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朱曉莉 于小川

姜耀東,漢族,1958年12月生,江蘇省海安縣人,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我國采礦工程與巖石力學領域著名專家,知名教育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7月畢業于中國礦業學院力學師資班并留校工作,獲固體力學碩士學位和采礦工程博士學位。2002年起先后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科研處處長、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校長助理,2008年3月至2019年5月擔任副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在國家“十三五”規劃收官、“十四五”規劃編制開啟之際,全國政協都會密集地召開各類會議,借助委員們的遠見卓識,為編制“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在這些場合,總能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他就是第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原副校長姜耀東。
姜耀東師從我國著名力學家陳至達教授和著名采礦專家陸土良教授,獲工程力學碩士和采礦工程博士,具有扎實寬廣的數學力學基礎和系統深入的采礦專業知識。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對采礦界的世界性難題——煤礦巷道底鼓的機理和防治進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1994年作為當時最年輕的第一完成人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澳大利亞采礦界對姜耀東的研究成果高度關注,1994年邀請他赴澳進行研究工作,期間分別在澳大利亞西澳礦業學院任客座研究員和MIN礦山公司任巖石力學技術專家,姜耀東的研究工作受到澳方專家高度評價。
1997年9月,姜耀東放棄了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高薪工作,帶著全家毅然回到了祖國工作,作為首批“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煤炭部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8年獲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8~2001年期間當選為江蘇省徐州市人大代表,2005年當選北京黨外高級知識分子聯誼會理事,2007年當選為北京市十三屆人大代表,2013年當選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員會委員,2018年繼續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員會委員。姜耀東教授還是第四屆、第五屆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理事。
當代礦工雜志記者有幸采訪到了姜耀東教授,請他為我們解讀未來五年煤炭行業應該如何有效落實“十四五”規劃,在提高煤炭工業清潔高效可持續發展方面又該如何發力。
《當代礦工》:煤炭是中國的黑色“金子”,“十三五”期間通過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嚴重供大于求局面得以扭轉,生產結構不斷優化,企業效益明顯回升,行業面貌顯著改善,您認為當前煤炭產業還面臨哪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姜耀東:煤炭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礎,煤炭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主體地位是由資源賦存特征所決定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煤炭資源豐富,在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時,還要做好煤炭這篇文章。”“我們對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十三五”期間煤炭行業順應新時代經濟能源發展大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貫徹落實能源安全新戰略,著力推進煤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做好去產能保供應各項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和積極成效。但還面臨一些新問題、新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煤炭生產與消費逆向分布矛盾進一步凸顯。東部、南部地區煤炭資源稟賦差,去產能積極性超出預期,大量煤礦關閉退出,煤炭生產開發加速向資源富集、開采條件好的晉陜蒙新地區轉移。
二是煤炭產業二元化結構問題突出。我國煤炭產業兩極分化嚴重,結構性矛盾突出。從煤礦結構看,先進高效大型現代化煤礦與技術裝備落后、生產效率低下、安全保障能力弱的落后煤礦并存。從企業結構看,既有少數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煤炭企業,也有大量技術人才匱乏、管理落后、經營困難的企業。特別是老礦區轉型發展面臨諸多困難。
三是煤炭清潔生產水平亟待提升。我國煤炭產業綠色發展水平還不高,煤炭開采造成的地表沉陷、水資源破壞等問題比較突出。隨著煤礦開采深度增加和生態環保要求提高,煤炭開發成本還將繼續上升。推動煤炭企業開展生態修復治理,提升煤炭清潔生產水平還面臨較大壓力。 特別是在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下,如何加快煤炭企業低碳轉型。
四是煤礦安全生產形勢依然嚴峻。雖然近幾年煤礦安全生產保持了穩定好轉的態勢,但由于我國煤炭地質生產條件復雜,煤礦安全生產處于爬坡過坎期,重特大事故時有發生,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把握性不高。

《當代礦工》:煤炭行業應該如何落實“十四五”規劃?
