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市學院 何純蓀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叢培棟
當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教育工作中存在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重視課堂教學而輕視社會實踐、重視專業設置而輕視專業建設等問題。高校內部擁有十分龐大的科研團隊,積累了豐富的科研資源,如果跟社會企業和政府部門形成長期合作培養機制,就能夠提升人才培養水平。但是當前高校跟企業和政府的人才培養自成體系,人才培養具有分散性和重復性特點,導致大量的資源被浪費。基于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強化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能夠有效創新人才培養理念,促進當地高校的創新發展。
本文深入調查某高校的校企合作評價、類型、內容以及途徑,梳理歸類了校企合作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主要情況。站在校企合作途徑的角度來說,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都能夠成為校企合作的主要教學途徑,例如組織實習、教師講座、共建教學基地、畢業時間和人才招聘等,其中組織實習和兼職教師講座的學生參與度最高,畢業實踐占據了38%,參與科研開發的學生比例最低。站在合作對象角度來說,校企合作中學校和企業屬于合作主體,大部分都是人力資源服務行業和傳統制造行業,只有少量的高新技術企業。綜上所述,在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運行中,課程建設、實習教學以及畢業實踐中學生們的參與積極性最高,在科研項目合作、校企合作能力提升和校企合作的協調管理運行機制完善方面,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實現學校和企業的共同利益,是驅動校企合作模式產生和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目前校企合作的過程中存在主體雙方合作利益各異的情況,導致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機制沒有把人才培養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站在高校的角度來說,高校需要把自身教育責任承擔起來,也要積極號召政府部門、社會以及企業方面對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育工作加強支持力度,但是忽視了對于校企合作協調發展的思考,忽視了如何利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優勢,為社會合作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影響了企業的利益獲得[1]。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社會企業過于重視成本問題,例如選擇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為學生進行培訓、企業投資建設實訓基地的回報率、在高校教學活動當中企業的訴求是否能實現、政府部門對于企業參與到高校教育合作當中的優惠政策等,忽視了對于校企合作的戰略性思考,導致校企合作對社會企業來說更像是廉價勞動力的代名詞。雙方利益各異,造成了校企合作效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當前從數量上來說大學生就業仍然是供大于求的現象,很多用人單位根本不需要投入任何成本就能夠在人才市場尋找到適合工作崗位要求的人才,并且具備較大的選擇空間,這是很多社會企業對于校企合作模式參與不積極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為高校來說,面對的就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能夠提升人才的就業幾率,滿足學生順利進入社會的需求,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非常高。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施校企合作,缺少了系統的教育合作規范,沒有把校企雙方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導致校企合作的教育效率較低。在校企合作貫徹落實中,社會企業需要針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合理性的教育目標、課程設計要求和靈活性教學管理意見,但是由于校企雙方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深度和廣度認知不全面,最終只能進行校企雙方共同建設校內外基地、集中進入到社會崗位中進行頂崗實習等臨時性安排,跟實際的校企合作深度發展目標存在較大的距離,校企合作的形式大于內容,難以實現預期的校企合作教育目標。
高校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專業性、綜合性高端技能人才,為社會帶來更大的人才效益[2]。人才效益必須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后,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影響,成為企業需要的人力資源,為了能夠減少沉淀時間,實現高校和社會企業的深度合作很有必要。在當前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沒有形成長期發展規劃,雙方都存在短期性的合作觀念,高校方面一心希望能夠培養出如何滿足企業當前用人需求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例如頂崗實習、調整教學計劃,適應不同季度的企業招工需求,沒有考慮企業長遠發展中的人才需求。企業忽視了高校教育對于未來企業發展建設產生的重要影響,在校企合作當中過于重視眼前的經濟效益,沒有把高校輸送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作為企業的儲備干部看待,缺少長遠規劃,影響了校企合作的長遠發展。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高校跟社會企業互相簽訂人才培養協議,企業全程都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實現人才規格定制的合作辦學模式。目前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社會企業的冠名式合作模式進行,從高職院校逐漸延伸到了高校當中,讓當地的訂單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更有層次性結構,更加受到社會和學校的歡迎[3]。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當中,企業和高校都能夠以提升就業率為教育導向,企業參與到高校教學改革當中,跟學校進行良性互動,科學合理地提出校企合作用人要求,使學校和企業的教育優勢互補,積極探索出具有校企合作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校企合作積極性不強,會對校企合作的長效合作機制構成產生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益變動,也會對校企合作的訂單式人才培養需求產生影響,就業雙向選擇,對于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貫徹落實產生約束。因此高校需要在校企合作中遵守“適銷對路”的培訓要求,利用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中企業人力資源對學校的依賴心理,強化校企合作開展深度,形成平衡的校企合作狀態,提升校企合作教育效果。
