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瓊
(安徽師范大學皖江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聲樂跨界現象是聲樂本體狀態在最初形成時就自然形成和具備的現象。伴隨著聲樂這門學科體系不斷地完善發展,隨著時間的延續性、地域的差異性、生理構造個體差異的特點將聲音類型通過聲樂母體一級學科分化成美聲、民族、流行三大聲樂唱法的二級學科,再延伸至聲樂唱法的三級學科,包含更加細致的聲樂唱法的分支。聲樂母體在自身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外界因素的刺激和內部因素的發展將導致二級或三級的聲樂唱法分支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和發展的動力,在這種內外受阻的背景下,聲樂各分支唱法間的交流融合、相互借鑒而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的現象就是聲樂藝術的“跨界”現象。這種現象是聲樂演唱現象內在發展需求的結合和調整,也是促進聲樂學科可持續發展的途徑之一。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人民大眾對藝術的理解和審美意識已經今非昔比,已經不是停留在“樣板戲”的時期。解決了自身的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后,人們開始追求文化藝術,在聲樂藝術上,從錄音機時代到播放機、CD、DVD,隨身聽時代到手機時代再到劇院音樂會現場的聆聽,接觸和欣賞聲樂藝術的渠道在拓寬,欣賞的質量和數量都在提高,所以也就形成了大眾審美意識的多元化。“雅俗共賞”的審美理念從藝術誕生起,就烙印在大眾的審美意識中;而審美觀念和藝術素養才是區分“雅俗”的界點。然而藝術是大眾的藝術,不是小部分藝術者的藝術,聲樂藝術的跨界現象其實質是演唱技術、歌唱技術的跨界,是為了在“缺氧”狀態下發展和開拓各自的專業領域及為了滿足各領域中歌唱愛好者審美意識的共性而產生的。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量到質的變化過程,如果聲樂藝術只局限于各自三大領域中發展,則只有量的積累,沒有質的飛越。而“跨界”演唱融合了三大領域各自的歌唱技術,為聲樂表演帶來了質的突破。《聲入人心》作為一檔聲樂專業性較強的音樂文化類綜藝節目,它的產生就完全符合聲樂藝術“跨界”演唱現象的兩大原因。它產生的目的和意義在于:將“美聲唱法”這種對大眾遙不可及的“高雅音樂”藝術通過以古典美聲為藝術基底、中西方音樂元素相融合、將高雅藝術和流行藝術相融合的一種別具一格的音樂歌唱類節目。
“跨界”演唱的本質應是聲樂母體一級學科下二級學科和三級學科各分支的演唱方式和歌唱技術的“跨界”。而“跨界”不是多種唱法的疊加和堆積,也不是任意選一首民族、美聲、流行作品,將作品的某一段通過不相同的唱法進行“唱法拼接”。雖然在唱法上給大眾一瞬間的聽力沖擊,但是從審美的聽覺感受上卻是雜亂無章和格格不入。這樣“拼接唱法”作品是“跨界”失敗的聲樂作品,也是“嘩眾取寵”的“跨界”形式。真正“跨界”演唱是各種唱法的貫穿融合、相互之間的取長補短,根據不同的音樂作品分析并經過多次唱法的磨合和實踐,就像一串珍珠項鏈一樣,既要有像月光般潔白無瑕的光澤的珍珠,又要有質地樸實的鏈子將其串聯在一起,這才是“跨界”演唱的本質。《聲入人心》“跨界”演唱的本質其實是以“美聲唱法”為主體,通過與中外音樂文化的結合,將“美聲唱法”與“流行唱法”融合而形成的“跨界”。
《聲入人心》是一檔音樂質量高、專業性強、“聲樂唱法”為主體的音樂綜藝類節目。由于文化的差異和節目的主體唱法的限制,中國民歌在唱法上無法進行“跨界”[1], 但是在音樂體裁上,節目組很用心地將美聲唱法和民族音樂進行了完美的“跨界”結合,給大眾帶來了全新的審美視聽感,即耳熟能詳的旋律中展現出民族性和高雅性。如南風、星元、李文豹三人共同演繹的三重唱《小河淌水》是中國民族音樂元素和美聲唱法“跨界”的結合。《小河淌水》是一首云南民歌,此曲改編后先以古琴、笛子、古箏和鼓點順序進入,在聽覺上給人們帶入了強烈的古風樂感,而鼓點的加入在旋律上又產生了流行音樂的節奏感,星元用美聲唱法柔美、亢亮的演唱了第一句,和后續兩位演唱者用美聲唱法的詞句連接,編曲者在全曲演唱中進行了多次卡農音樂處理及多處和聲處理,聽覺上的音樂效果給大眾的審美帶來多層次音樂環繞的視聽感。
