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 雷曜彰 何謹汝 張雯軒 唐澤鑫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被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體布局,同時在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形勢下,大量的資源密集型中小型企業面臨產業結構轉型,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道路。本文著重從四川、山西兩個資源大省的資源密集型企業入手,找出問題并給出轉型措施和建議。
山西作為資源型大省,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在這種情況下,山西的中小企業與其他地區的中小企業相比具有難以企及的先天優勢。但同時生態也較為脆弱,土壤侵蝕嚴重,且山西的傳統產業主要是重工業,同時重工業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對煤炭、鐵礦石等資源的不斷開采和利用,導致大量的污染排放和環境破壞。從山西優秀民營企業名單中可以看出,山西省排名前幾位的中小民營企業營業收入與江浙等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相比較低,并且其所屬行業分類多為石油加工、黑色金融冶煉等重工業。從民營企業500強名單中也可以看出山西中小企業與其他發達地區的差距較大,多屬于重工業領域,難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山西資源型中小企業過于依賴資源要素,部門創新能力不足,對人才難以形成強大的吸引力,甚至導致人才快速流失,阻礙了山西資源密集型企業創新能力的培養,又在信息、人才、資金等資源獲取方面處于劣勢,制約了其發展。
四川省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煤炭、巖鹽、硫鐵礦、磷礦等。但由于資源開采不當和資源污染與浪費等原因,四川省大部分資源型中小企業發展所依賴的資源逐漸減少,因此四川資源型中小企業必須面臨擺脫企業結構轉型的問題,以謀求經濟發展。四川省各城市的發展大多依賴于幾個少數國有大型企業,而其他資源型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收益低、問題多,則不受地方重視,缺乏較好的發展環境,因此發展滯后,難以擁有良好的發展。
與此同時,四川省由于煤炭資源、礦產資源豐富,且分布較廣,許多地區成為資源型老工礦地區。但是許多企業開采礦產資源方法不當,引發了水源污染、樹林面積減少等生態問題。同時,在國家環保政策下,使得四川資源開采受限。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推行,許多資源密集型的產業轉型問題已成為最為現實的“當下難”。有學者認為,產業替代是解決資源密集型企業產業轉型的主要途徑之一。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型是一個集合了多方主體的的復雜項目,涉及諸多方面,并不是企業的獨自行為。總的來說,也就是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產業轉型必須要同時考慮和聯合政府、企業、員工三方面的力量才會使項目的推動更加可行。在當下我國大力推進“五位一體”建設的特殊時間點里,資源型密集型產業向生態化轉型是刻不容緩的,并且應該把其提升到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層面來推進。
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推行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都在積極地引導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向環保、低碳、可持續發展等方向轉型升級。因為受到行業限制、資源差異、企業自身基礎等差異的影響,為此要求企業注重實際,充分考慮自身優劣勢并作出合理的決策。同時,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意識以及增強員工的自主創新意識也成為推動轉型成功的重要因素。這要求企業要重視自身創新文化的培養和延續,同時合理分工,人盡其才,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此外,還要重視地方政府搭建的服務平臺,科學合理地進行使用,除此之外,亦可以增加企業間的合作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諾思認為,制度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因此,在整合了政府、社會等各方資源和力量的情況下,搭配相適應的產業轉型補償體制才有助于企業攻破遇到的各種轉型難題。分析資源型企業在面臨轉型問題的前后局面,補償體制應包括資源型企業轉型補償、落后產業退出彌補、替代產業扶植、員工安置與社會保障四個方面的內容。
(1)資源型企業轉型補償是指政府有關部門應該盡自己所能在資金、人才、創新等方面為資源型企業生態化轉型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幫扶。
(2)落后產業彌補主要是與資源面臨枯竭的資源型企業相關,政府以及優秀企業家等主體可以通過減持稅收、項目資金跟入、綠色發展轉型項目合并等來降低相關轉型企業轉型難度,從而使大量的資源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存活下來,進入新的一輪產業升級周期。
(3)替代產業扶植主要用于幫助轉型企業向規范轉型方向的新產業進軍,打造新的產業產品,從而塑造新的核心競爭優勢和開拓新的市場份額,以進入新的產業。
