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石油大學 李璟睿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關乎到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對我國社會穩定、人民幸福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關乎我國偉大復興的百年大計。特別是在我國發展過程中部分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已經枯竭,且經濟較為落后,當地人民的生活較為貧苦。因此要通過市政府的牽頭,尋找發展方向,思考致富路徑,通過轉型創新等方式尋找一條經濟發展之路,促進我國資源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
國內經濟轉變為中高速發展趨勢之后,資源能源產業能過剩現象越發明顯,很多資源型產品的市場價值越來越低,導致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升級面臨著巨大困難,依賴資源生存和發展起來的資源型城市的GDP增長速度較為緩慢,導致該城市內的居民產生背離感,進而引發很多社會危機。由此可見,相關部門一定要重視資源型城市社會治理問題,積極探索和應用升級轉型城市的方案,將社會危機扼殺在搖籃里。
實際上,依賴資源生存和發展的城市屬于比較特殊的城市,既會遭遇普通城市面臨的發展難題,又會遇到特殊的發展問題。在國內經濟新常態影響下,資源型城市面臨多個社會治理問題。比如,城市發展動力非常不穩定,社會發展包含諸多潛在風險,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很多人才被吸引到其他城市。總而言之,資源型城市和普通城市相比,出現了更多非常復雜的社會治理問題,主要包含以下幾點。
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講,其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資源開采。而在經濟新常態影響下,諸多產業都面臨著轉型和升級,發展勢頭非常猛的第一產業漸漸被摒棄。資源型城市僅僅依靠城市內部的不可再生能源推進發展,無法完成產業升級和轉型的要求,導致城市內部以工業發展為主,整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比例完全失衡。如果從事資源采集和相關產業的公司破產或者遷出資源型城市,那么對資源型城市來說就是致命性的打擊,直接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和進步。根據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能源產業發展陷入死寂狀態,相關公司的收益逐年降低,公司內部的福利越來越少,職員工資逐漸減少,城市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收入低導致消費減少,消費問題直接影響產業發展,城市缺乏發展動力,發展狀態非常不穩定,城市建設受到嚴重影響。
就目前來看,資源型城市中有些公司被迫轉型,有些公司不得不宣布破產,所以有很多員工被迫離開崗位,缺少經濟來源,無法支撐整個家庭的生活。而有些公司為牟取更多的利益,過分苛責員工,減少員工的工資,導致很多員工出現消極情緒。一旦出現上述問題,導致集體事件爆發,就會產生諸多社會危機。隨著資源型城市居民的失業比例逐漸增加,貧困家庭越來越多,貧富差距逐漸顯著,社會保險金繳納出現中斷現象,很多人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就會引發諸多社會矛盾。總而言之,上述問題會引發很多社會危機,導致社會動蕩,直接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在資源型城市發展建設的初期階段,很多企業進行資源開采,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無論是工廠建設還是生產活動,都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和垃圾,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資源型城市始終處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當中,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無法在短時間內得到解決,所以相關政府部門一定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根據目前的建設情況來看,資源型公司的經濟收益越來越少,嚴重忽視環境保護問題,政府部門缺乏保護環境的資金支持,所以城市內部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處于停滯狀態。在惡劣的環境影響下,環境治理資金將會不斷增加,環境問題直接影響居民的生命健康,城市居民也會選擇移出城市,城市發展將面臨更嚴峻的危機。
在國內經濟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發展緩慢,很多資源型城市內部人才也會被其他地區吸引,資源型城市的人才越來越少,資源型公司轉型更加困難。正因為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越來越落后,環境問題日益嚴重,所以很多居民選擇搬到其他地方。資源型城市內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很多兒童和老年人滯留在城市內,無法推動城市內部產業的升級和轉型。而資源型城市的人口老齡化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不得不將很多資金用于養老和醫療服務方面,導致社會投資和環境保護方面的資金減少,城市發展出現惡性循環。
實際上,資源型城市的絕大多數資源型公司都是國有企業,這些公司也已經轉變了公司的發展和管理模式,可是這些公司缺少危機防范意識,所以無法在企業轉型和升級期間提升發展能力,導致轉型速度和成效受到嚴重影響。由此可見,想要完成資源型公司的轉型和升級,就需要政府和公司共同努力,提高發展速度。政府一定要根據當地的發展情況,制定可行的發展方案,為資源型公司產業轉型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實踐表明,公司要想提升產業轉型的速度和成效,就必須重視技術問題,大力引進專業的技術工作者,制定持續發展目標。具體來講,資源型城市的相關政府部門必須大力支持資源型企業轉型工作,為公司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積極聘用專業學者設計城市發展方案,為企業轉型打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資源型公司必須加大改革力度,積極聘用高端技術人才,應用高端技術和儀器設備,不斷提高技術發展能力,推動公司朝著可持續化方向發展。
