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訊員 韓程 張博禹 王毅超 李巖
近年來,煙臺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決策部署,提出市屬國有企業改革三年行動比國家和省提前一年完成的目標,率先實施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政策舉措,走出了一條符合中央精神、貫徹省里要求、契合煙臺實際的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新路子,叫響了“國盛資豐·企強業興”的新時代煙臺國資國企品牌。
今年上半年,14戶市管企業經濟運行延續高速增長態勢,實現營業收入904.72億元、利潤總額172.99億元、凈利潤139.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5.32%、377.12%和352.76%;截至6月末,14戶市管企業資產總額3388.62億元,同比增長29.16%。
“整”出集約發展新優勢。把企業整體上市作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徑,借鑒上港集團、武鋼股份、深圳能源等大型國企整體上市成功經驗,“一企一策”靈活采取吸收合并、存續分立、股權置換、資產剝離等多種手段,不斷提升國有資本的資產質量、增值空間和盈利能力。2019年,推動萬華化學進行重大資產重組,實現整體上市,資產證券化率達到100%,成為山東省首家國有控制的整體上市公司,市值保持“魯股之冠”。今年上半年,萬華化學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達到676.6億元、137.8億元。2020年,泰和新材通過“重大資產重組+吸收合并”的路徑實現整體上市,成為繼萬華化學之后山東省第二家國有控制的整體上市公司。目前,市管實體企業資產證券化率達到75%,5家市管上市公司總市值接近4000億元。
“混”出市場運營新模式。積極穩妥推動國企混改,打出引入戰投、整合資源、強化激勵等“組合拳”,有效破除制約企業改革發展的桎梏障礙。國豐集團引入國企、民企、外企“三類500強”進行戰略合作,采取51∶49的股權模式成立合資企業,各級子公司混合所有制比例達到90%以上,自我造血功能明顯增強。
“融”出資本運作新成效。堅持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兩手抓、雙促進,有效滿足國有企業和重點項目資金需求。一方面,積極推動國有資本與多層次資本市場對接合作。“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內燃機工業百年成就獎”獲得者——石川密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IPO上市成功,成為煙臺市首家創業板上市的市屬國有企業和第6家市屬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另一方面,開展投資運營公司提升發展專項行動,推動市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向公開市場發債募資,持續提高融資能力。目前,國豐集團、藍天集團、軌道交通集團3家企業全部實現國內最高的3A信用評級,國豐集團還實現了3B+國際信用評級,3家企業融資能力突破1000億元,2020年融資規模近200億元,為裕龍島煉化一體化、東方航天港、芝罘仙境等重大工程項目提供了有力資金保障。
推動干部能上能下挖潛力。積極推進高級管理人員市場化選聘和退出,在全省率先出臺《市管企業職業經理人制度試行工作方案》,實現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差異化薪酬、市場化退出。2020年,市管企業共選聘職業經理人30多名,管理人員退出210余人,退出比例占在崗管理人員的10.73%。萬華集團破除“鐵飯碗”思想,全員下崗再競爭上崗,推行末位淘汰機制,穩妥清退15%的員工。同時,大力精簡組織架構,壓縮管理層級,實行扁平化管理,促進管理人員結構優化。公交集團將原有的四級管理體系壓縮至三級,壓減權屬企業3戶。藍天集團通過實施全員競崗,干部比例由64.7%降為43.98%。
推動員工能進能出增動力。支持市管企業結合“十四五”規劃,明確目標定員,通過調整完善合同制員工增補、用工變化調整人工成本指標等政策,實現人力資源統籌配置、員工之間合理流動。2020年,市管企業員工市場化退出300余人,勞動生產率提高8.14個百分點。蓬長客港集團加強內部輪崗交流,打通集團和子企業的雙向培養通道,保持人員合理流動;北極星集團通過將控股公司和股份公司總部合并,減少富余人員40余人;交運集團通過依法給予經濟補償金、協助辦理失業保險等方式,辦理解除勞動合同和退休手續184人。同時,大力實施名校尖子生計劃,靈活引入優質人才資源。目前,10家國企累計完成崗位招聘1800多人。其中,東方電子在疫情期間啟動“云招聘”,招聘“雙一流”高效畢業生40余人;國豐集團與兩家獵頭公司簽訂人才尋訪協議,先后引進高端專業人才7名。
推動收入能增能減激活力。秉持讓價值創造者分享價值的理念,制定出臺《關于推進市管企業實施中長期激勵試點意見》,完善以業績為導向、與市場接軌的評價考核機制、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探索設置體現崗位價值和員工勝任能力的差異化薪酬結構,不斷激發員工隊伍活力。市管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保持在24.29%的較高水平。國豐集團推行年度“360度”績效考核,實現薪酬分級、分檔,拉開差距。公交集團將職工月應發工資的35%作為活性工資,與本人工作業績及工作表現進行掛鉤,員工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極大提高。
下好授權放權“先手棋”。完善出資人監管權責和授權放權2張清單,先后取消、下放、授權二級以下企業產權公開轉讓、控股上市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備案、子企業擔保事項決策、年度投資計劃決策等監管事項27項。同時,及時清理和廢止不適應新一輪改革要求和企業發展的監管文件17件,新制定25件,企業敢闖敢干、創新創造的活力持續迸發。
下好法人治理“關鍵棋”。加強市管企業法人治理,厘清“市政府-國資委-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出資企業”之間的權責邊界,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持續加強董事會建設,通過公開選聘建立起外部董事人才庫,儲備人選24人,支持企業外部董事依法獨立發表意見,有效提高董事會決策的科學性和透明度。加強監事會建設,依法選舉職工監事,推動市管企業監事會以財務監督為核心,強化對企業當期和事中監督,有效建立可追溯、可量化、可考核的責任倒查機制。
下好協同監督“防御棋”。線上,在全省率先搭建國資監管“云平臺”,市管企業全級次接入“云平臺”,縱向同省國資委、橫向同市直有關部門進行系統對接和聯調聯試,初步實現全覆蓋、全時段在線監管。線下,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建立市管企業國有資產大監督格局的實施方案》,創新建立組織、財政、人社等6個部門參與的國資監管聯席會議制度,通過定期會商、信息共享,實現出資人監督與紀檢監察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類監督有效銜接,構建起立體式、網格化的國有資產大監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