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港口集團濰坊港有限公司 李耀斌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山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更加注重經略海洋”“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動山東沿海港口加快向世界一流水平邁進。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建設海洋強省的重大舉措下,山東港口企業在資金、管理、技術以及人才戰略等方面均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港口企業在面臨著更好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為推動企業健康發展,制定符合港口企業實際情況的發展戰略十分有必要。
從競爭強度的角度來看,現階段,我國各個港口企業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競爭關系。通常情況下,當腹地可競爭部分的規模更大時,港口企業之間的市場競爭激烈程度也就更高。從入行門檻的角度來看,我國港口行業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務職能,一般為國有企業,其資本密集度高、經營管理架構復雜等,使得其入行門檻也相對較高,在航運價值鏈中占據著有利地位。從可替代性的角度來看,如果臨近區域的港口企業所提供的服務、產品的種類更多,且服務質量更好,則表明替代品(同區域的港口企業、鄰近港口企業)的替代能力更高。從客戶議價能力的角度來看,在區域港口運力高于市場需求(供大于求)時,客戶具備更高的議價能力,而在區域港口運力低于市場需求(供不應求)時,客戶具備的議價能力偏低[1]。
總體而言,港口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市場供應水平息息相關,且在港口企業具有充足的腹地資源、資本以及其他港口(同區域港口、鄰近港口)所不具備的業務服務時,可以判斷相應港口企業具備極為可觀的競爭優勢。
1.2.1 企業資源方面
港口企業的資源可以劃分為有形資源、無形資源以及知識性資源這三種類型。其中,有形資源主要包括岸線長度、泊位、航線網絡、港口安全保障、腹地基礎設施、腹地市場服務等;無形資源主要包括品牌與聲譽、服務水平、增值服務、客戶體驗等;知識性資源包括企業文化、技術、創新能力等。對于港口企業而言,只要其具備這三種類型的資源,且難以被模仿、超越,則代表著其具備了較高的可持續性發展優勢。
1.2.2 企業能力方面
在當前的港口行業發展背景下,日常運營能力要求港口企業不斷完善自身的運作環節,可以為客戶提供精準、高效、高質的服務。服務創新能力要求港口企業持續優化產品服務,能夠為客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務(如咨詢服務等)。體制創新能力要求港口企業積極推行“一省一港”戰略,實現港口一體化,并強化與其他港口企業的合作能力。技術創新能力要求港口企業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與時俱進,提升運營及服務的效率。資本投資能力要求港口企業可以在國家戰略背景下加大對境外港口的投資,推動港口業務國際化發展的能力,要求港口企業能夠站在國際市場的角度拓展業務。在此基礎上,港口企業還要切實參考當前的市場需求和行業變化調整自身的業務及經營發展戰略,促進港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實踐中,想要推動港口企業更好地發展,就必須要持續強化港口經營管理能力,即組建優質、專業、高素養的港口企業經營管理團隊。換言之,要在港口企業的經營發展中應用人才興港戰略。在此過程中,要定期組織相關人才參與專業培訓,把人才戰略與企業發展戰略結合起來,積極與專業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簽訂校企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化校企合作,在新時代人才隊伍建設中精誠合作、優勢互補、共同發展[2]。同時,還可以與其他港口企業展開合作,定期舉辦交流學習活動,通過雙方的工作交流,達到相互學習借鑒、取長補短、拓寬工作思路的目的,為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工作創新發展奠定基礎。
建立起全方位的企業服務體系,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更強的服務,延伸拓展港口企業的增資服務提供范圍,包括金融、保險、物流運輸、文旅服務、產城融合以及檢驗檢疫、報關服務等。加大陸海、鐵海、轉水等運輸方式,形成以港口為中心的一體化運輸網絡,更好地銜接貨物運輸中的各個環節。要協同上游企業與下游企業,組合資金流、信息流、物流供應鏈等,推動港口服務的升級。積極開發線上服務,縮減客戶申請、獲取服務的時間與流程,并為客戶提供運輸追蹤信息。另外,要對不同的客戶提供針對性強的服務,滿足更多客戶的現實需要。
我國港口企業要盡可能避免與臨近港口、同區域港口的服務同質性,在“一省一港”戰略發展形勢下,充分整合各港口區位優勢,在保留基礎港口服務的條件下,對資源和競爭力進行整合,積極開發差異性更大的創新產品服務,從競爭轉為協作,促使區域內各個港口之間形成優勢互補,推動港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很好地發揮出“一省一港”的戰略優勢[3]。
濰坊港位于“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升級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交匯地帶,腹地包括京津翼都市圈與山東半島的結合部,港口區位適中,交通便利,是魯中、魯北、魯西及濰坊地區貨物進出海運距最短、最經濟、最便捷的海上交通口岸。近年來,濰坊港貨物吞吐量持續快速增長,從2000年的88萬噸增長至2019年的5485萬噸,年均增長率達到24%。
3.2.1 專業化的碼頭優勢