“美聲”與“流行”二者搭配,一方面在聲樂起源和發聲原理上二者都有相同之處,另一方面在舞臺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上,二者也有角色、情感、音色的變化和渲染。《聲入人心》節目中,“美聲”和“流行”的搭配主要是通過美聲歌手和流行歌手組合搭配的形式將古典美聲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元素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將二者的音樂比列調整到大眾可以接受的美聲音樂演唱方式。如《Time to say goodbey》——一首經典的意大利語美聲作品,男生、女生皆可以演唱。在“跨界”前,定義為“美聲唱法”,外國演唱者中有莎拉·布萊曼、安德烈·波切利;中國演唱者中有戴玉強、殷秀梅、譚晶、宋祖英等美聲、民族大家,但曲目的傳唱程度在一定范疇里只是聲樂“專業小眾”的人群在演唱[2]、在欣賞。《聲入人心》第一期中,周深——一位流行音樂歌手,通過“流行唱法”演繹了這首古典美聲歌曲《Time say googbey》。當然,除了用流行唱法的演繹,還有配樂、場景、演唱者舞臺表演等一系列因素,使這首古典美聲歌曲通過“跨界”、通過周深流行唱法的演繹被廣大聽眾所接受,此處的“廣大聽眾”意指通過電視或網絡平臺的觀眾統稱[3]106-108。再如,由周深、王晰、劉彬豪三人共同演繹的蘇聯民歌《山楂樹》,他們在歌曲演唱方法的運用上融合了流行唱法和美聲唱法,歌曲的編配上又堅持了古典音樂的處理方式,讓整首曲子在原有朗朗上口的基礎上多了旋律肢體的層次感,這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結果,也是“跨界”唱法的聲音效果。周深美聲唱法的歌唱起到非常好的點綴作用,王晰、劉彬豪流行唱法發揮了各自聲音的優勢,三人音色的完美搭配讓歌曲的呈現效果特別絢麗。他們各自聲部的旋律改編與合作相互襯托,讓歌唱現場音色、音效呈現出區別于老《山楂樹》的聲音效果,他們將《聲入人心》的舞臺“點燃”,再次向觀眾呈現了“跨界”舞臺的多種可能性。
在學科分類上“美聲”“民族”“流行”在聲樂母體學科下是二級學科,“音樂劇”“原生態”“搖滾”“爵士”“民謠”在聲樂母體學科下為三級學科;在概念上,“音樂劇”是一門新的舞臺表演藝術,即涵蓋了歌劇的舞臺效果又有它自己的舞臺特點;在演唱技巧上,音樂劇介于美聲和流行二者之間,稱為“音樂劇唱法”(既接近美聲傳統唱法,也有偏向通俗的流行唱法)。音樂劇需要以美聲作為基礎,但它的聲音比美聲要輕松隨意,而美聲唱法相對音樂劇而言更加嚴謹正統。如王晰與高楊共同演唱的作品《她真漂亮》,選自音樂劇《洗衣服》。王晰的聲音,低沉有磁性,像一首老歌值得回味;高楊的聲音干凈、清澈,像流水一般劃過心田。在整首樂曲的演唱過程中,王晰對每一個細節點掌握得非常精準,特別注重和高楊音色的結合,一高一低的聲音配合,好似像個幾十年的歲月在音樂中是如此的相得益彰。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潔在聽完蔡程昱與阿云嘎演唱的歌曲《鹿 be free》后,情不自禁地對他們做出非常高的評價:“你們讓我聽到了音樂劇和美聲跨時代的對話。”[4]美聲與音樂劇的“跨界”演繹,是音樂劇和美聲時代性的碰撞,讓音樂的舞臺更加多元化。
隨著聲樂藝術在國內的不斷發展,專業音樂演唱節目或音樂選秀節目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專業歌者乃至“跨界”歌唱愛好者探索并實踐在“跨界演唱”這個新穎、挑戰性強的音樂領域。除了《聲入人心》外,還有《經典詠流傳》《中國好聲音》《最美和聲》《歌從黃河來》《跨界歌王》《蒙面歌王》等音樂演唱節目。這些歌唱節目會以單一或多種類的“歌唱方法”為主體,“跨界”演唱者們通過自己與編曲、配樂工作者們對音樂作品的`不斷嘗試,來拓寬自己的歌唱或藝術道路,給觀眾帶來一次次的驚喜和審美意識沖擊。隨之而來的就是聲樂教育者、聲樂理論研究者、音樂學者等對未來聲樂教學體系的探索與思考——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如何適應社會經濟、審美文化的發展[3]106-108。
在何純梁《“跨界音樂”對我國當代聲樂藝術發展的啟示》一文中提出:“跨界音樂”的發展,并不會取代原有藝術種類,作為“跨界音樂”產生的母體,它們將沿著自己原有的發展軌跡前行[5]。那由此可推,“跨界演唱”的范疇范圍,也不會取代原有的演唱方法,但會在外因和內因作用下,隨著自身的發展軌跡相交相融。