姜耀東:為推進煤炭產業可持續發展,綜合研判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能源供需情況和行業存在的主要矛盾,“十四五”期間,我建議煤炭產業發展應該重點考慮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著力推進煤炭產業產品升級、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依托現代科技,促進煤炭生產由機械化、自動化向智能化方向發展。以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為核心,加快現代科學技術與煤炭行業深度融合,推動智能礦山示范工程建設,推進煤炭生產方式轉變。如2020年7月10日,華為發布智能礦山聯合解決方案,不僅引入了行業領先的5G、AI、鯤鵬云等新ICT技術,還融合了煤炭行業內智能礦山建設豐富專業的實踐經驗,形成了智能礦山整體創新架構。要著力推動“知識性+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構建煤炭行業人才保障體系,大幅度提高從業人員(特別是科技人員)的薪酬待遇。
二是強化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建立和完善煤炭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機制,實現煤炭由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的戰略轉型。加大原煤入選力度,從源頭提升商品煤質量。發展清潔高效煤電,進一步提升電煤在煤炭消費中的比重。有序發展現代煤化工,推進煤炭分質分級梯級利用,促進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與燃料并重轉變,提升煤炭轉化效率和煤炭清潔低碳利用水平。加強散煤綜合治理,推廣應用高效煤粉工業鍋爐。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
三是加快礦區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和完善煤炭資源開發利用的綠色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建立礦區資源、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因地制宜推廣煤礦綠色開采、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技術,最大程度降低煤炭開采對生態環境影響。大力開展煤矸石發電、井下回填、塌陷區治理和土地復墾,加強礦區生態環境治理,發展礦區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煤礦和生態文明礦區。
四是優化開發布局提高生產效率。綜合考慮環保、經濟和資源因素,加快煤炭開發向資源富集區、綠色煤炭區轉移。優化煤炭生產結構,提高煤炭生產效率。堅決退出不符合強制性標準和產業政策的落后產能,提高煤炭產業集中度。如2020年7月12日山東能源集團與兗礦集團合并重組成為中國第二大煤炭企業。推進煤炭與電力、煤化工、新能源、建材、現代物流和金融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打造高水平產業園區和特色項目示范基地,提高煤炭利用效率。
五是提升煤礦安全生產水平。完善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投入機制,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實現煤礦開采系統簡化、安全監測預警預報系統信息化、煤礦生產系統智能化,健全煤礦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保障體系。到 2025 年,煤礦安全防控體系全面建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高,基本杜絕煤礦重特大事故。
六是開展全方位煤炭國際合作。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重點,加強煤炭資源開發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境外煤炭資源開發,提高煤炭產業國際競爭力。發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作用,積極開展煤炭國際貿易,支持優質煤炭進口,維護東南沿海地區煤炭供需平衡。
《當代礦工》:未來5年,煤炭需求預計依然逐步平穩小幅正增長,國內行業產能結構將逐步優化,集中度逐步提高,智能化開采建設或將取得明顯進展。請問您在加快推進智能化礦山建設方面有哪些建議?
