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市交通運輸綜合服務中心 周昕
山東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 (2018—2035年)》提出,充分發揮菏澤區位優勢,加快建成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緊緊抓住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這一黃金機遇,完善區域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培育高鐵、航空、內河等新產業,探索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產業聚集、商貿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大力發展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經濟,對菏澤全面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山東省先后出臺多項政策助力菏澤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發展。2012年國務院批復的《中原經濟區規劃》確立菏澤為地區性中心城市,2020年之前建成地區性綜合交通樞紐。2017年,菏澤市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國家運輸主樞紐城市。 2018年,菏澤被定位為山東省四個全國性的綜合交通樞紐之一。2018年、2019年,山東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干意見》和《支持菏澤市及魯西其他四市發展若干政策》,強調加快菏澤及魯西地區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并制定了具體的支持政策。2021年2月,山東省十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在已取得顯著成效的基礎上持續推進突破菏澤、魯西崛起。
黨的十八大以來,菏澤國民經濟快速有序增長,增速在山東省一直位居前列,年均增速約為8%。據統計,2020年菏澤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483.11億元,比2012年翻了將近一番,在山東省各市中的排名也從第14位上升到第8位,與第7位淄博市的差距縮小到約190億元,趕超趨勢明顯,發展后勁十足。在經濟總量迅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菏澤市三次產業結構已從2012年的13.5:54.5:32.0調整為2020年的9.9:40.2:49.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7.9個百分點,但和山東省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7.3:39.1:53.6的水平比仍有差距,相信隨著新舊動能轉換戰略的繼續深入實施,菏澤第三產業的發展潛力必定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黨的十八大以來,菏澤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投入巨大,航空、高鐵、水運等運輸方式正在實現從“零”到“一”的突破。“十三五”期間,菏澤累計完成全社會交通建設投資590余億元,是“十二五”時期的2.36倍。至“十三五”末,公路方面,菏澤高速公路、國省干線、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分別達到524.343公里、1808.966公里、25394.5公里,路網通達深度進一步提高;鐵路方面,縱貫南北的京九鐵路與橫貫東西的新石鐵路在菏澤交織,境內鐵路運營里程327公里,辦理旅客乘降業務和貨運業務的車站分別有7個和11個;水路方面,洙水河航道、新萬福河航道一期已建成通航,菏澤境內內河通航里程約27公里,菏澤港巨野港區麒麟作業區已投入運營;航空方面,菏澤牡丹機場已建成,成為魯西地區的第一個民用機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菏澤加大了對物流企業的扶持力度,具有創新經營意識的物流企業快速成長,形成了交通集團、濟鐵物流、傳化物流港等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務網絡區域化和服務模式多樣化的市場主體。至“十三五”末,規模以上物流企業資產規模達到130多億元,營業收入近65億元,在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資產規模和營業收入的占比分別達到了約43%和39%。在規模擴大的同時,業態模式也在不斷創新,涌現出“電商+冷鏈+高效物流”“鐵路+中轉集放+城市配送”等新業態新模式的物流企業十多家,先進運輸組織方式發展迅速,多業聯動、跨界融合發展趨勢日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1)開發主體眾多,目標不同,權責不清。綜合交通樞紐開發涉及主體眾多,不同主體進行綜合交通樞紐開發的初衷和目的差異明顯,且各個主體間的職責邊界不夠清晰,必然影響綜合交通樞紐開發的效率和效益。以在建的菏澤高鐵站為例,其開發主體既包括中國鐵路總公司及其下屬路局,也包括省鐵路投資集團,還包括地方政府。中國鐵路總公司和省鐵路投資集團對于菏澤高鐵站進行綜合開發的首要目的是以開發籌資金,促建設,即“以站養線”;地方政府進行綜合開發的首要目的是通過土地增值獲取更高的“土地財政”,同時圍繞菏澤高鐵站打造綜合交通樞紐新城或新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而并不愿意將菏澤高鐵站的開發收益反哺整個大鐵路網,特別是用于本地以外的鐵路網建設。
(2)規劃指導不足,開發方式單一,市場參與度不高。目前,菏澤綜合交通樞紐經濟仍處于分部門規劃、分行業實施、“一事一議”建設的發展狀態,缺乏專業性、系統性、針對性的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發展規劃,既有的行業專項規劃幾乎不涉及土地綜合開發內容,城市總體規劃也很少提及綜合交通樞紐與周邊區域一體化開發的問題。綜合交通樞紐的開發方式比較單一,都是以政府為主導、以交通類國有企業為核心的聯合開發,對多樣化、復合化市場需求的響應能力較弱,對現代產業融合趨勢下的新業態、新模式的接受能力不強,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發展的創新能力、市場活力、內生動力不足。