基地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高職院校結合社會企業的定向人才培養要求,進行綜合性、專業性人才培養。社會企業通過建設實訓基地,把對新員工的培訓教育前移,選擇合適的人才進行合作辦學模式。在學校和社會企業的合作過程中,雙方堅持互惠互利的發展原則,教學和科研相互融合在一起。學校內部的實訓基地根據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進行建設,企業負責學校建設的運作費用和設備費用,學校提供實訓場地。建設實訓基地之后,學校和企業可以成立管理理事會,共同管理實訓基地,并自負盈虧[4]。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相關經營項目包括冷飲店、超市、面包店等,涵蓋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核心課程,為學生開設績效管理、人際溝通、電子商務和社交禮儀等課程內容。在實訓基地中實行多崗位輪換機制,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工作崗位的職業能力,引導學生具備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創業經營理念,培養學生具備專業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經營獲得的收益除了支付基本的經營成本之外,其他的主要用于頂崗實習報酬、經營利益積累以及學生實訓獎學金,提高高校學生對于實訓生產性經營模式的參與熱情。該教育合作模式,需要專注于高校人才管理專業教育發展,不求回報的社會性企業。
實體式人才培養模式指的是社會企業面向高校注入資金、設備和技術等作為辦學股份,分享高校的辦學效益,跟合作高校一起組建出社會性企業院校,全方位地參與到跟高校的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模式當中[5]。在校企共建企業學院當中,深度表現校企合作教育形式,為高校的學生提供更多的頂崗實習機會,社會企業參與到高校的人才培養計劃設置、課程設置當中。高校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具有實用性和針對性特點,社會企業可以跟高校共同組成實踐指導小組,分享校企雙方的內部資源,分享辦學效益,把學校人才培養機制和當地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解決教學和科研相互脫節的問題,建立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臺,形成專業實踐教學、企業專業團隊培訓、教學科研為一體的功能型校企合作平臺。
校企合作是學校和企業進行全方位和多層次合作,而不僅僅局限于訂單式培養,共同建設專業的實訓基地知識基礎合作,需要形成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全方位合作是高職院校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吸收企業的合理化建議,在學校課程設置中融合實踐性教學,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校企合作要建立利益共同體,也就是企業學院,學校和企業各方資源共同組成決策層和執行層,為校企合作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專業平臺,保障企業和高校能夠共同長期穩定地發展。
學校和企業雙方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也存在區別較大的態度,高校的中心任務是培養更多高素質人才,因此要提升教學要求的嚴謹性。社會企業的目標是實現利潤的最大化,用人需求也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當前學校安排學生參與到校企合作實訓中,企業由于沒有市場訂單可能無法提出參與意見,企業急需學生協助完成訂單的時候由于學生需要完成正常教學工作,無法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彼此存在較大的利益沖突。因此地方政府部門需要了解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難處和矛盾,出臺各項經費來激勵校企合作的開展。要為校企合作中的企業提供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鞏固校企合作雙方的信任感。激勵企業能夠主動參與到校企合作中,實現學校和企業互惠互利機制的順利運行。
站在高校角度來說,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提高專業實踐教學技能,提升高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站在社會企業角度來說,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能夠減少人才培養成本,根據自身發展需求直接訓練專業性人才進入到工作崗位中,形成高質量的人才儲備。校企合作機制的核心是實現高校教學改革,因學校和企業要本著互惠互利的發展原則,在高校教育改革中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資源,相信學生的發展潛能,在情感、專業和教育指導方面進行足夠的投入,消除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不信任,讓學校和企業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凝集合力共同促進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教育改革,實現校企合作的長效發展。例如,在學習《企業員工福利》課程時,教師能夠帶領團隊進入到企業當中實地調研員工福利;學習《勞動法》時,學生進入到法院旁聽,教師跟學生共同開設模擬法庭,強化學生對于《勞動法》相關知識的認知,能夠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掌握人力資源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綜上所述,企業要加強跟高校的合作,堅持走校企合作發展路線,把一線的管理項目直接深入到高校課程教學中,學生們通過團隊學習方式提高一線崗位的工作能力和實踐能力,以就業為導向完善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學校和企業的長效合作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