實行“條件公開、自愿報名、擇優選定、社會公示”的承訓機構評選機制,經過優勝劣汰后,由人社部門“派單”培訓項目,解決“誰來培訓”的問題。聚焦企業、勞動者實際需求,組建專班對收集的培訓意愿進行匯總、研判,對培訓項目、具體工種、人員對象等進行一一明確,提前5個工作日在恩陽區人民政府網公開發布。同時組建工作組對報名的承訓機構逐項核查職業培訓資質、工作業績、師資力量、場地設施等情況,通過審查且符合工種承訓條件的企業才能進入“路演”評選環節。在紀檢監察組的全程監督下,采取現場路演方式,按工種對承訓機構師資配備、教學舉措、后續服務等進行評分,按得分高低依序選定培訓學校。2021年,競爭評選出18家承訓機構。
指導承訓機構按照人社部門的“派單”早謀劃、早啟動,做到提前籌備、先行摸底、合理安排。制定承訓機構開展申請《工作清單》,按所派工種精心制定教學計劃、教學方案,配備好師資力量,認真做好開班前期準備工作。根據巴中市人社局下達的培訓目標任務,摸清失業人員、城鄉勞動力、高校(高中)畢業生等群體人員的現狀、底數,結合實際,通過召開專題會等形式,合理調配培訓工種、參訓學員。開班前,人社部門重點審查承訓機構的教學計劃、授課教師及資質是否與“派單”一致,培訓對象、培訓場地、開班人數是否符合要求等,出現不符合規定的情況,堅決不允許開班。
用好信息化平臺,建立“現場+線上+考評”全程監管機制,形成規范化、標準化就業培訓監管“范本”,解決“如何監管”的問題。利用信息化平臺,為參訓者建立電子檔案,識別參訓學員身份真實性,記錄培訓項目和補貼享受信息,避免違規重復培訓等問題。教學時,每班次明確1個工作組,采取看場所、聽授課、翻閱日志等方式,對每班次的培訓學時、課程執行等情況進行不少于3次的現場跟蹤。借助無線巴中等平臺,全程直播教學內容,全程監督教學過程、學員出勤、現場秩序等學時學情,重點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等手段,對學員參訓情況進行考核,避免虛列培訓項目、虛增天數、虛報人員等問題。人社部門會同第三方人員,按不少于當期培訓班學員人數10%的比例開展回訪與績效評估,形成涵蓋滿意度、就業率、實操能力相結合的評價結果,作為培訓補貼申領的重要依據。同時,實行“培—管—審”分離工作機制,構建補貼申報“初審、復核、公示、審批”四級把關體系,保障培訓補貼發放的依規性、有序性。
培訓結業考試合格后,邀請相關“點單”企業在結業發證現場“一對一”“面對面”選聘結業學員。同時通過舉辦大學生、退役軍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等專場招聘會,邀請省市區各類企業、重點項目等用人單位提供就業崗位,搭建用人單位和結業學員雙向選擇平臺。結合相關“點單”園區、企業、重點項目的崗位需求,簽訂定向就業訂單協議,組織結業學員到企業就業。根據域外勞務基地和農民工服務站收集到的用工需求,依托域內人力資源公司,市場化組織結業學員轉移就業。同時,用好用活創業政策,有針對性鼓勵和支持培訓結業學員在城鎮區域自主創業從事“小店經濟、夜市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