任何聲樂藝術都需要技術與理論的支撐。“跨界演唱”屬于聲樂藝術的一部分,也需要技術與理論的支持[6]。“跨界演唱”是聲樂演唱多元化的體現,它要求演唱者有過硬的聲樂演唱技術、舞臺駕馭能力、舞臺表現能力和較高的藝術修養。但由于它是一個多元化的音樂現象,可參考的理論指導是單一的唱法指導;對于歌手來說,在不具備以上能力、沒有專業技術與理論支撐的情況下,想要跨界成功是比較困難的。在此,筆者薄見,“跨界演唱”需要系統地、可持續發展地聲樂技術和綜合理論的支撐和引導。由此希望國內、外聲樂教育家、理論家對這一現象在研究的過程中能探索并嘗試為“半跨界”者和準備“跨界者”提供科學發展的學習方法,使他們可以在歌唱道路上穩健成長。
通過《聲入人心》以及其他音樂歌唱類節目的播出,有越來越多專業和非專業的歌者或是演員加入“跨界”這一行列中。但是捫心自問,有多少“跨界者”是專業歌者?參與“跨界演唱”的目的為何[7]?“跨界演唱”的目的和手段代表著事物的雙面性[8]。如果“跨界演唱”是聲樂發展的目的,如果所有的“跨界演唱”都在追求商業性,那聲樂藝術還稱之為聲樂藝術?聲樂藝術還有發展么?反之“跨界演唱”是聲樂發展的手段。“演唱者們”應通過“跨界”的模式讓音樂真正成為“人民的音樂”,通過“跨界”發展聲樂母體學科,在跨界中探索聲樂新的發展,不僅要滿足大眾的音樂審美意識也要滿足小眾的音樂審美意識。跨界歌者們在此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完善自身的演唱方法,最終形成屬于特有的演唱風格,這樣才能使聲樂擁有“常青藤”般的藝術生命力。
通過聲樂專業教育培養的學生可以從事聲樂教師、聲樂工作者、聲樂表演者等相關工作。根據不同時期、不同學校的教學人才培養方案要求,任何聲樂工作者都要具備全面的音樂素養[9]。筆者薄見,建議音樂素質教育應從兒童的啟蒙教育開始,循序漸進地在接受音樂教育者的各年齡階段認知和分辨不同的演唱形式和培養音樂審美意識。在普通高校音樂學院聲樂專業的學習中,一方面學生要有較高的聲樂基礎和音樂素養,另一方面聲樂教師在學生平時的學習中通過學生自身的條件,有計劃、分對象積極引導學生“跨界演唱”,通過對不同唱法的了解、不同唱法的理論學習,多聽、多唱、多思考、多實踐、多模仿歌唱作品,拓寬他們的演唱思路,為今后更高層次的聲樂學習鋪平道路。高校聲樂專業教師應積極不斷的探索和學習不同風格、不同唱法的聲樂藝術表演形式,在豐富聲樂藝術實踐中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尋求不同藝術表演形式理論并在實踐上真正地融會貫通。在教學中,不應過早給學生的唱法定向,應在學生學習和教師教授的過程中通過學生階段性、系統性的專業學習后,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幫助學生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聲樂演唱方法,并在學生力所能及、較有興趣的情況下鼓勵并指導學生探究其他不同風格的演唱方法。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不斷地豐富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手段與教學理念,在課下也應多了解、多學習國際和國內“新”的聲樂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通過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在教學中可以將新的聲樂知識教授給學生,讓學生不斷地了解和更新“新”音樂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聲樂教育,聲樂藝術在聲樂教育中如何發展是每一位聲樂教育者在教學和實踐中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在藝術形式多元化的今天,“跨界演唱”的組合打破聲樂母體二級學科“三足鼎立”的格局,給聲樂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空間,也成為推動我國“新聲樂”藝術發展的一股力量。當聲樂“跨界”成為一種“新”的音樂潮流,歌者都要根據自身條件選好自己發展之路,在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尋求跨界的本質,并更好地推進聲樂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教師在現有聲樂教學系統中通過正確、科學的訓練技巧和理論指導施展專業學生的個性和才華,要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切不可拔苗助長,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