濰坊港現有生產性泊位27個,其中通用泊位22個,滾裝泊位3個,液化品泊位2個,港區東西兩側分別建成了總長約27.7km的防沙堤,航道深為-10米,3.5萬噸級航道已經建成通航,5萬噸級航道工程正在加快推進。港區分為中港區和西港區,全港生產性泊位41個,碼頭岸線長7.1千米,綜合通過能力3925萬噸,其中深水泊位20個。中港區有生產泊位27個,綜合通過能力3262萬噸,以中港區分析有較強的代表性。
濰坊港中港區現有航道3.5萬噸,航道全長48千米,底寬135米,設計底標高為-12m。基礎設施方面的具體情況如下:擁有拖輪4艘,門橋4臺,門機37臺。其中通用門機27臺,集裝箱門機4臺,木片門機6臺。港區短倒車輛12臺,可以為各項工作的展開提供支持。
3.2.2 航道建設與維護成本偏低
濰坊港在航道建設與維護方面所消耗的成本相對較低。以濰坊港中港區東作業區已建成投入使用的18#至21#四個泊位為例,航道設計深度穩定在-10m水平,作業區建設泊位及配套設施預算為13.5億元,而在實際的航道工程建設中,實際建設費用約為12億元。因泊位建成時間較短,在泊位維護方面所消耗的費用成本相對較低。
3.2.3 碼頭建設的成本偏低
濰坊港的地質條件優越,在建設碼頭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較少。以濰坊港目前擬申請建設的1個5萬噸GT滾裝泊位為例,泊位總長292.5m,碼頭平臺寬度為58m,碼頭前沿頂高程5m,碼頭停泊區域寬度為65m,停泊水域底標高為-14m,設計底高程為-13.7m。預計該泊位及配套總投資3.5億元。經濟評價分析,該項目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預計為8.63%,大于社會折現率8%,具有較強的經濟抗風險能力。
3.2.4 市場化資源優勢
公司在運營與發展過程中,除積極與物流運輸行業領先企業建立起合作關系外,還積極對接腹地生產企業。濰坊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泊位對外開放后,為腹地企業提供了更加快捷的外貿進出口業務,在同區域港口中具備較高的市場化資源優勢。
3.3.1 深化各方合作拓展業務
第一,深化與各領域集團企業的合作,如煤炭企業、煉鋼企業、木材企業、石油化工企業等,為其提供針對性更強的港口服務,建立起更長時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可與相應企業合作打造交易中心,提升港口企業在重要產業鏈中的控制能力以及服務能力,將港口逐步發展為基于供應鏈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強化港口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二,深化區域港口之間的合作。結合“一省一港”戰略思想,積極聯合區域內的其他港口展開業務,優化內、外貿航線的建設;主動與其他地區的港口企業建立合作關系。第三,深化與鐵路、陸路企業的合作,保障運力、強化供應鏈管理的同時,獲取更為優惠的運輸價格。合理規劃建設疏港鐵路、疏港公路,提升港口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
3.3.2 對碼頭岸線資源實施整合利用
在港口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碼頭岸線作為一種港口資源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使用效率、價值的發揮程度直接關系著港口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與港口企業的轉型升級息息相關[4]。實踐中,要積極推動碼頭岸線資源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設,完善港口生產指揮系統的功能建設,形成項目評價機制,引進現實價值更高、能夠推動港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在此基礎上,要將集裝箱碼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積極發展散改集業務,重點支持增長率更高的貨種碼頭的發展,使港口企業貨物種類集散更加靈活,進一步提升運營能力。
3.3.3 搭建智慧港口平臺
在智慧港口平臺中推出港口企業的主要業務,提供散貨集散港業務線上辦理服務,引導客戶在線上申報相關業務以及繳納費用。提高智能閘口服務,簡化各項業務的辦理流程,縮短運輸車輛留置時間,加快貨物集疏港效率,在此基礎上,逐步拓展智慧港口平臺的業務。在外貿業務中,積極與檢驗檢疫、海事、海關等外部系統進行對接,由此搭建起綜合、全面的線上服務平臺[5]。依托該平臺,一站式服務成為現實,能夠為客戶提供24小時的全天候服務,提升客戶對港口企業服務的認可程度。同時,還要在智慧港口平臺的支持下逐步形成“線上+線下”的物流操作模式,推動港口運營成本進一步下降。
通過在港口企業經營發展中引入先進技術,實現對港口現有資源的優化配置,并搭建起具備統一數據接口、數據實時性跟蹤查詢能力的港口線上服務平臺,促使濰坊港“一站式”服務成為現實,促使企業逐步發展成為服務便捷程度更高、信息反饋速度更快、各項業務深入融合的港口企業,推動港口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升級。
3.3.4 切實落實國家“一省一港”的一體化改革
“一省一港”戰略的主要內容為對區域內多個港口進行整合管理,實現“多港合一”,以此擴大區域港口規模。在“一省一港”戰略的支持下,省內多個港口不再“各自為戰”,而是通過資源整合,大幅提升區域港口的總體貨物吞吐量。從整體上來看,“多港合一”促使區域港口可以容納外地運輸至本地區或是在本地區中轉的所有貨物,提高了區域港口的競爭力;從細節上來看,“多港合一”后,省內貨物的運輸可以通過協調區域內的內貿支線、轉水業務完成,促使運輸成本大幅下降,為港口企業帶來更高的成本優勢。
綜上所述,在港口企業具有充足的腹地資源、資本優勢、人才戰略以及差異化服務業務,在各類型資源豐富、綜合能力增強時,可以判斷相應港口企業具備極為良好的競爭優勢。在明確自身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利用好港口一體化改革發展的紅利,使各方合作拓展業務和碼頭岸線資源整合利用,能夠更好地推進建設智慧港口生產指揮平臺、智能化閘口、港區內短倒運輸業務等策略得到落實,推動了港口企業的良好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