(4)員工安置與社會保障重點是解決在大量的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后部分職工的再就業和社會保障問題,防止社會隱患和擴大社會矛盾。在這一點上,國家和地方政府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呼吁與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建立職工再就業幫扶基金,并牽頭建立職工新就業技能培訓學校,關心下崗員工并落實崗位補償措施,以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目前我國資源密集型中小型企業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多重障礙和嚴峻挑戰,普遍存在發展上的問題和缺陷,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3.1.1 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層級斷層
山西和四川兩地經濟發展形勢與沿海地區相比較為落后,不能大量留住和吸引人才本地就業,導致人才崗位配置不合理且單一。
3.1.2 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短
山西和四川的中小型資源密集型企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優勢缺乏。產業鏈緊短,亟須在結合地理位置優勢的情況下提升綜合素質,延長產業鏈繼而轉型升級。
3.1.3 缺少創新活力
目前我國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由于對社會存在認識偏差、生產設備更新速度慢、創新能力差等各種因素,較難吸引行業創新人才,難以學習使用先進創新理念以及更新先進的的生產技術。因此導致產品難以吸引市場目光,最終由于缺少市場競爭能力導致市場反響不好,逐年落后,難以融入新興市場。
3.1.4 人力資源管理問題
目前大多數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管理人員沒有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尚未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意識,導致人力資源和開發都處于較為落后的狀態,且人力資源開發投入少、人力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也導致不能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除此之外,企業也缺乏對員工的培訓與有效的激勵機制。
山西、四川中小型資源密集型企業在發展中優勢與挑戰并存,同樣面臨著資源密集型中小型企業資源、政策、技術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根據自身地理位置、環境等因素有著一定的特殊性。針對現存的問題,本文將從結構、創新兩方面提出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產業升級。
3.2.1 以人為本,科學配置
人才是是企業管理的動力與核心。因此,中小型資源密集型企業在競爭中更加應該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企業要積極驅動人才管理創新,企業管理理念、方式、制度的停滯落后和優秀技術人才的稀缺等問題,大大制約了當地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同時,要利用兩省地方特色吸引管理和技術人才,強化資源密集型企業崗位的管理,完善員工激勵機制以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利用國家的政策優勢爭取到更多優秀的專業人才,為企業長遠發展儲備人才提供強有力的后盾,以防“擠出”效應。
3.2.2 調整結構,謀求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是實現資源密集型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四川、山西中小型資源密集型企業的產業結構單一、傳統產業優勢缺乏、產業鏈短等問題,是兩省中小企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需要結合兩省的地理位置和環境的優勢把重心放在提升企業全面素質上,將生態文明放在首位,為實現產業結構優化,由單一依靠資源向創新發展多元化產業過渡、結合第一、第三產業延長產業鏈,使企業轉型升級有更多可能性和可實施性。
3.2.3 創新發展,實現突破
創新發展的突破是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兩省的資源密集型中小企業在資源開采、技術設備創新、生產制造、人才管理等方面呈現出來的問題都表明創新發展的重要性。企業實現技術創新,為開采、設備、制造等提供驅動力,從根源上謀求更高份額的市場地位,順應市場需求發展,提高自身競爭力。同時,企業要極力完善其管理模式,改進其原有落后的管理理念,為其爭取實現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適應國家生態建設大背景,適應創新驅動發展。
隨著經濟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和發展,資源型中小企業對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四川、山西資源豐富,礦產資源眾多,面對目前生態文明戰略的大背景,現存的資源密集型企業發展存在許多挑戰,兩省的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刻不容緩。中小型密集型中心企業的轉型升級離不開創新驅動發展,但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兩省資源密集型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要始終樹立和踐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在國家和各界的扶持幫助下,不斷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