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農業大學 林曉溪
循環經濟主要是指運用資源進行循環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主要方式促進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循環經濟強調經濟活動中進行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采用的是低排放的發展模式,減少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應用技術創新方法將損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循環經濟發展的思想誕生于20世紀60年代,循環經濟出現在中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循環經濟是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環境的綜合保護,采用技術的方法實現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的和諧發展。循環經濟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資源實施高效利用為主要原則,以循環利用為主要方式,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摒棄傳統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增長模式。在中國當前資源相對短缺而大量消耗的前提下,循環經濟對于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意義。循環經濟要求遵從生態學規律和經濟發展規律,合理運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來實現自然生態系統和能量流動之間的對接,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化發展,建立起生態環境系統,促進社會經濟系統健康發展。在新的經濟發展背景下,生態經濟系統要求增長型的經濟和自然資源需求之間達到完整的對接,保障生態系統穩定,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循環經濟把生態經濟和環境保護之間有機結合起來,從物質能量層級原理出發,將自然經濟社會環境立足于生態環境發展,強調生態資本的建設,這是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重要表現。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進步,有利于更好地解決當前經濟中資源和環境存在的矛盾,有利于經濟流通中減少資源投入。循環經濟注重綠色設計,在對地球生態與人類生存環境高度關懷的基礎上,生態環境的再開發需要按照循環利用的原則,促進空間環境資源再修復、再利用,實現循環利用。這樣的經濟模式對于區域發展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過程中,發展循環經濟減少了對資源環境的依賴程度,同時,運用創新技術進行操作,遵循再循環、再利用的原則能夠從根本上促進資源快速恢復,實現低排放的經濟運行模式。
經濟發展離不開自然條件,人類在推進生產力向前進步的過程中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支持,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來探究區域發展中的循環經濟影響因素,對于更好地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和促進循環經濟的開展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循環經濟與自然環境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生態資源分布的不平衡,具體來說,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地、生物、氣候、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稟賦在不同區域中的分布存在著嚴重的差異。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南北方的經濟發展模式不盡相同。在過去計劃經濟時期,中國整體是封閉經濟,東北地區憑借自身獨特的地理條件優勢,成為當時主要的制造業發展基地,在工業化和城鎮化方面都處于全國領先地位,改革開放以后,南方憑借著沿海優勢以及航運能力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紅利,形成了經濟重心逐漸南移的局面。可以看到,在不同歷史時期,區域發展策略仍是以自身條件為基礎,并結合國際國內環境做出調整。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是區域經濟結構發展的基本因素,這種條件不會因為人為的條件而改變,必須在科技的實力下以及經濟較強的情況下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改善。例如,南水北調、大棚種植、北煤南運等這些措施都是我國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平衡過程中進行的嘗試。在循環經濟的模式和推廣過程中,自然因素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土地、水資源、礦產資源等都要建立起不同的模式。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各類資源非常豐富,中國山地多,平原、耕地與林地所占比例小,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就要求根據各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構建新的發展模式。例如,南方可以加強一些新資源新創新的應用,北方可以按照循環經濟發展的模式,立足于基礎條件,運用科技提升來探求自然資源與循環經濟之間的有效融合。
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核心在于能否建立起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經濟模式,在經濟模式構建過程中,地方的文化、地方的觀念意識都是重要的因素。我國在不同區域的社會生活中都會形成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人們對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各地方的生活特性、生產特征以及其形成的觀念都影響著人們的發展思路。發展循環經濟要充分遵循地域文化的規律,結合地域發展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符合地域條件的發展模式,才真正適應于循環模式發展的要求。在文化和實踐基礎上讓廣大勞動人民能夠在經濟文化的背景下開展各種活動,采用各種方式方法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突出經濟模式的構建,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使區域經濟綜合實力能夠在循環經濟模式下創造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堅持以技術引領為目標,在創建循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經濟發展水平直接關系到循環經濟發展的狀態。發達地區、不發達地區的工業農業水平都有著嚴重的差異,產業技術水平,開發人才資源等管理方式存在不同,這就要求區域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構建技術性的企業,讓區域經濟發展能夠真正實現技術引領。企業需要加快實現高新技術創新,如新能源技術、新企業孵化器,通過技術引領來創新經濟發展的模式,真正實現效益的提升。例如,我國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開發創新出活力,在一些偏遠的地區利用傳統資源進行技術上的創新,真正突出技術的力量,以循環經濟的模式來推進技術方面的發展。