(3)運量結構不合理,對外聯系水平不高,運輸服務功能不強。菏澤2020年公路、鐵路、水路的貨運量分別占總量的87.5%、11%和1.5%。鐵路、水路運輸量占總運輸量的比重較低,尚未發揮鐵路運輸長距離和水路運輸低成本的優勢。對外貨運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對外聯系范圍仍主要局限于周邊300公里的地區內。各種運輸方式自成體系的發展還在延續,在服務組織上相對獨立,難以實現客、貨運輸的“零距離”換乘和“無縫”銜接,運輸效率低下。菏澤市三個主要客運樞紐中,除鐵路客運菏澤站具有與公交、出租的低層次換乘功能外,公路客運總站和客運西站的功能較為單一;物流園區僅具備基本的倉儲、配送等物流功能,與貨運場站之間缺乏合作,生產、加工、金融、保險、信息、口岸及其他增值服務功能也有待提升。
(4)物流市場管理混亂,多式聯運發展滯后,組織融合缺失。近年來,菏澤物流企業數量不斷膨脹,市場陷入同質化服務怪圈,大部分小型物流企業只從事車輛經營及普通貨物的中轉和運輸,信息化程度低,存在惡意競爭、相互壓價的現象,擾亂了市場秩序。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對多式聯運與綜合交通樞紐的關系認識不清晰,缺少從產業聚集、供應鏈拓展以及現代多式聯運組織等角度進行整體謀劃。目前,菏澤物流園區“地產開發”現象突出,很少關注真正的運輸組織運行;鐵路貨場不算真正市場主體,難以按照現代多式聯運組織要求,獨立運營發展;港口沒有配套的集疏運系統,只能關注貨物裝卸作業,不能發揮串聯運輸鏈、物流鏈和供應鏈的效能。
構建“三縱四橫二連”高速公路網,與周邊地市實現高速公路直達。目前在建和做前期的高速公路共有7條,至“十四五”末,菏澤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將達到870余公里,約占山東省的10%。構建“七縱七橫十一連”市域干線公路網,支撐和引領市域空間和產業布局優化。“十四五”期間,國省道將完成續建項目10個,總里程209.2公里;新改建項目31個,總里程841.6公里。推動實施縣鄉道改善提升工程、村道等級提升和延伸工程、危橋改造加固工程、安保工程等五大工程,進一步發揮公路網對全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
構建“兩縱兩橫六射”的鐵路網,積極新建鐵路專用線,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調整運輸結構。至“十四五”末,建成魯南高鐵菏澤段、京雄商高鐵菏澤段,高鐵通車里程達到260余公里,進入山東省前列;開展菏澤至徐州、至濮陽、至新鄉鐵路前期工作,爭取盡早開工建設;加快推進物流園、港區及大型企業等貨運鐵路專用線建設,計劃建成和開工11條鐵路專用線。
統籌航道、港口建設,發揮港口貨物集散地和中轉站的作用,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水”,把菏澤港打造成魯西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能源、原材料運輸的重要口岸。“十四五”期間,重點建設新萬福河復航二期工程、鄆城新河通航工程以及菏澤港巨野港區萬豐作業區、柳林作業區、成武港區安濟河作業區、鄆城港區楊莊集作業區等。
加快建設民航基礎設施和航線網絡,提供優質高效的航空服務,打造區域航空物流中心。“十四五”期間,牡丹機場計劃開通10條航線,連接北京、上海、沈陽、昆明、海口、成都等國內17座主要城市,適時開辟國際航線,預計年旅客吞吐量達到90萬人次,年貨郵吞吐量達到6500噸;計劃建設通用機場項目5個,提供多樣化經營性航空服務和公益性航空作業。
打造“三主三輔多中心”的客運樞紐體系,提升客運服務能力和水平。“十四五”期間,重點推進菏澤、鄆城、曹縣西、莊寨、巨野高鐵綜合客運樞紐站和菏澤汽車客運總站等項目建設。 推進多式聯運型和干支銜接型物流園區建設,發揮商貿物流發展優勢,構建現代物流體系。“十四五”期間,主要建設算王莊車站、菏澤中鉑和東明佳運物流園以及菏澤綜合交通物流中心、菏澤高鐵物流產業園等項目。
(1)明確開發主體,形成“統一規劃、統籌開發、市場運營”的發展模式。建議綜合交通樞紐開發由地方政府主導,上級相關管理部門牽頭組織協調,統一規劃,統一設計,共同驗收。根據客觀實際和發展需要,做好功能上、空間設計上和開發時序上的統籌,加強交通功能與商業、文化、公益等其他功能的深度融合,高效銜接和利用地上地下空間,有序控制開發規模和進度,在土地、空間、技術標準等方面做好預留。著力推進開發主體的市場化和法人化,避免規劃建設和生產運營之間相互脫節,影響運行效率和經濟效益。
(2)創新開發方式,加強“跨界”融合,提升運行效率和效益水平。充分發揮市場在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改變傳統以交通運輸企業特別是壟斷性國有企業為核心的開發方式,強化交通、地產、傳統商業、電子商務等企業之間的深度融合,加強各方在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階段的深度合作,有效發揮各自優勢,充分借鑒其先進的經營、管理、服務和盈利模式,增強綜合交通樞紐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3)優化市場環境,培育市場主體,強化聯動融合發展。結合菏澤實際,建立健全地方法規體系,按照企業分級、線路分類、車輛分等、經營分工和從業人員培訓上崗的思路,抓好源頭管理,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嚴格執行資質管理要求,加強對經營者的動態考核,定期審核經營資質和經營范圍,落實市場退出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市場和行業發展規律的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執法力度,維護公平競爭。引導支持物流企業集約化、專業化、規模化、網絡化發展,著力培育符合現代物流業規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物流企業。引導綜合交通樞紐經營者參與多式聯運全程服務,完善多式聯運組織鏈條,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推進綜合交通樞紐與產業園區系統布局和協同發展,圍繞物流園區打造加工、貿易一體化的現代產業園,提升綜合交通樞紐的融合集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