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干部學院院長 朱英坤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山東作為經濟大省、工業大省,“十四五”時期將全力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打造先進制造業強省。
實現這個目標,首先應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基礎與優勢。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擁有全部41個工業大類的省份,山東制造業門類齊全、結構完備、基礎雄厚,全省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量、主營業務收入均占全國8%左右,567種主要工業產品中,100多種產量居全國前3位,40多種居全國首位。其次,我們也應清醒看到,山東制造業發展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少短板,“大而不強、大而不優”問題比較突出。
建設先進制造業強省,應當按照“緊盯前沿、沿鏈謀劃,龍頭牽引、培育壯大,打造生態、集群發展”的思路,立足全球制造體系調整變化和山東發展實際,搶抓窗口機遇,突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通過補鏈延鏈強鏈,打通堵點、連接斷點,加快構建具有山東特色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制造業在全省經濟中的支撐地位和輻射帶動作用。
要圍繞企業需求,把分散的創新資源高效整合起來,提升創新效率,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打造高能級創新服務平臺。持續對接、加速引進一批大院大所、高等院校分支機構,全面提升我省在全國產業創新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和創新資源富集地區建設科創中心,打造“科研飛地”。整合共性技術研發中心、質量基礎設施、創新孵化器等載體,推動創意設計、研究開發、檢驗檢測、成果推廣等功能集成,為各類創新主體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務。
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技術提升工程。聚焦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采取事前持續支持、事后獎勵補助等方式,支持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支持研制單位和應用單位聯合實施首臺(套)示范應用項目,深化首臺(套)重大裝備保險補償試點,促進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
培育更多新型創新主體。發揮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的示范作用,鼓勵引導龍頭企業聯合中小企業及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組建“企業+聯盟”的制造業創新中心。優化人才入股、技術入股以及稅收方面有關政策,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等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創新活力。用好產業引導基金,采取政府支持、股權合作、成果共享等有效機制,提升成果轉化效率。
鼓勵引導各地立足集群發展實際,做足做好優化提升文章,放大優勢、補齊短板,培育區域性特色產業生態。
加快產業鏈協同發展。圍繞提高本地配套率,形成區域內循環,精準開展“雙招雙引”,加速產業鏈關鍵資源整合,推動“短鏈”變長、“斷鏈”連通、“細鏈”增粗、“無鏈”生有、“弱鏈”變強。如石化、建材等產業豐富中高端產品業態,提高資源開發綜合效益;5G、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則應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加快形成完整產業布局,等等。
加快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一方面,大力發展人力資源、現代物流、工業設計、科技服務、金融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全面提升集群自我演進能力;另一方面,推動制造業服務化轉型,鼓勵引導企業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產品+服務”轉變。如裝備企業可以加快重大智能裝備創新,提供系統集成和整體解決方案;原材料企業則可以加強下游研發早期介入,為縮短產品研發周期提供專業化服務,等等。
加快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依托龍頭企業尤其是終端產品和整機企業,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加快形成一批領軍型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與知名互聯網企業深度合作,打造行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上游產品供給、下游產品需求、產品質量及流程標準等服務,提高全鏈條生產效率。
這既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又能開辟廣闊的新技術應用市場,實現傳統產業“有中出新”,帶動新興產業“無中生有”。
推進企業裝備智能化。滾動實施智能化技改行動,加快設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步伐,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大規模運用工業機器人,建立面向生產全流程、管理全方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實施“5G+工業互聯網”工程,爭取更多標識解析節點落地山東,推動構建人機物智慧互聯的企業“內鏈”,產業鏈上下游網絡化共享、智慧化協作的“外鏈”。
推進工業技術軟件化。普及基礎工業軟件,實現企業資源計劃(ERP)、制造執行系統(MES)、供應鏈管理(SCM)等關鍵管控軟件應用規模以上企業全覆蓋。支持龍頭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培育特定應用場景工業軟件,促進“工匠”知識和經驗(如工藝、流程、模型、算法等)的積淀、開放和復用。
推進產業數據體系化。發揮主管部門、行業協會統籌協調作用,建立健全跨企業、跨行業數據共享機制,依托重點行業企業,布局建設一批工業大數據中心,逐步實現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數據采集、匯聚和應用全覆蓋。在此基礎上,繪制全省制造業產業地圖,為優化產業政策、企業協同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推動品牌、質量和標準協同發力,全面提升產品品質質量,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打開廣闊市場空間。
開展品質質量提升行動。引導企業建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支持企業主導或參與制定國際標準、行業標準,推動建立覆蓋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的標準體系。促進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相銜接,引導企業加大國內市場開拓力度,走品牌發展之路,從追求“質量合格”向追求“用戶滿意”躍升,打響“好品山東”區域公共品牌。
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質量文化。加強質量基礎能力建設,推動行業檢驗檢測實驗室向公眾開放,加大面向中小企業的質量和品牌服務供給。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落實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失信行為。
高度重視政策的協同作用,強調精準施策,突出政策的疊加集成,使實招硬招落地見效。
強化人才保障。梳理產業發展需求,精準引進能夠引領學科發展、帶動產業轉型的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有計劃地加強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培訓。優化提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學科布局,引導企業、行業協會和高校加強合作,創新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健全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辦法。
強化政策保障。完善“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進一步推動能耗、土地等指標向優質制造業項目和企業傾斜。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用好用活政府投資資金,探索建設基于工業大數據的新型金融服務試點,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引導金融資本流向實體經濟。
強化環境保障。對標國際先進規則,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加速塑造開放型經濟體制機制新優勢,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產業鏈現代化發展。聚焦有效制度供給,圍繞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減權放權、改進服務、優化流程,全力打造便捷高效的市場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