姜耀東:近年來,在網絡強國戰略、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和行動的引導下,我國礦山領域的智能化建設不斷深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目前,國內一些大型礦山已基本建設了安全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通信聯絡系統等多種系統,以及覆蓋礦山主要生產環節的通信與傳輸網絡,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如煤炭行業以“兩化”深度融合為著力點,以煤礦生產、安全、經營、管理等多系統集成為重點,搶抓國家推進智能化發展的政策機遇,創新智能化發展的新興業態和應用模式,建成了以神東錦界煤礦、黃陵一號煤礦為代表的一批智能化礦山和145個智能化工作面,實現了礦山信息的集成共享和科學決策,帶動了煤礦裝備的現代化,提高了煤礦生產力水平,形成動力轉換、結構優化、質量提升的良好局面,促進了礦山安全高效、綠色集約化發展,成為行業建設現代化煤炭經濟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整體而言,我國礦山行業仍處于智能化建設的初級階段,尤其表現在總體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大型礦山企業,憑借著龐大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優勢,率先布局智能礦山建設,形成了涵蓋先進綜采、監測、裝備制造的礦山運營體系。但相比之下,一些中小礦山企業則面臨著“想智能化卻無法智能化”的境地,資金、技術、人員配置無法達到智能礦山建設的需求,智能化進展緩慢。同時,由于對智能化礦山發展規律、發展路徑和建設方式等重大問題的把握不足,目前智能化礦山建設在總體布局、標準制定、技術能力、產業政策、人才培養等方面嚴重滯后,低水平建設、系統集成困難、數據深度應用不夠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了智能化礦山建設的步伐。加強統籌協調、頂層設計已成為智能化礦山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
為此,我認為國家要以更大的力度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推進智能化礦山建設,推動我國礦業產業層次創新能力、質量效益提升,實現礦山行業安全、高效、經濟、綠色與可持續發展。
一是將智能化礦山建設列入國家能源發展戰略。
堅持頂層設計,由國家有關部門牽頭,強化智能化礦山建設的規劃部署,建立智能化礦山建設協同推進機制,研究制定促進智能化礦山建設的相關產業政策,加大資金和財稅支持力度,大力支持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制造業深度融合,協調解決發展中出現的重大問題,為智能化礦山建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是加大對智能化礦山關鍵技術、裝備研發的支持力度。
將智能化礦山重大科學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納入國家科技重大支撐計劃,鼓勵大型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支持有條件、有能力的企業和科研單位建立國家智能化礦山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聯盟。同時,加強智能化礦山工程示范,推進先進技術產業化進程,提高礦山智能化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
《當代礦工》:與其他行業相比,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偏低,作為曾經的中國礦業最高學府副校長,承擔著教書育人的使命,對于加強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提升您有哪些期待和建議?
姜耀東:煤炭行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行業中專業技術人員比例相對較低。

據不完全分析,從學歷和職稱結構看,在煤礦采掘一線工人中,本科以上人員占3.04%,專科及以上人員占14.17%,具有高級技師、技師等級證書的工人占比為2.62%。一線管理人員中具有專業技術職務人員占比達到53.22%,但具有高級技術職務的占比僅有1.47%。從年齡結構看,一線管理人員中,41歲及以上人員占比為46.72%。一線工人中,51歲以上人員占比為14.77%,41歲及以上人員占比為55.6%。老礦區、老企業職工老齡化問題凸顯。如,龍煤集團51歲以上采掘工人占比為47.52%,41歲以上采掘工人占比達86.95%。今后一個時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就業觀念發生改變,煤炭行業就業吸引力不足,招工難、招生難、人才流失、高端人才匱乏,職工新老接替等問題將更加突出,這些都將嚴重制約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對此,我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支持煤炭行業健全高等教育、學歷教育、專業學習、崗位培訓和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系統有序開展行業員工教育培訓工作。
二是支持和鼓勵煤炭企業與高等教育機構建立定向聯合培養模式,實行“入企先入校,招工變招生,校企雙師訂單式培養”的人才培養方式,豐富行業人才儲備庫。
三是對高層次科研人才、煤炭行業緊缺的工程技術人才實行政策傾斜,納入地方人才引進補貼范圍,為其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生活條件。
四是完善煤礦采掘一線職工收入政策,提高一線從業職工崗位津貼和加班補貼,吸引人才向采掘一線流動。
多年來,姜耀東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合作出版專著6部;作為負責人或主要參加者先后承擔了澳大利亞重點自然科學基金(LARC)、國家“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博士點基金等縱向橫向科研項目60余項,其研究成果均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作為項目負責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12項。
作為我國采礦工程與巖石力學領域著名專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項目“煤炭深部開采中的動力災害機理與防治基礎研究”首席科學家,姜耀東在立場上愛黨愛國,在工作上認真勤奮,在業務上開拓創新。他為人謙和淡泊名利,群眾口碑好,有很好的個人修養和人格品質,有很強的參政議政能力。在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履職期間,目前已提出的提案總計39件,其中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5件,煤炭工業建設與發展20件,生態環境治理與改善8件,社會管理制度建設與完善6件,為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快煤炭工業發展、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制機制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