依靠資源采集和能源利用發展起來的城市存在時間非常長,但是整個社區的建設規劃非常不完整,城市基本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服務和生活條件較差。具體來講,在資源型城市中包含很多非常老舊的危樓,不但排水條件非常差,而且小區的安保設施較少,整體生活環境較差。想要提升社區的基礎服務效果,建設配套的基礎設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撥款。由此可見,政府部門一定要重視相關問題,加大對老舊建筑物的修繕力度,打造綜合全面的社區服務中心,盡可能滿足當地住戶的所有生活需求。一般來講,資源型城市的經濟收入較少,自然環境比較差,交通不便利,想要吸引外來人才,留住當地人才,就必須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打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高當地的吸引力。同時,還要改造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早期資源型城市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益,經常進行過度的開采工作,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環境越來越差。很多工業生產區隨意排放污水和廢氣,嚴重影響空氣質量和水資源的品質。絕大多數資源城市都面臨上述問題,直接影響資源型城市的聲譽和發展速度。正因如此,政府部門必須大力支持資源型公司的產業升級和轉型工作,采取積極的鼓勵政策,制定嚴格的廢棄物排放標準,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應用高端技術減少污染排放量,保護城市環境。此外,正因為很多資源型城市的存在時間非常久遠,而很多公司都是依賴資源而存活的,所以整個城市的分化比較混亂,綠化面積非常少。政府應該重視環境問題,增加綠化面積,修繕老舊房屋的排水系統,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
在國家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資源型城市的作用至關重要,但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影響下,資源型城市的地位越來越低,發展情況越來越差。城市居民的生活越來越差,導致社會危機愈演愈烈。資源型城市的政府應該重視風險防范工作,提前制定預警方案,了解當地居民的實際需求,提前制定防范社會危機的計劃,減少社會風險對城市發展的不利影響。
資源型城市的政府部門可以深入研究當地的實際發展情況,挖掘城市發展的潛力,打造合適的特色經濟發展模式。具體來講,資源型城市可以充分發揮當地的歷史文化特征、交通特點和自然特點,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特色經濟,建設資源型城市的獨有品牌,推動資源型城市的經濟發展和進步。另外,政府部門一定要突破原有建設思路的限制,除了利用當地的資源能源之外,可以發展旅游業和其他第三產業,打造平衡的經濟結構。在這個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新時期,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信息資源,了解當地的發展情況和獨特優勢,完成城市規劃建設方案。政府部門可以和各大高校合作,引進高新技術人才,發展特色產業。
就目前的發展情況而言,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活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均衡,產業升級和轉型使得很多工人失業,所以政府必須解決失業人員的就業問題。因此,政府部門必須鼓勵失業人員和青少年積極開展創業活動,大力支持中小型企業,為其提供相應的政策補貼,為中小型企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在資源型城市成立各種各樣的小型企業,這樣不但能夠增加城市發展的活力,還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問題。一旦就業問題得到解決,那么很多家庭就會增加實際收入,進而提高消費能力,增強城市發展活力,不斷推動城市的發展和進步,進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資源型城市開展工作,從而打造一個良性的循環模式。另外,微小型的公司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政府的稅收數額,政府部門能夠擁有充足的資金完成城市建設工作。
要發展資源型城市,建立一個強而有力的好班子是前提。要配好配強城市領導班子,重點是選好市黨組織這個“領頭羊”,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把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具有開拓精神和不怕吃苦、秉公辦事的人選進班子;對城市經濟發展落后、班子戰斗不強的城市,可從機關中選派優秀黨員干部到市局任職,幫助抓班子、帶隊伍、促發展。要加強對干部的培養和教育,建立干部定期培訓制度,依托黨校和各類培訓基地,強化政策法規、經營管理能力的培訓。
突破現有經濟發展思路,創新探索新模式。一是發展合作經濟。積極鼓勵原有的資源型生產企業進行轉型創新,采取“支部+企業+基地”等形式,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服務,提高、優化城市的服務產業,從各方面做好對企業的服務,提高企業營業額收入,留住人才,增加企業、居民的收入。二是推動農田改造。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大力發展農田的增產增收,增加農民收入。三是發展異地置業。鼓勵通過上級幫扶、社會捐助等形式廣泛籌集資金,在區位較好的區域或中心鎮規劃區,建設環保達標的小企業。
在市財產使用過程中,需要加強開支監督,對于各項開支,尤其是對非生產性剛性開支,要嚴格執行預算及開支標準;對特殊情況超出預算或標準的,必須經市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此外,要樹立節儉意識,正確處理好生產與消費、開源與節流的關系,盡量縮減辦公、招待等方面的開支,將資金用在刀刃上。
總而言之,因為資源減少,能源枯竭和發展理念落后等問題,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諸多經濟問題和社會治理問題。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資源型城市必須進行產業轉型和升級,改變產業結構,改善城市環境,積極采取相應的措施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推動資源型城市建設朝著可持續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