制度是一切管理的基礎,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循環經濟需要搭建多種模式,循環經濟也需要各個部門之間實施相互配合,那么政府的制度管理和相關政策法規就顯得尤為重要。以制度管理為保障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符合現代化要求,運用制度能夠充分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簡政放權提高執政能力,提升服務能力,強化市場經濟的服務技術水平,讓一些部門將職能下放,讓循環經濟管理自由發展,突出科學發展理念,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確立多方面和諧共贏的社會發展模式。
區域經濟發展中實施循環經濟發展戰略首要的基礎性工作就是要正確認識循環經濟的理論,明確循環經濟對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循環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和經濟模式構建出技術發展的空間,真正使區域經濟發展能夠立足于當地的情況。循環經濟促進了資源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高度融合,循環經濟使地方經濟相互適應、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使區域經濟發展能夠走向生態型發展的模式。在未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區域經濟要真正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管理方式強化地區資源優勢,突出資源和經濟建設之間的協調發展,做好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將這些理論貫徹到具體的實踐中,各個執行部門應當充分認識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意義和精神實質,大力弘揚循環經濟發展理念,讓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循環經濟要根據地方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考量,更要創新循環經濟的多種理念。在創新方式方法中要突出新興經濟的增長方式,提高人們節約環保意識。高科技發展是創新意識、法律意識、道德意識的集合,科學規劃合理布局至關重要,根據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劃和體系結構環節及區位等進行合理布局,堅持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原則,促進根本利益與局部利益同向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的相互統一。在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注重經濟增長對環境保護的促進作用,保證經濟增長穩中有進。利用行政手段干預,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控制,必要時進行模式改革。經濟社會文化體系平衡發展需要優化建設模式,開發重點項目,根據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具體策略的實施。在發展中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培養一支龐大的科技人才隊伍,運用人才來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實踐中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關鍵項目的扶持力度,建立企業孵化器,建立人才使用評價體系,實施分配交流機制,使技術能夠引導市場變化,構建階梯式的發展模式,支持產業創新,建立良好的發展環境。
生態文明時代要求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共處,在物質、精神、制度成果上都要實現文明形態的不斷推進。在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過程中,需要構建協調發展的模式,正確處理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資源開發需要考慮到對環境破壞的程度,而環境保護也要注重資源開發過程中能否維持經濟快速向前發展。在生態文明時代要強調資源環境的價值,要明確生態價值與生產力價值之間的關系,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就要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例如,國土規劃、空間格局開發要按照環境保護的要求進行操作,同時環境保護的相關策略也要充分考慮資源應用方面的動態特征,強調資源開發的生態功能,堅持生態環境優先,推進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在生態功能上選擇發展的重點項目,采用現代化管理理念和管理辦法,依靠科技進步,節約資源利用,實施共享開發,提高技術效益,達到產業雙贏,開創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共贏新局面。
區域發展中采用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從多方面進行制度建設,更需要提高監管服務水平。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要構建起綠色發展戰略體系,特別是面對一些不利局面時,更要根據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指導、監督、推進和服務的方略,加強對循環經濟的宏觀指導,加強重點領域專項規劃,建立環保法律法規體系與政策體系。例如,在循環經濟試點示范的過程中,根據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循環經濟模式,建立技術支撐,確定環境標準體系,實施環境技術標準控制,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快速發展,強化全過程的監管,按照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環境準入管理等要求推進重點企業審核,突出循環經濟多方面融合。
循環經濟是新時期適應中國經濟發展狀態的經濟模式,在區域經濟發展中采用循環經濟需要以自然生態環境為基礎,突出經濟模式的創新,實施技術引領,做好制度方面管理,正確認知循環經濟的理論,突出循環經濟的相關政府扶持策略,確保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能夠協調發展。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實施多方面的管理,創新發展模式,讓循環經濟模式能夠真正推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新常態的發展時期,在新的發展狀態下,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的全面推進要納入到戰略發展規劃中,構建出可持續發展戰略,使我國區域經濟能夠與國家經濟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